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丁兴良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客户服务  品牌管理 
地点: 上海 浦东
签名: 工业品营销创始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779
  • 博客访问:4237375

专家文章

话谈三一电气风电路上的两大失误 2013-10-24

标签:

        2011是三一集团收获颇丰的一年,董事长梁稳根以93亿美元的身家首次荣登福布斯内地富豪榜的首富宝座,三一重工的业绩也是蒸蒸日上。然而,与三一重工骄人的业绩相比,三一旗下另一家子公司三一电气就显得有点暗淡,不仅时时传出三一集团想要卖掉三一电气股份的传言,日前更被风电行业内人士爆出裁员的消息。虽然背靠“三一集团”这棵大树,但三一电气的发展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201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前20机组制造商》名单显示,三一电气仅占了0.6%的市场份额,在风机制造商中排名19。

     2011年风电企业迎来了行业有史以来的寒冬,在行业整体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三一电气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在惨淡的2011上半年仅收获了800兆瓦风机的订单。与风电老大华锐532,483兆瓦的订单相比,三一的业绩实在有点惨不忍睹,而且与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所定的30亿销售额目标也相差甚远。本来借助三一重工的品牌,我们以为三一电气也能一路高歌猛进,在风电行业创出一番大作为,而且三一电气已经砸了31.5亿元在风电产业上,但如今看来,三一电气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截至2010年底也不过只有300兆瓦的装机量,连累计装机量的前二十名都排不上号。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三一电气如今的困境?在风电发展上三一电气又有哪些失误之处呢?

  一、战略失误:坚持全产业链,错失风电市场发展机遇。

  一直以来,三一重工走的都是自主研发的技术道路,而这股风气自然也延续到了三一电气的身上。所以打一开始,三一电气就一改国内风电企业从国外购买技术的固有模式,走了一条自主研发的全产业链道路。虽然三一电气聚集了国内一流的风电技术专家来研发风机,但作为一项高复杂技术的设备,风机的研发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于是在08、09刚成立的这两年里,三一电气几乎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风机的研发上,而没有去急着开拓市场。但那两年,却恰好是风电产业爆发性增长的黄金年头。

  2011年三一电气的风机技术已然成熟,但此时却偏偏赶上了行业难得的寒冬,各大风电设备商都在为拿不到订单而发愁,连风电老大华锐都抵挡不住这股寒流业绩和利润出现了双下滑,三一电气作为后来者,拿到的订单自然更小。就这样,因为坚持自主研发的全产业链模式,三一电气错过了风电市场最高歌猛进的两年,错失了跑马圈地的最好时机。

  如今回想起当初的全产业链决定,就连三一内部的高管都“悔恨”不已。三一电气高管谈到,如果让集团再做一次选择,也许就会放弃全产业链的决定,而是先抓住市场再来搞自主研发。

  二、销售决策失误:忽视了客户群体的差异性。

  工程机械与风机设备虽同属工业产品,但销售的客户群体却大不一样。工程机械的客户群是工程商,数量较多也比较分散,只要有工程,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用得到工程机械产品。但风机却不一样,风机发出来的电要卖给电力行业才有用,所以风电行业的主要客户就是五大电力企业,客户群相对狭窄。

  五大电力企业作为国字号企业,眼界和要求自然很高,不是国内前十名的风机商根本就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三一电气作为民企,又是后来者,连国内前二十名风电商都排不上,自然进不了五大电力企业的供货体系。只可惜,三一电气也是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原先三一电气招聘了一大堆销售人员去推销风机,结果是石沉大海,发现这样根本就没用。如今三一电气已经裁掉了在北京的大半销售团队,就是发现他们压根就做不了什么。

  就因为三一电气拿过去在工程机械的成功经验来同样推销风电产品,忽视了两大行业客户群体的差异性,导致在销售决策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

  小结:

  其实三一电气选择的全产业链道路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时机不对。在风机市场爆发性增长的年头,三一电气应该跟别的风机商一样,先造出产品再说,在卖产品的同时也搞自主研发,市场与研发两手抓。如果那样的话,三一电气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光有技术而没有市场了。

推荐
工业品营销创始人
类别:战略规划 |   浏览数(384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