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赵建华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其它类别 
地点: 北京 朝阳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89
  • 博客访问:551738

专家文章

人力资源强弱 硕博多少不再是唯一标准 2008-02-02

标签:

人力资源强弱 硕博多少不再是唯一标准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文心田、著名教育专家程方平认为,判断人力资源强弱的标准应越来越多元化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指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说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进报告的?判断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强弱的标准是什么?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相比,现行教育体制还有哪些不适应?需要做怎样的变化?
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十七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和著名教育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程方平。

      强国PK大国

      “大”重数量“强”更重质量

      成都商报:你怎么理解这次十七大报告中“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提法?

      文心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关键靠经济发展。而发展要根本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要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同样巨大的人力资源,就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教育,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成都商报:报告提人力资源“强国”而非“大国”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是不是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文心田:那当然了。相比较而言,“强国”是更高层面的要求。“大国”主要强调人才数量和规模;“强国”则更加强调人才质量。比如,前些年国际公认中国是桥梁建设大国,但现在基本公认中国是桥梁建设强国。强与不强,在桥梁建设上,主要是个跨度问题。如果桥梁能跨跃上千米,所要求的技术含量就相当高了。跨度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是桥梁建设强国了。

      人化PK物化

      人力资源是“人”不是“物”

      成都商报:把人力视作资源,是否把人“物化”?

      程方平:过去看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见物不见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学越来越关注“人”,更强调将人力作为一种资源用于经济发展,于是有了“人力资源”的说法。不少单位的人事处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当时就有人提出,这个说法容易把人“物化”。但我觉得,这是提醒国家、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是一种需要重视的资源。比如说,我们现在将动物视为资源,有动物保护行动;我们提自然资源,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当然,人力资源是“人”不是“物”。企业和国家应该而且必须有这种意识。

      学历不是唯一标准    大学不是唯一道路

      成都商报: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强弱,标准是什么?

      程方平:过去主要看这个国家的国民学历达标程度。比如,义务教育普及率,学士、硕士、博士占国民比例多大。这些指标越高,往往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越强。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文盲率很高,那它的人力资源程度可能就比较弱。
但后来人们发现,即使在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所以大学并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所有人才类型;很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其他方式培养。这样评价人力资源的标准就不再是唯学历论,而是越来越多元化。比如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专家评价等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成都商报: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不是意味着在人力资源建设上,也应日益多元化?

      程方平:我们现在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25%了,但这条路的容量毕竟有限。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上这条路的社会成员来说,也还有其他的路可行。我想在未来社会,目前这种“一条线”式的学历教育标准,会演变为一个全方位的社会教育标准。要想使一个国家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全社会应该给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应该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359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