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4787

专家文章

刘硕斌:大智慧法——内明、内观与禅宗的“明心见性”( 2013-08-30

标签: 刘硕斌   现代禅悟学   管理   培训   禅宗   内观  

        生命于世道,总体来说都是对名利的追逐过程,对最大价值的追逐过程,在追逐中彰显自我。这些意识物化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怎样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收藏和佩戴各种宝物,买各类名贵的豪宅豪车及奢侈品,找这个贵人,供那个财神的内在缘由。更有甚者则迷执于各类催运发财之术,修各种财神之法。

        但究竟什么是生命中最大的财神,什么是真正无量珍贵的无价宝、无上宝呢?我们每个生命的真心!
        普天之下再没有比这个更具价值更珍贵的宝贝了,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财神了。而且,每个生命本自具有,并不需要向外摄取或盗取。它既是宇宙源头,亦是生命源头,乃生命元神、元气、元精的根本所在。不论任何人任何生命,均是平等,均源自这一真心,真心无二,佛家亦称之为摩尼宝珠、如意宝、如意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如意摩尼等。正因此,一切生命才具佛性、觉性、悟性,才具修为修养修证之机缘。
        不明白的人时时刻刻向外找、向外学,最易被各类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所迷惑或局限。所以才会有正法门与旁门左道、邪法歪道之分。
        什么是正法门呢?时刻与真实、真相、真理、真心相吻合,直截了当,不走弯路;秉持“了义法”而绝不为阶段性方便而做什么权宜,乃随时随地圆满一切疑惑之大智慧法、无为法。在人类所有学问方法或法门中,唯独佛法之禅宗能做到,所以,古高僧大德唯独将禅宗定为真正的宗门、“正法门”,“摄一切法归”,其它则只能为“教门”。这也是为什么在历代传承中,禅宗素来被认为非上上根性人难入其门,成为人类最为深妙学问的根源所在。禅宗公案中真正的机锋、转语其实均是因时刻与实相、实境大圆满相应之必然,并非世道不解时所谓的“无厘头”。
        其它法门均是针对不同根性众生作阶段性接引,只能是权宜法、方便法、有为法、不了义法,亦称为旁门左道或外道法,包括当代的科学,本质均是在探求宇宙生命的真实、真相的过程中,但总体思路均在外在事项上执著,并未真正洞见宇宙生命之真理。最后各类外道法门均要向禅宗回归,究明宇宙生命真理,否则疑惑难消、业识难消,是不可能圆满的。虽为外道法,但亦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助其修为提升,发心、用心还是善的、利他的。最为可怕的是歪门邪道。所谓“歪门”,均是以“为我”为用心,为达自我目的不择手段,不惜祸患人心,迷惑人性,误人慧命。而“邪道”则心机极其阴险,具先天邪恶嗔心,所谓魔子魔孙出世,这辈子所作所为就是为败坏正理、正法,断佛法法脉。特别是末法时期,多以众生业性为牵引,放大人性欲望。对有佛缘众生,则披佛衣着法裤,以满足无明者贪欲心理,以佛法败坏佛法。
        总体来说,次第法均是有为法、初级法,不论您是观想莲花,还是观想佛菩萨,还是什么护fa天尊等等,最后均要往高层次法引领。最明显的就是密宗,最后到大圆满法(虽说大圆满法源于红教,但却是各密宗教派公认的最高层次的大法)。接触过大圆满法,明了大圆满法精义的都清楚,实际就是禅宗法了,这个道理身兼禅净密三教修为有成的元音老人、黄念祖居士都论过。高层次的法绝对不会是固化的、死的,最重“观机设教”,即根据众生机缘设计不同的方便法。最高层次大法则是强调时时刻刻“当机”,亦谓之当下之机,抓住当下,就是把每时每刻都当作觉悟、觉证的机缘,不放过、错过生命任何机缘。
        对应见道开悟后的修为之士则是时时与禅定不相违背,时时刻刻身与心相应、心与相、心与事相应,其实也是“见性”消业(即消除业识)获得“后得智”的必然过程。真到了业识全消,无疑无惑,心得大安乐,自入佛境。
        不论是观机设教,还是时时刻刻当机,从修为来说都有个过程,怎么进入呢?内观、内明、内证。这是共性的,儒家强调自省、内省,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自省也”;道家强调自知,如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讲得最透,内观、内明、内证均具详尽的内在原理。
        内观、内明、内证围绕的核心正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四个字。这里的“内”不是指身体内外的内,而是相对于向外驰求之心来论的。禅宗六祖慧能祖师也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内观,告诉我们的是不要错用心,将心迷执在外在物相、事项上。有些外道旁门解读成观照身体里面,其实,里面、外面本质是一样的,落在两边,不明中道才是正道。内观其实是指我们应时刻观照、体悟外在之事、相对应的心之变化,特别是身与心对应的变化。明了外在一切事、相造成我们时刻情绪、性情、性格、心态变化的根本原因。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内明过程,即内明心性,也是禅宗的“明心”和“见性”过程。
        不过,这时还只是见“我性”过程,禅宗的“见性”还要更深一步。还要从觉悟“我性”到消除“我性”至心之本源空性,心之本源空性就是佛学中说的佛性。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修证过程,证是印证,即修为自身习性印证心之空性,即内证过程,特别是对肉体习性业识的消除。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修道,见道之后才不会盲修瞎练,才不易迷失,才是真正的修道。始终与心之觉悟、印证相关。
        唯识宗对内观、内明、内证过程揭示得最为详尽。之所以叫“唯识”这个名称,揭示的正是基于“有”的万事万物的内在真实。我们生存的时空宇宙均是因为心之识别产生的。另外发现外相对生命影响的所有渠道不过眼、耳、鼻、舌、身、意,意谓“六根”,均是生命泄漏精气神之“窍”。
        禅宗六祖慧能祖师将生命系统比作一座城池,这座城池由多个门洞与外界沟通。将眼、耳、鼻、舌、身称之为“外五门”,将“意”称之为“内门”。这内外六门构筑的生命城池在哪呢?在心地上,《坛经》所谓“心为地,性为王。”生命城池的主宰是谁呢,谁是其中的王呢?未成佛者均是被自我之“我性”主宰。成就后则真心佛性显露,因真心故,必然善待一切事物,一律平等,用儒家《礼记》第一句话说就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对一切事物没有不恭敬的。唯识宗所谓“转我识为平等性智”,我识即唯识宗说的“末那识”。
        那“我性”究竟是如何起主宰作用的?我们现在将心用进去,在细节程序中观照和放大一下我们每时每刻的识别、感知、决断和价值选择过程,这本身就是修为法中最为关键的内明智慧。
        当我们看到眼前的事物,比如看到一本书,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本书。所谓“意识到”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一个从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判断的识别过程。这本书反射的光子通过我们眼球的晶状体聚焦成像,投射到我们眼球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个光电效应机制,将光能转化成电脉冲信号,沿着我们眼球后的视神经传输到大脑神经中枢。这个时候大脑还没处理信息,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一本书。
        究竟怎么处理的呢?最为关键的节点到了。外在电脉冲信号传输到神经中枢后会激发我们脑细胞中储存的相关记忆信息,如什么叫书,什么是笔等其它杂物概念信息。所谓脑细胞的记忆信息是通过物质的微观粒子排列结构形成的。外在的电脉冲信号与我们内在被触发的记忆信息的电脉冲信号在大脑神经中枢全部呈现出来。到此一切均还是唯物的。
        此时,那个“能知能觉的”、那个思维主体、那个主宰思维过程的“我”就开始比对信息了。请读者注意,这个能够比对信息的“我”是虚拟的,非物质的。在哪里比对呢?无法在物质结构上,但物质结构体露出有结构的信息。信息本身也是虚拟的非物质的。均在信息的本体——“空”上比对。
        宇宙万事万物均是基于“空”而存在,“空”正是宇宙万物的真实真相真理及源头所在。“空”能显现一切事物,又谓之“空灵”,空灵即我们这能知能觉之“心”,佛学谓之“心地”。天下所有生命之真心是唯一的,与宇宙同源,没有你、我、他之别,有别的是心之所生所成之“性”,佛学意谓“业性”,才形成众多个性化的众生。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醒读者思考:信息究竟是什么?与佛、心存在怎样的必然关联?
        现代科技均是以信息科技为主导,但都是在信息的外在功用上,在产生信息的物质结构上执著。对信息的哲学深意、信息的本源探究得不多。其实,信息本“空”,与“心”意义一样,我们通常说的信息是指有差异化的信息,即具结构之信息。具结构之信息也就是我们现代文明的知识和知识体系概念。佛学之“心”概念与信息概念一致,心本空,心念起动识别所成为“性”。所以说,我们世道文明的“知识”概念实际就是我们佛学概念里面的“业性”概念,只是用的符号不同而已。我们每个生命的知识体系实际就是“业识”体系,并累积成“业性”。
所以说,真正识别、思维的源头是“心识”,在哪里识?在心地上比对识别。由于信息这个桥梁,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在此从物质转化成意识,从唯物转化为唯心了。正如易经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当外在的电脉冲信号与内在储存的记忆信息在心地上被比对得完全一致时,我们这个“我”就可以根据逻辑三段论判断这是一本书或一个苹果等等日常识别。
        但最复杂的问题来了,当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渠道采集的外在信息与内在记忆的相关概念信息不一致时,这时我们就不好判断无法决断,当然也就无法选择,外在表现就是想不清楚、优柔寡断等。这时内在心识就要经过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辨证。辨证的核心是以自我价值观即以“我识”为标尺对信息量大小、多少等不同维度进行反复权衡、比对。即多少信息是厚书,多少信息是薄书;多少信息是苹果,多少信息是梨子等等的权衡选择。
        对于辨证法,很多人觉得抽象,黑格尔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人类的辨证法才真正成熟”,其实均是源自思维的心识源头,明白其理后就简单了。当我们左右权衡最后必须做出决断选择时,我们世道之人均是以“我识”作为决断所依据的标尺。(世道之人所有“我识”均是为获取价值而建立的,所以也称之为“自我价值观”)
        这里要强调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下万事万物无法不呈阴阳体,“我识”也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它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大脑细胞的微观排列结构,所以,一个生命体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大脑相对来说占身体的比重也将越大。这将体现在未来人类的人体特征上,身体结构总体趋势是四肢越退化,脑袋越大,就如现在传闻中很多外星人的形象。“我识”的意识状态则是心地上具结构的信息体,所谓“心地”是基于“空性”的。具结构的信息体是可以脱离物质媒介而存在的。一个生命的整个“我识”之信息体亦谓之灵识、灵魂。
        “我识”这个内在的度量标尺对于不同生命均不相同,所以,依据它思维出的结果均不相同。究竟哪个生命,谁的思想是对的呢?这是所有生命、所有修为法门都须面临的一个终极问题。于此能明了必得大通达、大圆融、大智慧,开悟就是必然。从世道来说,凡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和价值即“为我”建立的价值观均不可能是对的,由此得到的思维判断也就不可能真正正确,充其量是对小价值、局部价值的判断和获取思路。从出世道来论,凡是基于“为我”的修为法门,本质均是有为法,只能是小乘法门,是不可能大觉大悟开大智慧的。
        笼统地说,只有宇宙真实、生命真实之真理才是真正对的。真理也就是国学所说的大道、大智慧、圆融智慧、大圆镜智。只有了悟大道的生命,时刻与大道相合才能始终正确,印证生命最大价值。
        那怎样才能从根源上直接了悟大道?直接成就生命大智慧呢?首先必须明了我们有哪些旧的“业识”,时刻在造什么新的“业识”,在怎么造“业识”?禅宗谓之“见性”;其次是消除“业识”,佛学简称“消业”,包括消除旧的“业识”及不造新的“业识”。
        从根源上直接了悟大道并不是要你躲进深山或躲进闭关房,那些不过是利用外在环境暂闭外缘的修为状态而已,更多是偏重修为肉身(佛家亦谓之报身、业报身)转化肉身的阶段性过程,并不代表有多高深。多属佛学“加行位”范畴,当前在修道位中闭关的极少,因为在当前庞杂的末法时代开悟见道者很少(唯识修证的五行位:福德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真正高深的法则是回到世道消业缘的过程,也最难把握,要求见地、修证、行愿全在内观、内明、内证三位一体上体现。什么意思呢?
        好比我们生命所有的烦恼和痛苦均体现在最最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得失成败、吃喝睡撒拉等等中。这些均是业识、业缘造成,并且,最为普遍最为常态的也正是最大觉悟机缘所在。如能在日常中识得,洞见真实转识成智,必是大智慧法。
        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当下就识得而入修为之道呢?
        痛苦时知道痛苦,喜悦时知道喜悦,忧伤时知道忧伤,烦恼时知道烦恼,吃饭时知道吃饭,睡觉时知道睡觉,行住坐卧时刻能意识到那个清醒的时刻在观照的“我”,就能当即从外境中脱离出来,即以一切外缘为觉悟之机。如意识不到那个清醒的我,灵识必然处于迷失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心被外物、外相牵引走了。体现在世道为人做事方面,就是跑神,不认真不用心。否则,必然认真而用心,用禅宗的话说,即是对任何外相、外境、所思所想均能一念灵明地照住,身心相应,《心经》亦有“照见五蕴皆空”之言。
        照,是一门功夫,通过眼神的调理可直接入“照”的定静功夫。古语也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生命脑部七窍中最为重要,道家有“目多视则神驰”之论,因为眼神反映的正是生命之心神。心较虚灵,难以捉摸,所以道家祖师说“调心自凝神始”。不懂得眼神的调理最容易漏神。
        怎么调理呢?先将舌头微微抵上颚,形成小周天任督脉循环。然后腹部微微一收,但不用力,自然调形,全身懈怠的精气神自然被一念凝聚起来。将向外的眼神收回来,凝神,似看非看,眼神呈均匀状态,一样可以看物、看书、看电视、看电脑、走路、开车、思考等等。执著于某一点或纠缠于某一事件之心自然容易坦然地打开而平和,心量会自然扩大,生命之元神、元精、元气自然壮旺而充沛,身与心均会在这种状态中自然转化。
        这种“觉照”状态与禅定境界没有差别,如能经常保持可谓是直入精进的修道位了。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比这更究竟更圆满的心地法门了,有慧缘者切莫错过此用心禅定之道。
        比如走路时,脚的每一落点、手臂的自然摆动、身体每时刻的感受及对周边环境均能同时观照得到,身心相应,心无旁骛,所谓走路时知道走路,这亦是行走中的大道大修为。有人走路为什么会摔跤,心对脚下及周边环境观照不到,心被事、境牵扯到别处缘故。
        再比如吃饭,很多人认为这是本能,还有谁不会吃饭么?其实这都是直指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之道。世道之人吃饭时心之牵扯极多,一是好分别饭菜口味如何,是否好吃可口;二是吃饭时或闲谈或玩笑,心不在焉;三是喜欢将吃饭当做社交公关之工具,存在较强的欲望动机,唯独不肯用心认真吃饭。真明吃饭之禅道者,吃饭就认认真真吃饭,从端坐、端碗、拿筷子、盛饭、夹菜,饭菜扒入口中,一口口咀嚼,不紧不慢,心安体泰,有条不紊,每个过程均以心观照,心与饭菜相应,与过程相应,心定如如。
        其它如茶道等均不离此用心之道,从而延及一切人生事宜,吃喝睡撒拉处处不离,所以,佛法特别强调修为之人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更强调修为者的“本分事”,均是在此处落脚。何谓“本分事”?这里蕴含了内观、内明、内证及禅宗明心见性的大道智慧,现代修行人因无明缘故多在此处陷入法执,以致颠三倒四,错认宗祖。
        比如一些在家人不明在家人的本分事,总喜欢学做出家人,好以出家人的方法修为但又不肯出家,既贪恋出家人的清修清净清福又眷恋在家人的好处。特别是一些学密法的,多以宗教形式的迷信法门弄得与社会与家庭格格不入,还自以为是实修。真实修者绝不会经常把观注点放在外在,绝不会将一些佛学概念天天挂在在嘴,修为都是修自己,生命各有各的历程和因缘。真实修必然觉悟而具智慧,有智慧者必然做事有思路有条理有效果,这与世道是一致的,佛法并不离世间法。
        如不明世道人性之理,不明世道学问、世道常理即佛学、佛理,做事颠三倒四,没有轻重缓急,一味执著于一些固化的死的方式法门,被密宗一些上师光鲜的外在名号所迷,怎么会是正法呢。佛经也有“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之论。总体均是愚痴、贪心、迷执之业力所致。每个生命在世间都有自己的“位”,我们既然在世道就应找准自己当下的那个“位”,尊重自己的本位。在修学修行中要懂得尊重现实适应环境,不应执着地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否则,内在必是以自我为中心。
        另外,另一突出现象是,出家人又不好好出家,很多以各种迷信道聚众敛财,争夺名闻利养、寺产地盘。不明白出家人披袈裟出世的本义,不肯本分地清修做人天表率,却总喜欢纠缠于在家人的俗事,将宗教商业化,还美其名曰慈悲度众普法。自己对真实真理还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涉入世道业缘,以盲引盲,将慈悲众生当做自己欲念攀缘的借口罢了。
        这正是末法时期最为颠倒的乱象。很少人明白:认清当下的现实,做好各自的本分事最为关键。比如做企业的就好好把企业经营好,以正心、正念、正行帮企业赚到更多的钱。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带领员工共同致富、安居乐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助员工建立正心、正念、正行,觉悟生命大智慧,这本身就具无量功德,所谓“正位凝命”。
        而不是常常想着以歪心邪念赚钱,梦想一些一日暴富的好事,再动机不纯地去做慈善公益以吆喝名声。岂不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更何谈功德福报。或修什么财神法,拜鬼求神求佛,唯独不肯脚踏实地,在世道以最为平实的方式做人做事成就事业。此均是不明“本分事”之大智慧、大慈悲愿心故。
                               选自新作《顿悟》一书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领导艺术 |   浏览数(1609)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