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4019

专家文章

刘硕斌:心态决定一切,那什么决定了你的心态? 2016-08-08

 

 所谓心态,即心识之状态,心分别起用时的状态。人之所以易被境迁,心为物役,就是不明了心识之原理,观察不到自心的变化,而处“无明”中,左右不了自己的心态变化所致。所谓“内证”,即明了思维的内在理路、心识原理,破除使之自我设限的默认的辨证逻辑知识,而印证到自己随时的言行境界中去。

 
人之所以会自我设限,根源在于我们默认的辨证逻辑知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还原一下思维的要素及原理机制。
 
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佛学、佛法说的“识”的过程,所谓“三界唯心,万法惟识”的识。即主要包括上面说的几个核心要素的作用过程——思维主体、思维的客体即思考所围绕的问题,及思维出的结果——思想、观点等。
 
而始终作为思维媒介的是什么呢?信息。没有信息人类的思维概念是无意义的,我们始终都在围绕它打转转。而凡信息因为存在信息之差——这也正是“数”存在的意义,才会使得万事万物体现出我们能识别的结构。换句话说,正因为存在信息之间的差别,才会有“结构”概念存在的意义,万事万物有了结构才支撑起了我们的这个所谓的世界。而反过来,结构又印证了信息概念为什么要产生的意义。
 
具有不同结构的信息实际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知识或知识体系。
 
识的过程因分别心起,必是一个二元比较的过程,现代所谓的思维辨证。识的主体——即能知能觉的那个根据什么来识,来比较呢?价值观,由默认的辨证逻辑知识形成。其实就是根据佛学里所谓的“自性”——即阿赖耶识的显现。
 
另外,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揭示说,每个人的大脑中部都有一个脑部舒适区。为什么名字会定义为“脑部舒适区”呢?顾名思义,人的言行能让人自己感到舒适的神经活动所在的大脑部位,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让人乐意、愿意、高兴的言行活动相应的神经细胞所在大脑的区域。每个人的脑部舒适区大小虽不一样,但功能都一样。
 
它对人的言行起什么作用呢?
 
如果我们有些什么创新创意或出格的决策、决定,脑部舒适区就会通过潜意识暗示你,那是很危险的,很冒险的,会造成损失的,有灾难性后果的等等,致使你回到常规的、默认的经验规则上来。
 
但是,每当人突破一次脑部舒适区的自我设限时,人就会经历一次极限的经验、体验和感悟,就会在更严格环境、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扩充自己的脑部舒适区。脑部舒适区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障碍在逐步清除,意味着智慧在成长。成功所需具备的智力经验更为成熟,成功的胜算会大大增加,当量变坚持到质变,成功就是必然的。
 
从这个过程我们很容易发现,脑部舒适区其实是个很笼统、模糊的概念,属于一种意向性表述的概念。至于这个区域脑细胞有什么不同,怎样的生理机制,具体如何分布是无法界定的,因为它是一个人为的、人造的概念,并不究竟。
 
佛学认为,人所谓的观念、观点、理念、理论,及给物质类下的定义、概念等意识类知识皆是心识别、分别万事万物得到的见识。这种见识即是人默认的辩证逻辑知识。“默认”是表示被人识别认取的一种状态,与宇宙万物的真理实象相差甚远,属于不究竟的“断见”范畴,统一称之为“业识”。
 
“断”有断章取义之意,同时也暗示我们的见识都是支离破碎,不彻底、不究竟的。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何谓“业”?繁体字为“业”、“¥”、“木”的组合,原意显示人类的所谓事业皆是以“¥”为根的价值体系。因为世人的行为都有目的和动机,动机源于人的需求,而需求皆是按价值来衡量的。比如事业,表示很有价值的事。
 
现在的“业”通常表示做一件事。而佛法之“业”则为做作、造作意。因此,所有为业做事过程皆为“造业”,佛学中有“八十八结使”就是造业使然。造作“见识”,是谓“业识”。人生命运就象被打了很多数不清的结,一层层,一排排;左一个框,右一个框,交错繁杂,不可胜数。要一个个解开几乎没有可能,因为旧结刚解新结又生。除非快刀斩乱麻,直接破除人的“五见惑”和“五思惑”。
 
此皆是佛法修证中归纳的人类问题的症结所在。“五见惑”即人类因见解、见地不透彻的五种见识问题: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思惑”即人类因思维、思想中的“无明”而产生的五种最疑惑的问题:贪、嗔、痴、慢、疑。它是人生生命修为、成佛做祖,成就大智慧的核心问题。所以,深圳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针对末法时期的弊病特别强调“正见”、“正识”的辩证能力培养,一为对治“见惑”,二为对治“思惑”。
 
另外见识也是知识,是有结构的。因此,业识也是有结构的,有结构就存在结构势,有势(势能)才会有力(动能),所谓具势力。所以,“业识”具有“业力”,一种看不见的惯性的力量,驱动着我们不能做主地生老病死、命运轮回。
 
因此,佛法修为境界的“五行位”:福德位、加行位、见道位、修行位、究竟位中,见道位尤为重要,所谓“见道”,就是真正明了决定我们个性差别的我们默认的辩证逻辑知识本来空性的道理,一切皆缘起性空。见道之后才是真修行,修行才能精进上路。如能见地、修证、行愿三位一体,则必归正法门禅宗路子。
 
所以,“自我设限”的真正决定性因素就是人默认的辨证逻辑知识,即人的“业识”、“业力”。默认的过程即是人学习或经验时的记忆过程,又是人的消化吸收过程,这些接收、接受的信息在形成我们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形成了我们的惯性思维,设定了我们思维、思想的轨迹。
 
如果不能打破结构,而融通融合成就智慧,这些相对固化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就是我们自己设定的障碍,称做“自我设限”。
 
思维决策、决断除了外在的信息、记忆着的经验(内存态)、动态着的辨证法(CPU态),最关键的就是您内在着的价值观,它是您度衡一切的内在价值标尺!
 
您的心之状态——心态源自于您原有的业识积淀,它决定了您的价值观!
 
心性不明是一切障碍、无明的根源,明心见性才是根本,亦正是一个人智慧成就的过程!
 
 
                      生命的成功决定于大智慧成就, 能否顿悟是大智慧成就的关键!
 
                  微信公众号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DDDWWW111)为您提供顿悟大机缘!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高层修炼 |   浏览数(180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