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彦辰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品质管理 
地点: 天津 河西
签名: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499
  • 博客访问:2734087

专家文章

《探索突破创新教育发展中的瓶颈》节选 2009-12-09

标签:

    这是本人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希望能对现在的创新方法培训提供参考!

一、务本求是——教育与创新要针对问题找办法
1、改变认知
    我们的记忆孕育了无数的创新种子。创新并非是无中生有、凭空发生,它可能来自于你以前听过的一句话、读过的一段文字、看过的一幅画面、或是做过的一件事。回顾过去、想起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何处才是创新发生的关键点。实践证明:创新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创新者没有得到后备的知识与经验。我们要得出的结论是创新基于知识,而并非只有想象。
    创新需要大量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支持,具体来说,包括科学原理,技术知识,各种社会知识,实践经验,成功案例甚至失败的教训等等。针对青少年参与创新缺少专业知识与经验的问题,建立创新知识库才是解决青少年创新问题的灵丹妙药。翻开我们的创造学教材,百十种创新技法能提供后备知识的又有哪个?
    我们究其根源是“创造学”本身的刻板模式、思想与认识的偏差造就了创新(创造)教育发展中的瓶颈。
2、学以致用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很少注意到启发思考及应用知识去创新、创造与解决问题。以往的创造学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教材,但是却没有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实例。这样就很容易落入「创新」的常见迷思——学了一大堆的技法真到了遇上问题却一个解决方法都没有。
    在每一本创造力培训的书籍里,多列出头脑风暴法、属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但只是讲述基本概念和推理案例,却没有进一步提出应用该创新思维至技术、商业、管理或是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创新技巧。学生学习了创新技法,却不知如何应用。因而造成目前学校创造学教学与企业界需求脱节的状况。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业界的实际需求。
3、育“人”为本
    「找不到创意?」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我们总是在需要时才想到要去找创意。其实,创意一直存在生活之中,我们缺乏的不是创新的内容,而是保持创新的习惯。只有把创新视为生活的一部份,当作一种习惯时,才能真正的拥有创意,创新是一份全职的工作,而且需要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需要充分的准备与持续的练习,你应该让创新成为日常的例行工作,成为一种文化。显然培养“创意人”是创新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当脑力激荡的思维方式成为“创意人”的一种文化,创意就如深井里的水,源源不断了。
4、穷则“思”变
    人是习惯性的动物,我们常用自己习惯的模式去处理事情。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小改变开始。改变不只是习惯问题,也是观念心态问题。巨变的时代中,改变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当我们觉得山穷水尽时,试着去:改变观念、改变习惯、改变思维、改变方法、改变工具、改变立场……,就有可能激发我们的创意,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曙光。
    虽然说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但拥有知识并不等于善于创新,因为创新还需要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那就是要在初始问题和最为有效的相关知识之间建立关联。也就是说,如何快速找到与问题相关联的有用知识才是实现创新的关键,这就是典型的创新思维过程。思维过程的改变将是成功创新的开始。
5、授之与渔
    以物理教学为例,目前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只是物理学的理论、解释和物理现象的分析,而不是利用物理学来创新发明。对于学生来讲这知识像「垃圾」一样堆积在脑海里,不能使用它来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创新性、发明导向的思维看待物理学,让学生们了解所学的物理可应用于何处,可解决何事?这样的物理课学得才有意义。
    我们的创新理论教学也是这样,课堂上学员一时的醒悟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常悟”是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创造学的“报告”多于传授技巧,讲师的报告人身份始终没能改变。创新技法如何使用?训练应融入教学当中。创新教育课堂应该是在“主持人”指导下的训练场,要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供他们实际应用创新技巧。
6得其神理
    研究表明:“创新是有规律性的,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往往被作为创新性问题提出。”以往创新被人们归结为发明家和专家的任务,传统的创新教育缺少对创新活动客观规律的总结和掌握,仍然停留在对创新本质的外围认识和创新技法技巧水平,而没有转化为真正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创新活动,一旦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原理,构建起科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我们的创新将会变得可操作,可控制,可预测,从而让每个人都可以快速实现不同层次的创新,获取高质量的创新方案。
    在创新活动中,针对青少年缺乏专业知识与经验的问题,注重指导他们如何掌握和利用创新的基本规律与创新原则,使其熟练的运用到创新实践过程中去。只有这样创新才会变得简单,而不是高不可攀。
7、拨乱反正
    大多数的人对于发明常存有误谬的见解:发明是少数天才的灵感。这种成见反应了人们对于发明过程一无所知。事实上,不论年龄或性别,每个人皆可以创新创造。以大师为师,揣摩大师的思维模式,了解他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及采用的方法,同时人们可以学习创新的原理,而不必只使用凭空想象的方式来创新发明。
    有人说:“创新发明的过程我们无法束缚与控制”。这个观念不仅是压抑我们,同时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观念?具体方法就是将创新过程变换到标准过程中去,准确地定位问题并快速地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而不像以往那样盲目地反复尝试。
8、简缩过程
    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总是需要从推理的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由于这个原因,有时思想的注意力就不能成功地把握整个状况,不能把握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所有推理。但是人具有缩短推理过程能力,并用概括的方法来突出人的思维能力。
    简缩思维操作的过程,就是用一个概念来代替几个概念的过程,也就是使用更大容量的信息符号的过程。由于人有简缩思维操作过程的智能,运用越来越多的抽象概念,就可以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
    把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简便的符号来标记,是简缩思维操作过程进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了清晰简明的符号标记,不仅便于掌握所要学习和研究的材料,而且能简化地记下已经知道的事实。对建立的理论进行概括性的表述,是把科学推向前进的必要前提。
 
五、追求至上境界——教育之本
    科学与艺术在基础理论层面上,有许多是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比如石涛在其著名的《画语录》中就认为:真正杰出的艺术大师创作中是“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从无法到有法,到学法,到用法,到活用法,到破法,到立新法,再到无定法,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修炼成“大法、至法、了法”境界,在创新的活性动态过程中,从无序中把握其中超循环自组织的有序性,在无常中把握其耗散结构、超弦递衍的拓扑时空,把握其无常中的有常。

    我们创新教育停留在知然、知所以然的层面还不够,还要敢于实践与体验。学员的身体、情绪、感觉、理性的互动体验式学习的每个刹那,我们将收获前所未有的最大的资讯及成长,掌握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其实让人们懂得“教道”也同样重要,把自己的心得分享、教授给其它的团队成员,让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共享共荣。让自己有机会透过“教学相长”的过程来进一步提升自己。教育的最终结果还是渴望学员能“得道”,实实在在的到达圆融、自由的境地。“学习”与“修为”达到最高品质我们就会无坚不摧、无往不利,那时还有什么瓶颈可言?“知行合一”不仅仅是智慧的妙法,同样也是创新教育的指南。

推荐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类别:培训与开发 |   浏览数(3254)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