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谭小芳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运营管理  领导艺术 
地点: 北京 西城
签名: 谭老师助理:13733187876
官网www.jungle.org.c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2896
  • 博客访问:73669493

专家文章

知行合一,提升企业执行力! 2012-10-30

知行合一,提升企业执行力!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我们今天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其实质在于现实中“知”与“行”常常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文字很朴素,道理很简单,懂得人很多,做到人很少。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创立“现代管理学”之后,就在《管理的实践》中论述:“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更早的,在中国五百年前的1508年大思想家王守仁提出震古烁今的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简而言之即“知行合一”,望文知意,很多简单朴素的道理往往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关注,道理是重要的,运用道理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必须有高效能、高效率的方法去执行。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我们今天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其实质在于现实中“知”与“行”常常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文字很朴素,道理很简单,懂得人很多,做到人很少。

建立企业的执行文化是保障企业战略、决策、政策、方案、计划得以有效执行的员工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习惯,是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决策层要以决策力的构建为主要内容,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决策咨询水平,强化论证决策,杜绝“想当然”和“拍脑袋”的行为,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形成正确决策。而执行层,要以贯彻执行公司制度、决策为己任,保证企业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主动用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按规章办事、按程序办事,养成正确的执行习惯。要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考评、考核制度,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到企业各项工作之中。要加强督察力度,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执行效率和质量。

执行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行动,它必须是有效果的行动,无效果的行动就是执行不力,就是胡作为、乱作为,没有行动的执行则是不作为。从广义的方面来看,执行力是贯彻实施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是把目标和决策变成现实的本领。对执政党和国家而言,执行力就是执政能力。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发展三分靠决策,七分靠执行,执行有力、执行到位,就会事半功倍;执行不力、执行不到位,就会一事无成。这正是我们今天把执行力建设摆上党委、政府治理范畴的根本原因。

对团队和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执行力是团队、企业竞争力的命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赢在合作”、“赢在执行”已逐成为众多商政竞争中的一项共识,谁的执行力过得硬,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站住先机、争得主动。

从狭义的方面来看,我认为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我们正沿着一波小马拉大车的时代潮流搏击现代化、赶超国际化,对于每个人而言,行动迟缓即是落后,行为落后即被淘汰,所以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执行带来的压力。个人的执行力首先表现为不断学习新知,《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亲民”即“新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的意思,只有不断学习新知,才能达到完善的境界。

个人执行力的第二个标准是践行新知。老子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新知而不去实践,也算不上是完善。现今很多的专家谈理论长篇大论,具体到实践却百无一能,尽做无用的表面文章可不行;一些领导干部终日忙得焦头烂额,凭老观念谋划新发展,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却终不肯静下心来学习新知,尽搞实用主义也是不行的,呕心沥血一辈子,结果成绩平平,几十载也就不过如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则更是茫然无措,不知道该“知”些什么,更不清楚该“行”向何处,别人说考公务员好,索性削尖了脑袋跟着浩浩荡荡的公考大军去揍合一个岗位,这种盲目行动与执行力的基本内涵相比是相去更远了。所以我认为个人的执行力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真正要想做到“知行合一”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一定的素质,不经过必要的努力,不具备一步一个脚印的积淀,谈执行力就是空谈。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认为,“知”与“行”的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明朝大儒王阳明临终前说的一句话。望文生义,我就不多解释。但文字之外的寓意是什么?我说到,并做到了,问心无愧——这才是核心。王阳明毕生倡导“知行合一”,说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现在的理解就是人要有鸿鹄之志,但必须脚踏实地的实践。反观企业领导的生存现状,理论不能结合实践是一硬伤。

知与行,经常像河的两岸,各行其是。空有知识或只懂行动,都没法创造价值,不论个人或组织都服膺这样的道理。知行合一!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预定企业领导素养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了解到,很多学员也看一些励志书或者讲大道理的文章后,但最令人苦恼的就是这句——“讲的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难”,之后再好的道理也没用,道理也就白讲了。前段时间,看了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光要知其“理”,还要知其“用”。为与不为皆存乎一心!知道一定要做到么?“不一定”。

关于知行合一,我们先谈谈“知”——苏东坡写过一篇《喻日》: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太阳”这个如此简单的具体事物认识起来就这么难,那么抽象的道理认识起来就更是不容易了,这说明人的认“知”是多么不容易呀。

下面我要说“知行合一”的另一半“行”的重要性:知来自于行,知的目的在于行。一个北方人想学游泳,就向善于游泳的一个南方人请教,但是无论这个南方人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他,北方人甚至把游泳的诀窍背的滚瓜烂熟,只要北方人不下水,他是没法学会游泳的。“知痛必有自痛方知痛,知寒必有自寒方知寒,知行不可分”。还是说孝敬父母的问题,如果你平时没有时间陪陪父母,说明你现在是不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只有在父母去世后你也许会有所感悟,甚至只有到了你到了老年,你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正有“知”,可惜那时已经晚了。

在中国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到。而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同样,知行合一应当成为中国知识型企业的新商业伦理。在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看来,“知行合一”的价值,“甚至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管理,变成一个新的商业伦理,它创造了整个互联网经济,对未来的年轻人而言将更为有效。”

对于企业而言,执行力决定生命力,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的执行文化的养成必然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过程,把握好“知”与“行”必然联系,从做“对”的事情,解决效能问题,到把事情做“对”解决好效率问题,从“知道”到“做到”,企业才能不断超越。

推荐
谭老师助理:13733187876 官网www.jungle.org.cn
类别:领导技巧 |   浏览数(426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