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张心忠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领导艺术 
地点: 上海 杨浦
签名: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59
  • 博客访问:252698

专家文章

茶叶品牌整合之痛 2008-12-05

标签:

  文章可见于: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0816017A343/


 “从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甚至是包装,每个环节都有着成千上万家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各家的工艺、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有着深厚的茶叶研究的专家或者从业人士才能准确地分辨出每种茶的不同和优劣。”从事茶叶生意10年的李丽告诉记者。

  标准化难题

  10年前,李丽在山东潍坊的茶叶市场里买下了一家店铺,开始涉足茶叶生意,现在她已经拥有了3家店铺,在这个小城市的茶叶市场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即使如此,对于茶叶生意,她却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最初,我认为茶叶生意就是买卖的过程而已,却没有想到这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道道。”李丽告诉记者,“由于不知道怎么分辨茶叶的等级和质量,我第一笔生意就亏掉了两万多块钱,从那次以后,我就不敢自己去进货了,每次进货都必须要找一个专家同行。”

  中国茶叶的历史渊源,除了最基本的七大品类之外,根据产地和采摘季节,又有着几十个细分的独立品种,而这些品种之间也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而要判定茶叶的好坏和等级,则只能依靠业内专家或是品茶高手的鉴定。而这种鉴定手段往往又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这实际上正是中国茶叶标准化的一个难题。”茶叶营销专家王紫剑认为,截至目前,除了茶叶流通协会的一个非官方的标准之外,中国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并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茶叶生产加工完全是依靠各个企业内部的标准来进行管理的,而各个企业之间的标准也各有差异,这就导致了整个茶叶标准体系上的散乱。“进一步讲,这也导致了中国整个茶产业处于内耗状态,无法以一个统一的形象对外展示。”王紫剑补充道。

  产业链整合之痛

  事实上,“有品类,无品牌”几乎成了业内专家对于这一现状的唯一解释。“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品牌,许多的茶叶企业还都是在依靠着中国的‘名茶’的影响力生存。”资深战略营销专家张心忠表示。其实中国并不缺好茶,然而由于没有好的茶叶品牌,中国的好茶在出口中往往就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出现,利润自然就很微薄。而这反过来也进一步影响了茶商出口的积极性。

  而产生利润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却成为了中国茶企的一块短板。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同样是茶文化国家,中国茶产业的再加工比例不足6%,而日本茶叶的再加工比例却已经达到了30%以上。资深营销专家佟铁兵告诉记者,这反映出中国茶产业在发展中过度重视营销手段,而忽略了根本性的产业链竞争。换句话说,中国的茶在国际上只是以个别茶企业的形象出现,没有一个中国茶产业的整体形象。

  “现在大一点的茶叶企业也都已经买下了自己的茶山,但这些茶山也只是作为茶叶企业原茶的提供,减少进茶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而已。而真正整合上游生产进行茶叶深加工的却是寥寥无几。”李丽表示。散茶买卖仍然是目前茶叶市场上最主要的生意。

  茶文化的世界性门槛

  “其实,真正懂茶的人还是会选择散茶的,为了方便携带和储存,店里也有密封和抽真空的包装设备。”李丽告诉记者。在她看来,中国的茶文化是基于多样性和精细化的茶叶分类的,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多样性和精细化反而是一种负担。

  “立顿的包茶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是不屑一顾的,然而这种包茶却占据了世界90%的市场。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的消费者其实都不是懂茶的人,立顿包茶为他们节省了挑选这个最为复杂的过程,这应该说是茶的一种消费潮流。”王紫剑认为,中国对于茶文化的保守或许正是影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先输出茶产业,还是先输出茶文化,我个人更偏向于前者。”王紫剑认为,茶文化是要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而繁荣的。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没有整体形象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的茶产业的世界地位应该是建立在统一的对外形象的基础之上,因此,建立一个更加大众化的茶文化诉求是中国茶产业对外形象的一个根本因素。

类别:市场营销 |   浏览数(580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