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彦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博客主要分享/学习专家精髓文化知识。富翁只是有钱,不知道从贤人处获得智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5256
  • 博客访问:2549307

专家文章

执迷于增长,偏离核心使命 2010-11-15

标签:

 

 1995年,默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吉马丁(Ray Gilmartin)在致股东的年度公开信中宣称:默克公司的首要目标是成为增长速度最迅猛的公司。默克公司最关注的目标并不是赢利能力,也不是划时代的新药品、顶尖的科技水准、产品的研发开发,也不是公司的生产效率(尽管雷?吉马丁也把这些列为默克公司战略中的关键要素),公司最首要的商业目标就是扩张。默克公司对于扩张的热情一直延续了7年,2000年年度报告里,董事长公开信的第一句就简明扼要地指出:“作为一家公司,默克倾尽全力于公司的增长。”

  鉴于默克公司当时面临的实际情况,它公开宣称要关注突飞猛进式的增长,这让人感到奇怪。默克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近50亿美元的5种药品到21世纪初就要失去美国的专利保护了。仿制药成为制药行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股力量,这会削弱默克公司的定价能力,使其销售利润下降数十亿美元之巨。不仅如此,和自己的前任罗伊?瓦格洛斯(Roy Vagelos)相比,雷?吉马丁面临的压力也更大,因为要想实现一个更大营业额基数之上的高速增长难度更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罗伊?瓦格洛斯的掌舵下,默克公司在营业收入50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了增长;20世纪90年代晚期,雷?吉马丁面对的是,公司要通过研发足够多的新药品以实现在营业收入250亿美元的基础上同样的增长或高速增长。对于默克公司这样一个主要依靠科技研发的企业而言,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表明,新的影响因子带来赢利回报的可能性为1/15 000。

  “雷?吉马丁或许内心也在担忧,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来。”1998年的《商业周刊》这样评价道。默克公司对自己的业务前景为何会这么有信心呢?在公司1998年年报中董事长致辞的第二段,你可以发现答案—新型止痛药万络(Vioxx)。1999年,默克公司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批文,开始推出止痛药万络,公司把万络描述为业界开天辟地的重大发明,当年公司年报封面上就用大号文字醒目地印着“万络:我们用最大阵势、最快速度推广上市的王牌新药品”。

  2000年3月,一项针对8 000多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万络止痛药具有显著的优势,同另一种常用的止痛药萘普生(Naproxen)相比,万络对胃肠道的伤害要小。这项研究虽然没有下定论,但是却让人们对万络的安全性心存疑问,因为研究表明,服用萘普生的病患“患心血管系统和心肌梗死的风险要小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患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更低)。因为这项研究并没有进行安慰剂效应测试,我们对研究结果可以进行几种不同的解读:萘普生可能会降低人们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万络可能会增加人们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或者两种可能性兼而有之。和阿司匹林一样,萘普生具有科学家们所谓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默克公司则指出,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不同“主要是因为服用了萘普生后产生的效果不同”。

   
 到2002年年底,万络的销售额已达到25亿美元。到2004年年底,美国的医生共给一亿人次的病患开出了服用万络的处方,其中就包括雷?吉马丁的太太。与此同时,外界对于万络的批评和质疑也日渐增多。默克公司用暂时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反驳,其中就包括28 000名服用万络却没有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的例证。

  到了2004年9月中旬,对有结肠息肉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安全监测的委员会收到了联邦快递送来的“惊人数据”。根据《华盛顿邮报》记者布鲁克?马斯特斯和马克?考夫曼的描述,安全监测委员会的成员目瞪口呆地盯着这些数据看了好几天,最后被迫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默克公司的年报中是这样概括这一结论的:“与接受安慰剂效应测试的患者相比较,在服用万络一年半之后,患者患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这一结果使安全监测委员会停下了手中的研究项目,并把这一消息反馈给了默克公司的管理层。当雷?吉马丁得悉这一消息后,他对《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说:“这让我震惊万分。”不过,在得悉这一惊人数据之后的一周内,雷?吉马丁就作出了英明果断的决定,他决心消除大家的疑虑,主动让万络下架。此消息一出,默克公司的股价立刻从每股45美元急跌至每股33美元,一天之内公司的总市值就蒸发了250亿美元。到了2004年11月上旬,当每股股价跌至26美元时,投资者又损失了整整15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在短短6周内,默克公司的市值已经缩水400亿美元。

  当我在写作这一章节的时候,法院、市场、投资者、医疗科技界、公众对万络的各种评价依然没有盖棺定论。我引述这个例子的目的并非要谴责默克公司的领导者都是一群恶魔,为了赚钱不把患者的性命当回事儿;也并非要称赞默克公司的领导者是一群英雄,在没有人强制要求的前提下,就主动放弃大把的钞票不赚,主动地将万络下架;也不是批评默克公司在推出划时代新药品的过程中犯了错,默克公司数十年以来一直都在推出划时代的新药品,而且往往能取得成功并给病患带去福音。我是想说明,默克公司竭尽全力重磅推出万络这款划时代新药,如果万络不能达到原先预想效果的话,那么默克公司就会摔得很惨。
 
 



  如果默克公司一直都是说得少做得多,或者实际表现总能好于预期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谈及默克公司遭遇的失败了。问题在于,傲慢会让你将承诺的泡泡越吹越大。直到某一天,你的预期太高,泡泡终究会被你吹破,而且会七零八碎、无可救药。

  默克公司因为忙于扩大规模,忘记了当初成就自己卓越事业的使命。1950年,乔治?默克二世清楚地表达了公司的使命:“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药是为人服务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如果谨记我们的目标,那么利润自然会滚滚而来。”默克公司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核心使命(实际上,雷?吉马丁决定主动让万络下架就是受此影响),只是这一核心使命的地位不像之前那么重要了,它成了公司大踏步前进的绊脚石,而非公司前进的主要推动力。

  《基业长青》一书中提及的三家卓越公司—默克、摩托罗拉和惠普最后之所以发展受挫,都是因为追求过快的扩张步伐所致。然而,这几家公司的创始人当年都是出于比赚钱更崇高的目标而创建了这几家企业。乔治?默克二世一直孜孜以求地想要治病救人。摩托罗拉之父保罗?高尔文当年痴迷于如何通过挖掘创造力潜能来实现持续创新。惠普的两位创始人比尔?休伊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则认为,惠普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给世界带来技术贡献,而赢利只是衡量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在乔治?默克二世、保罗?高尔文、比尔?休伊特和戴维?帕卡德看来,他们并没有把扩大公司规模当成自己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其看做追求公司核心目标的副产品和必然结果。然而,公司日后的几代掌舵人却忘记了创始人的初衷,实际上,这些接班人将两者本末倒置了。
  我们不能否认,上市公司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市场希望公司扩张规模的速度越快越好。但即便如此,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那些拒绝短期增长的公司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佳的长期回报,而且这种长期回报使用的也是华尔街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投资累积收益率。在我们的研究中,高瞻远瞩的公司能够区分股票价值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差别,也能够区分股票持有人和股票短线投机客之间的不同。这些公司意识到,它们的职责是要为股东创造投资价值,而非使投机客短线获利最大化。最卓越的领导者的确也会追求业绩的增长、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创造力的提升、员工队伍的壮大,但是他们不会以牺牲公司的长期价值来追逐这些增长,他们也不会把增长同卓越混为一谈。规模大并不一定代表卓越,卓越并不一定意味着规模巨大。


 

 

 

推荐
博客主要分享/学习专家精髓文化知识。富翁只是有钱,不知道从贤人处获得智慧!
类别:职业化 |   浏览数(1694)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