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4256

专家文章

刘硕斌:智慧成就的根本——用心之道 2012-02-03

标签: 刘硕斌   国学   管理   培训   智慧      

  心,无处不在。用心,其实是禅宗于世道的大机大用。禅宗亦谓“心宗”,佛学大般若经中最为核心的亦是《心经》。世道所有的方法论,世道所有的思维、思路均自心中出,心地承载着一切。

  末法时期,“用心”之口头禅已现“破”、“立”之禅机。

  比如古代智慧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二十五、六岁即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其前并未领过兵打过仗,没有实战经验,为什么其纸上谈兵中即能准确预知三分天下,出山即能在实战中运筹帷幄、排兵布阵而成功呢?与我们现实事业环境中的理事圆融有什么内通性吗?

  诸葛亮的学问和军事才能究竟是怎样高效成就的,与其用心体悟的水平是否一致,用心究竟是个怎样的过程?与人生经历之经验有什么不同,经验究竟来源于身之体验还是心之体验?读书时,心应如何体验才能达到虽没有经历却能有经验的境界?心智究竟要怎样开启呢?

  这个案例的原理似乎同样适用于共产党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毛泽东一介布衣并非什么著名军校或什么名牌院校出身,也没出国镀过金,但不论政治、军事、战略、战术还是诗词歌赋均可谓一代大家,其学问究竟怎么成就的,是向外某某老师学的吗?大学问是能靠外在教出来吗?

  还有古代的老子,一部《道德经》冠盖古今,其大学问又是如何成就的呢?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究竟什么在知、在见,是肉眼、心眼还是道眼、慧眼?为什么大学问的领悟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否反映其用心的境界,与禅定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又应如何用心?

  心与我们日常观注点有什么必然关联?我们日常言语时心在什么处?语音、语调与用心什么关系?读文字语句时,心与气息,与字、字音不能合一时会如何?会漏什么,与我们的运数有何关联?

  我们捉笔写字时,心要用在什么处,手臂上,腕上,手掌上,手指上,笔上还是与纸相触的笔尖?心如不能与笔尖、纸合一时能真正掌控当下之“写”的效果吗?

  我们思考问题时,心如不能进到每个程序、环节、细节,并与之体合一如,能观照和体悟到其中的内在理路而成就明理之智慧吗?天下对治问题的各类理论体系所谓学术怎么想出来的,与用心的程度和对细微处的观照有什么必然?

  另外,真用心者与认真,认真与觉悟、与人生运数有什么必然关联?什么叫认真?认识真实,认知真实之理即觉悟真理。从命理学上说,先天命,后天运,知命者就能掌控后天运数而改变先天命,否则只能是惟命是从。

  但知命必须以智慧为根本,智慧以觉悟为根本。而只有抓得住当下的人才能真正抓得住觉悟之机缘、慧缘。所以,识得当下非常关键,禅宗四祖道信祖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不论世法或出世法,不外乎吃喝睡撒拉、言行做事,产生的相应情态不外乎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对应的相应境界不外乎盲动安静、浮躁稳重、猥琐潇洒、感性理性、心不安难安或超然淡定等。这些似乎决定于我们接收的信息,虚无缥缈的信息。它们激发我们无明之心性,我们每时每刻于无明中沉沦。

  当接收不到任何信息时,我们不得不就死。我们完全掉入自我意识中,佛家意谓业识、藏识、阿赖耶识中,更难得到觉悟的机缘。所以,在当下能视人生一切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为契悟机缘者本就具备无量福报和功德。

  所以,吃饭时能识得吃饭的真实,睡觉时能识得睡觉的真实……而时刻能观照到那个当下的“我”,所谓“饥来即食,睏来即眠”;那个不安分的“我”,所谓明了当下的本分事;那个因缘的“我”,所谓成就分别智,觉悟就是必然的,一切智慧均自此出。《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之,于无了之,不辨真实。”

  另外,心因业识而有正邪,用心正很重要,利他之心很关键。古德云“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老子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业善执,恶业恶执,执于空者无记业,正业无执。善恶因执,执者迷,皆为心迷。正业正命,正命正念;正念方有正思维,才会有正见;正见指导正精进,方能入正定;正定中成就分别心智方能正语,所谓“八正道”。

  以上提示了一些关键问题,更多没有答案,不过做个抛砖引玉,只是为给大家提供一个参悟的契入口。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关注什么问题、不关注什么问题本就反映世道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差别。有根性的人绝不会在一些无关紧要上落脚,以至堕落旁门左道难以自拔。

  就禅宗顿悟之学论,起疑猜本就是智慧觉悟的机缘,乃智慧的种子,种子什么时候生根发芽自有其因缘果熟,本质都是个性化的,需要自己在用心时自我观照。言语道断,多论无益,诚如德山禅师所云“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望有慧缘者不要错过。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培训与开发 |   浏览数(4660)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