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赵建华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其它类别 
地点: 北京 朝阳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89
  • 博客访问:551675

专家文章

家长的教科书--《儿童行为矫正》连载 2008-03-05

标签:

第一部分:性格偏差---自我中心
一、自我中心是一种性格障碍
儿童在1—2岁,常常以自己的认知、情绪、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他们没有也不能意识到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物、事。
儿童们常常认为,夜晚月亮出来是为了他们照明,他所看到或拿到的都是自己的。例如:人与儿童玩滚传球的游戏,成人在坡顶,儿童在坡下。成人问:球为什么滚下来?儿童会说:球知道我在等它才下来。当父母劳累需要他们安静休息时,他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打打闹闹,不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体验父母的感受。
心理学家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说: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为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按他的分期说,儿童3—16岁尤其应该重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因为他们时刻感知着、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对他们个性和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原始的“自我为中心”与生俱来,无可挑剔;后天的镌刻是造就品质的关键,家长或老师不可懈怠。

二、自我中心行为的表现
处在“自我中心期”,儿童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玩具来说“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为了捍卫“所有权”,他们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们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所爱的玩具。
宁舍朋友不舍玩具,对这阶段的儿童而言,玩具远比朋友重要。要儿童为友谊而放弃玩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们会难以忍受,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们则无法体会。其实看到别人家的玩具就顺手拿起来,说“我的”,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欢它”,这是孩子的正常发育现象,只有过了这个时期才会走向成熟。又如: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着说话,跑来跑去,拿各种玩具给客人看,忙个不停,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来疯”,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种本能行为。
孩子小时出现这种现象不可谅解,但是孩子大了仍然要求大人的过多注意,经常纠缠客人;处理问题、办事情总是自己说了算,以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准绳,而且不如意时就大发脾气,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中心行为,需要认真及时地矫治。

三、自我中心行为的危害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通常只能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这种原始自我形态很短一段时间就会解除。但在“转形”时,如果让孩子“崇尚自我”的思维方式发展下去,他们有可能变成一个自以为是,专横霸道的人,这样的孩子在伙伴中或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为人所不齿。
自我中心现象几乎人人都有,只是因教育的影响,性格的特点而发展情况不同,表现也有个体差异。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应重视这些不同的差异,因人施教。
自我倾向过于严重的儿童最容易与同伴分裂,最容易产生争吵和攻击行为,最容易赌气、被孤立,性格畸形扭曲,长大后人缘差,很难与人和谐相处,共谋事业。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334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