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赵建华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其它类别 
地点: 北京 朝阳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89
  • 博客访问:551888

专家文章

家长的教科书--《儿童行为矫正》连载 2008-03-05

标签:

四、自我中心行为产生的原因
1. 一味放纵
在关爱与呵护中,大人不断认可和迁就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现象,有时,大人也知道不应该让孩子这样,但总认为树大自然直,不忍心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这样,孩子的行为更放纵,他们的表现在“胜利”中更强化。他们只知道被人关心,而不知道关心他人。
2. 过度满足
想吃什么就给买,想要什么一定要满足,这是眼前许多父母的常见现象。孩子久而久之会觉得所有好吃的、好玩的自己都应该有,以至于长辈先吃了一口水果,玩具让别的孩子玩一会,就会引起他们的大哭大闹,弄得大人好尴尬。孩子总生活在一种人人让我、人人为我、我说了算的环境中,怎能不逐步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呢。
3. 教养缺失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转形”期的教育不细心,感觉不到儿童自我意识发生了异样的变化,只是认为孩子大了就自然会变好的;有的则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了事。如有的幼儿,看见父母为客人端上水果,想独自占有,就在每个水果上咬一口,家长自然感觉很不好意思,就笑着说“混蛋”,那些你吃吧,我再端一盘。客人走后也不再提及此事,孩子并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大人的忽视使孩子的占有欲越来越强。
4. 与遗传有关
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形成与遗传基因有关。自我为中心期原始表现就可能是“天性”的流露,父母的霸道很可能传给孩子。

五、自我中心的矫正方法
1.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的行为,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让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任其自流。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2. 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庭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而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他们很可能认为他人的行为应以自己为中心。所以父母、老师首先要教会孩子时常为别人做些事情,比如把自己有趣的游戏教给对方,把好玩的玩具让别的儿童玩玩等等。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及时给予说服和指导。
3. 不要过分的关注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造成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4. 学会冷处理
孩子在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坚持不去迎合、不妥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然后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即可。这样经过多次矫正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表现。
5. 适当给予劣性刺激
所谓“劣性刺激”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家长应适当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和困境,这样有利于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荣耀感。但这种办法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不要给孩子造成伤害和心理创击。
6. 不要大惊小怪
当孩子发生伤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做出过度反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特别担心。这样,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伤特别严重,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高度自我中心的习惯。
7. 避免给孩子归类2岁左右的孩子适应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这时就需要大人适时帮助。首先,大人应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避免将孩子归类为“慷慨的”、“小气的”。其次,还要主动制造机会,并给予一些简单的指导,鼓励宝宝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如,提供足够的积木、黏土、色纸、颜料,在大人指导下,让孩子做各种建筑和美化环境的游戏,减少因争夺玩具而引发争执,并借机让他们练习社交技巧。
8. 教孩子学会分享
2—3岁的宝宝因为无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沟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宝宝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宝宝的游戏很快就会落入一团混乱的纷争。此时,大人适时地引导,可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比如,老师可以跟小朋友解释:“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滑梯,就让别的小朋友先玩娃娃。”并教他们问其他正在玩滑梯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们一起玩?”若孩子们坚持不愿意一起玩,老师也可充当计时员,指导宝宝学习轮流,一人玩一段时间。
虽然有的宝宝自我意识很强,但只要大人耐心辅导,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的合作游戏,他们心中萌生的友谊观念会渐渐成熟,并学会谅别人、与人合作和轮流玩玩具了。
9. 不要隆重给孩子过生日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日过分在意,每逢孩子生日,亲戚朋友济济一堂,众星捧月,让孩子在宴会上风头出尽,这样会强化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好的方法是孩子生日时,给孩子买些玩具或添件新衣服或特意带其去公园,既不失爱意又不膨胀自我,至于借孩子生日敛财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第一部分:性格偏差---自我中心
一、自我中心是一种性格障碍
儿童在1—2岁,常常以自己的认知、情绪、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他们没有也不能意识到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物、事。
儿童们常常认为,夜晚月亮出来是为了他们照明,他所看到或拿到的都是自己的。例如:人与儿童玩滚传球的游戏,成人在坡顶,儿童在坡下。成人问:球为什么滚下来?儿童会说:球知道我在等它才下来。当父母劳累需要他们安静休息时,他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打打闹闹,不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体验父母的感受。
心理学家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说: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为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按他的分期说,儿童3—16岁尤其应该重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因为他们时刻感知着、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对他们个性和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原始的“自我为中心”与生俱来,无可挑剔;后天的镌刻是造就品质的关键,家长或老师不可懈怠。

二、自我中心行为的表现
处在“自我中心期”,儿童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玩具来说“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为了捍卫“所有权”,他们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们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所爱的玩具。
宁舍朋友不舍玩具,对这阶段的儿童而言,玩具远比朋友重要。要儿童为友谊而放弃玩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们会难以忍受,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们则无法体会。其实看到别人家的玩具就顺手拿起来,说“我的”,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欢它”,这是孩子的正常发育现象,只有过了这个时期才会走向成熟。又如: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着说话,跑来跑去,拿各种玩具给客人看,忙个不停,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来疯”,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种本能行为。
孩子小时出现这种现象不可谅解,但是孩子大了仍然要求大人的过多注意,经常纠缠客人;处理问题、办事情总是自己说了算,以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准绳,而且不如意时就大发脾气,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中心行为,需要认真及时地矫治。

三、自我中心行为的危害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通常只能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这种原始自我形态很短一段时间就会解除。但在“转形”时,如果让孩子“崇尚自我”的思维方式发展下去,他们有可能变成一个自以为是,专横霸道的人,这样的孩子在伙伴中或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为人所不齿。
自我中心现象几乎人人都有,只是因教育的影响,性格的特点而发展情况不同,表现也有个体差异。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应重视这些不同的差异,因人施教。
自我倾向过于严重的儿童最容易与同伴分裂,最容易产生争吵和攻击行为,最容易赌气、被孤立,性格畸形扭曲,长大后人缘差,很难与人和谐相处,共谋事业。

四、自我中心行为产生的原因
1. 一味放纵
在关爱与呵护中,大人不断认可和迁就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现象,有时,大人也知道不应该让孩子这样,但总认为树大自然直,不忍心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这样,孩子的行为更放纵,他们的表现在“胜利”中更强化。他们只知道被人关心,而不知道关心他人。
2. 过度满足
想吃什么就给买,想要什么一定要满足,这是眼前许多父母的常见现象。孩子久而久之会觉得所有好吃的、好玩的自己都应该有,以至于长辈先吃了一口水果,玩具让别的孩子玩一会,就会引起他们的大哭大闹,弄得大人好尴尬。孩子总生活在一种人人让我、人人为我、我说了算的环境中,怎能不逐步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呢。
3. 教养缺失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转形”期的教育不细心,感觉不到儿童自我意识发生了异样的变化,只是认为孩子大了就自然会变好的;有的则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了事。如有的幼儿,看见父母为客人端上水果,想独自占有,就在每个水果上咬一口,家长自然感觉很不好意思,就笑着说“混蛋”,那些你吃吧,我再端一盘。客人走后也不再提及此事,孩子并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大人的忽视使孩子的占有欲越来越强。
4. 与遗传有关
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形成与遗传基因有关。自我为中心期原始表现就可能是“天性”的流露,父母的霸道很可能传给孩子。

五、自我中心的矫正方法
1.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的行为,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让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任其自流。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2. 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庭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而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他们很可能认为他人的行为应以自己为中心。所以父母、老师首先要教会孩子时常为别人做些事情,比如把自己有趣的游戏教给对方,把好玩的玩具让别的儿童玩玩等等。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及时给予说服和指导。
3. 不要过分的关注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造成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4. 学会冷处理
孩子在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坚持不去迎合、不妥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然后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即可。这样经过多次矫正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表现。
5. 适当给予劣性刺激
所谓“劣性刺激”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家长应适当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和困境,这样有利于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荣耀感。但这种办法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不要给孩子造成伤害和心理创击。
6. 不要大惊小怪
当孩子发生伤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做出过度反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特别担心。这样,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伤特别严重,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高度自我中心的习惯。
7. 避免给孩子归类2岁左右的孩子适应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弱,这时就需要大人适时帮助。首先,大人应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避免将孩子归类为“慷慨的”、“小气的”。其次,还要主动制造机会,并给予一些简单的指导,鼓励宝宝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如,提供足够的积木、黏土、色纸、颜料,在大人指导下,让孩子做各种建筑和美化环境的游戏,减少因争夺玩具而引发争执,并借机让他们练习社交技巧。
8. 教孩子学会分享
2—3岁的宝宝因为无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又欠缺沟通的技巧,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宝宝自己可以玩得很好,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宝宝的游戏很快就会落入一团混乱的纷争。此时,大人适时地引导,可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比如,老师可以跟小朋友解释:“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滑梯,就让别的小朋友先玩娃娃。”并教他们问其他正在玩滑梯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们一起玩?”若孩子们坚持不愿意一起玩,老师也可充当计时员,指导宝宝学习轮流,一人玩一段时间。
虽然有的宝宝自我意识很强,但只要大人耐心辅导,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的合作游戏,他们心中萌生的友谊观念会渐渐成熟,并学会谅别人、与人合作和轮流玩玩具了。
9. 不要隆重给孩子过生日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日过分在意,每逢孩子生日,亲戚朋友济济一堂,众星捧月,让孩子在宴会上风头出尽,这样会强化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好的方法是孩子生日时,给孩子买些玩具或添件新衣服或特意带其去公园,既不失爱意又不膨胀自我,至于借孩子生日敛财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348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