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孟强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地点: 新疆 乌鲁木齐
签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9
  • 博客访问:94589

专家文章

我看《论语》(之五) 2007-07-23

标签:

    我看《论语》(之五)------和"造化大都排比巧"交流  
   
    一 .孔子不听话: 他从一个国跑到另一国,全都是得罪国君待不下去了!
    二 .孔子厚脸皮:不会就是不会,不懂就要不耻下问:
    三 .孔子一视同人:他三千弟子,交得起学费,交不起学费的都有,什么行的都有!
    四 .孔子很爱钱:他靠教书为生,还根据学生经济条件定最恰倒好处的学费!童叟无欺!
    五:孔子很养性:修身养性,不荒淫,不苦行僧;不急功近利,不淡泊名利;
    六:孔子没办"法":虽然浩浩荡荡3千人的宣传大军,但他身前未创儒派,没成大众偶像!
    附录二:
    和"造化大都排比巧"交流。

    谢谢,非常感谢"造化大都排比巧",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参与,感谢您的观点,感谢您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使我更能深入的思考,没有您的争鸣,我不会进步和提升得更快!谢谢您!希望我们能在争论中都受益,都提升。
    关于您的这些看法,我也作一些回应:

    一,孔子不听话。孔子不听话证据出自何处?孔子从一国跑到另一国,并不能证明他不听话。正如一个人换工作,如果这个人辞职了,想换到另一家公司上班,就是因为这个人多换了两家公司,从这种想象中就能得出这个人不听话吗?我看未必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换工作,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因为离家较远就会辞职而换工作;可能因为要生孩子而辞职;可能因为工资太低而辞职;可能因为不喜欢而辞职;可能因为自己的意志无法实现而辞职;当然可能因为不听话被迫辞职的也存在;孔子从来都不是被迫辞职的,孔子都是主动辞职的。所以孔子不听话的证据,我是没有发现。如果"造化大都排比巧"发现了,请列举一二,这样也有利于我长见识。
    二,孔子脸皮厚。不耻下问和脸皮厚,我以为这是两个概念。如果造化大都排比巧不相信,您可以随便查一下字典就知道了。如果您还是不相信,您可以在街上随便找20个人随机调研,我敢断言80%的人都会认同这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这和我所说的“要面子”更不是一回事。你可能没有看懂我的观点,我所说的是《论语》教化人们“要面子”,至于孔子是不是“要面子”,手电筒是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三,孔子一视同人。“他三千弟子,交得起学费,交不起学费的都有,什么行的都有!”这作为孔子一视同人的证据是不充分的。我所说的“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和孔子对待他的弟子的态度,这是两个问题。即便是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是一视同人,也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是错误的。
    四.孔子很爱钱。出自何处?证据在哪里?不能信口开河?那本书上说的?
    五.孔子很养性。
    六.孔子没办"法"。
    五.六,可能是您的看法。我也不表示异议。这与我的观点并不冲突。
    附录三:我也看<论语>----回复健康人生<一>。作者:造化大都排比巧

    孔子听话与否,此 '话"我理解为上层或领导或统治的意思表达:孔子30而立,开门授徒,于鲁昭公27年,开始游历:在齐国是因为齐景公不能自己,他失望而去;回鲁国后,有所作为,因为齐国的反奸计被鲁定公疏远,(理由:是祭天后未按定礼给孔子送祭肉)无奈离去:到卫国被卫灵公怀疑有野心,派人带兵器监视,孔子怕生事端而走:到陈国,还没入境,就因为长的象一个暴吏阳虎而被人围攻:返回卫国因为看不得卫灵公爱慕美色胜于爱慕德行而离去:在朱国差点被该国的司马所杀:在郑国与弟子失散,当子贡找到他时,他自嘲为丧家犬:后来展转回到鲁国,孔子一生栖慌不得志,他治国主张用贤,统治者应以德服人,不可自我放纵,反对严刑苛法和厚征田赋以自奉,这显然和统治者的"话"相径庭,而且在胡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他的思想好象"乌托邦".

    他的每次离开和选择都是无奈的甚至是因为有生命危险的,不是现代社会的"跳槽"的理由可比拟的!

    其实早在孔子51岁时就当上鲁国的都宰,而且政绩斐然,若"听话"的话,不至于晚年流离.

     孔子自己不"听话",但教育被统治者"听话",让被统治者"听话"也是他的治国方略之一,也是后世他的学说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正文:我看《论语》(之五)------和"造化大都排比巧"交流

    当然,首先是非常感谢"造化大都排比巧",感谢你这么用心,感谢您这么热爱学习、热爱思考问题。依然要感谢您这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和我能争鸣,使我能更深入的思考和提升。没有您,我不可能进步这么快;没有您,我可能很孤独;没有您,我的水平可能提升的很慢。再一次要感谢您。
我以为『论坛』其实就应该是这样。正如高尔基所说:“两个人,每个人手里各有一个苹果,如果是交换苹果,其结果是一人一个,如果是交换思想,其结果是一人两个”。

    我早就产生想写一些关于『论坛』发展方向之类文章的念头了。一则因为忙,还没有抽出时间;二则我刚刚在这里发帖子一月有余,虽有不满,暂时还需先看一看再说;谁能吃几碗饭,自个心里很清楚;锥处囊中,自会脱颖而出;这是大多数为人处事的方法,刚到一个新地方,虽有习惯上的差异,虽很自信,虽觉得他人水平不怎么样,但是,也不可贸然批评;因为人与人接触,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对方的短处,需观察一段时间,需相处一段时间,需调查研究一些问题,然后再发言,方可服人。三则,我又想人生总是要有境界的,自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人生三种境界传世以来: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纳为:“知、行、得”三境界。“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16.7)。我已经奔四了,“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篇2.4)。虽明知『论坛』如何如何,还是少打口水仗为好。当然,如果是思想的争鸣或者帮人解惑答疑那是例外的。所以,我也就放弃了“帮助”『论坛』的念头。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说。由“知”进到“行”的境界,是需要经历挫折而感悟到的。

    但愿"造化大都排比巧"能掀起一个高潮,能推动『论坛』朝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更能使每个人的水平和境界得到提升,而不至于使有着良好愿望的人耽搁太多时间以及走更多的一些弯路。因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了,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抢先机,谁可能获胜。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人在森林里玩耍,突然遇到一只老虎,一个人就对他的同伴说,临死前有什么什么心愿,同伴则急忙更换运动鞋,这个人就问同伴,反正都要死了,你换运动鞋干什么?同伴则回答,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不管在『论坛』里写点什么,我想有一个目的是无可非议的,那就是想提升自己。但是提升自己也是要有方法的,也是需要讲究速度的。一个人写了这么多,到底提升没有?到底提升了多少?到底要以多块的速度提升自己?要在什么方向上提升自己?要提升到什么位置?如果这些问题自己心中无数,那么我敢断言,提升自己的速度是慢的,提升自己的道路的弯曲的。

    希望"造化大都排比巧"能在和我的争鸣中提升自己。同时,她也推动我自己进步。真的要谢谢!

    对于"造化大都排比巧"的见解,我也做一些回应,算是交流和共同学习吧。

    孔子是否听话?孔子听谁的话?

    我再申明一下我的观点,也希望高人指点,以使我更能清楚地认识历史。我看《论语》得出三个结论,一是《论语》教人听话;二是《论语》教人要面子;三是《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

    孔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时代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生在鲁国陬(z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2470)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