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王贵国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上海 黄浦
签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0216978916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756
  • 博客访问:3165162

专家文章

孔子的生存状态与价值观 2010-08-21

标签: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与佛祖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他的祖先可以追朔到是公元前1121年登基的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微子在纣王*期间,逃到山里做了隐士,等到周武王当政,他又才复出,被封为宋王。封地在今天中国河南省的东部。到孔子的时代,他的祖上已不知衰落了多少代。在中国的那个时代有一个规定,封地封位被取消的家族在五代之后必须改姓。于是,他们选择了“孔”字做为自己的姓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位勇猛善战、高大魁梧的武士,也深获鲁王的信任,因此家境还是不错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他拥有九个女儿而没有儿子,等年过花甲生了一个儿子,却是一个瘸子。这迫使他年过七十那年,又娶了一个妻子,这就是孔子的母亲颜微在。

颜微在是一个聪明贤惠的大家闺秀,她当时居住的孔府附近有一座尼山,相传是远古时期舜帝祭拜上天的地方。因此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神山。颜微在嫁给叔梁纥后,因为丈夫年事太高,怕生不了儿子,她便一次一次地到尼山求子。说来也奇怪,据说颜微在每次上山时,路边的树叶都会翘起来,而当她下山时,树叶就会低垂下去。

果真,一年后,在尼山下的一个偏僻的山洞里,一位伟人便降临了人世。

这便是孔子,当时,父母叫他的名字“丘”。这个“丘”字,就是指他出生在小山丘里的意思。孔子的字叫“仲尼”,“仲”字是指孔子在家排行第二,“尼”字指颜氏曾多次前去祈拜的尼山,意指孔子也是尼山的儿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去逝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个家庭若失去了男人,其处境可想而知;孔子自己也曾在书中记录过“吾少贱且贫”。小孔丘在十几岁时就靠自己打猎、钓鱼来维持他与母亲半饥半饱的生活。但正是那些磨难锤炼了他坚韧刚强的性格,造就了他那庄重、沉着,坚强不屈的品格。伟人们很少在舒适的摇篮中培养出来的。

但,孔子的生活境界也并不因为自己家境穷困就过得象一些凡夫俗子那样水深火热。孔子毕竟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特别挚爱音乐以享受辛苦之余的闲暇。这同德国伟大的人本哲学家叔本华的人生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叔本华说:“人生没有闲暇,就如同女人穿衣服没有镜子一样。”那么,孔子也强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孔子大约在14岁左右便学完了一个成人所能拥有的知识。约17岁那年,他在鲁国王宫中得到了一份管理粮仓、牧场和农田的工作,由于他的才气、天赋、气质、人格、风度以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人作风,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并在19岁那年,与一位爱慕他的少女结了婚,生下了儿子“鲤”。

按时间推算,孔子大约在30岁时,开创私人办学,确定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但,做教育不是他的目的,他是要通过教育达到他的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因此,他在教书的过程中,也时常穿梭于各诸候国,当时很多被国内外混乱的局面搞得焦头烂额的大臣或当权者,时时派人来向孔子求教,但这些人多是没有掌握实权或已丧失了实权的人,他们也为孔子办不成什么事。有时也有诸候国国君直接向孔子求教的,但他们都心怀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致使孔子十多年的顾问生涯没有一处成功的案例。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战争和暴力遍及整个中国,各诸侯封国的君主之间相互倾轧,弱肉强食,周天子在各诸侯眼里只是一种摆设,因此,大家对孔子的理论也认为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他们只相信武力和强暴。加上各诸侯国朝中原有的重臣显贵对孔子才华的忌妒诋毁与阴谋,使得孔子在各诸侯国四处碰壁。多数国君在重用孔子时,其短时间的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面对这种情景,孔子心情异常沉重,他陷入了绝望之中,以为他的理想难以为人们接受。当他最后一次在齐国失败后,他失望地返回了依然处于动荡中的故乡,一边埋头整理、研究中国远古时期的诗歌、音乐、历史和礼仪制度,一边办学。这时他的学生最多时已有好几百人。不断地有新弟子投到他门下,学成的弟子又不断地离去。这样一群群弟子来了,一群群弟子又离去,把他的思想的种子播撒到了许多诸侯国。

这一晃20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他一边致力于研究一边办学,终于在他知天命的50岁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就是整个中华的无价之宝——儒家思想体系。

在那天下大乱的20年,他耳闻目睹的每天发生的一切都加强了他的信念:不能以德治国是一切*的根源。自私、残暴的当权者与愚昧的群氓之间相互残杀,除了孔子之外,几乎没有人能找到终止这混乱状态的办法。

在这20年间,孔子所在的鲁国的局势更是雪上加霜,国力无可救药的衰弱下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无论鲁昭公多么不欣赏孔子那一套,但到了这样的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似乎认为让孔子出来试一试还是可以的,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进宫。

当老夫子听到这消息后,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为了这一天,孔子等了整整几十年。

 

孔子终于在公元前501年他50岁时在自己的家乡出仕了,他的官位是中都县的县令。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像柏拉图所预言的哲学家做了中都县“皇帝”后是怎么个样子。

孔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他工作行为的指导思想就正象他书里写得那样。管理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首先是要矫正名分!”“如果不这么做,那就是名不正,如果名不正,那就会言不顺,如果言不顺,又怎么能做好事情?如果做不好事情,也就难以复兴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不能复兴,刑罚也就失去了根据和标准。如果这样,老百姓便不知如何是好,无所适从,因而,一定要先正名分,这样有教养的人才能知道他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政令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但怎么正名分呢?首先,他正的是他常讲的三纲五常,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主要像做君主的样子,臣子就得象个当臣子的样子,父亲应该有父亲的样子,而做儿子要有个儿子的样子。也就是说要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如果能做到这样,优秀的政绩就出现了。意思是说,在家庭和社会中可以实行同样的法则,应该依照家庭和社会的本性建立起政府,这样的政府可以视为不变的典范。这种政府只需根据管理得很好的家庭大而化之为国家的家长式管理……即天子就像诸侯的父亲,而诸侯就像大夫和臣民们的父亲——就可以了。这是因为家庭就是国家的维形和缩影,国家不过是家庭的扩大而已。

因此,孔子一到中都城,他心里想的是:他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家长——父亲。所以,中都城中的一切大小事情,父亲都要过问一样,他这位中都县的“皇帝”,事必躬亲,真正忙乎了一阵。

首先,他制订了保证人人都有饭吃的法令,因为父亲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饿肚子,这是最简单的道理;第二,制订了纪念已逝先人的法令,以此培养纪念祖先的习俗……等等,一切按照一个家庭的逻辑来思考管理,他想的是一句古人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即用对待自己父亲那种方法对待别人的父亲,用对待自己子女的那种方法对待别人的子女,这管理天下的事情就很容易做好了。

在孔子的治理下,父亲的权威渗透到生活的一切细节,加上这个父亲本身是早已修身成仁,早已是内圣,只等“外王”,所以,中都县在孔子的引导下,人们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令人震惊的变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连骗子也销声匿迹了。消息传开,邻近的诸侯国君们都来参拜效仿孔子的做法。

孔子的成功用事实折服了鲁哀公。哀公将孔子召回宫中,任命他为自己的助理大臣,让孔子帮助他治理整个鲁国。

在那段时间,孔子主持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礼仪制度、治安刑法等,椐文献记载,在他任司法长官期间政绩斐然,以至于没人违法乱纪。

孔子在实际的政事中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智者们不再隐形遁迹,无所作为,而是各显神通。孔子让鲁哀公变成了一个杰出的国君,他大力改革政府机构,使政府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男人们变得忠诚,有信仰;女人们变得贞洁、高雅、温柔。同时,孔子也名扬四海,人民崇敬他,将他视为圣贤。

可是,好景不长,难以预料的事终于发生了。

这源于鲁国的敌对国齐国的反间计。齐国眼看着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一天天地强大,“若照此下去,鲁国用不了多久就会强大到足以雄霸天下,到时齐国还不是第一个被他一口吞掉。”一天齐景公这样同大臣们讨论。结果他们精选了80名绝色美女,个个貌如天仙精通舞蹈和音乐,外加120匹纯种良马,作为礼物送给了鲁哀公。

鲁哀公一下就迷住了,孔夫子那干巴巴的说教怎能和这群暖玉温香,美艳无比的活生生的美女相比?什么尧舜,什么圣贤德政,与我有什么关系?全都去他的吧!

就这样,孔子又落得半途而废,壮志未酬。然而,就是这次做官,已经是孔子打工做官仕途中最顺利的一次了。

                            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是多么坎坷啊!然而即便是这些人生的挫折,对孔子的生命健康和幸福还是没有形成致命的影响。

这是由孔子的人生境界决定的,孔子虽然胸怀高远的理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又没有太多的虚荣心、野心、奢望,他不会为了政治上的成功而机关算尽,他曾对子路说:“我只是一个狂热地追求知识并且常常为此而废寝忘食,稍有收获便高兴得忘了一切忧伤痛苦,从过去的时代中寻找门径的人。”用现代人的话讲,对做官这样的事业他的企图还不特别强,所以对做政治家、企业家他不一定是一块好的材料,但如果做智囊、参谋、顾问,我相信,全世界没有人比他更厉害了。他常常能够用一句话,把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困难、非常棘手的问题说得清清楚楚,而有些人虽然看似满腹经纶,他们却永远说不清楚。

比如,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至理名言,可以将它当作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孔子针对这么难的问题,只用了几个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几个世纪后,耶稣将此作为基督教“黄金法则”的互惠思想基础。

而这句话,也是孔子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在孔子的人生境界中,有两大基本精神,其一是利他主义,其二是榜样的力量。孔子认为,一个圣人、君主、管理者,若想在事业上或生活中起到领导的作用,他必须义不容辞地让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于他人的利益。一个人成功的奥秘在于这个人能否拥有主动为别人谋利益的思想和习惯,他说:具备完善道德的人,要想站稳脚跟,有所成就,就应该想办法使别人也有所成就,自己要想发展,就应该想办法使别人发展,而且要能够以我们自己为标准去判断别人,这可以称之为道德的艺术。

我们知道,人生的境界是由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形成的,人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是寻找幸福,而幸福的基本依据是心灵的感觉是否幸福,而一个人心灵的幸福是由他对自己拥有的事物的感受。

那么,我们看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该拥有些什么呢?身体健康、爱情、财富、知识、才华、荣誉、名声、名誉、地位、亲情、道德。

那么,很显然,前面所讲的两点,已是孔子对道德的追求。

因此,道德追求构成了孔子人生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人生一般有三个较为伟大的目标和使命,那便是立功、立德、立言。人生一世,只要完成一项使命,那他也就功德圆满了。

对于立言来说,世界上能与孔子相比的,大概只有两个人,基督耶稣与佛佗释迦牟尼,那他算得上是世界最顶级的伟人了。

而在立德方面,世界上恐怕更没有人能与孔子相比了。因为孔子的立德不仅仅是做道德的榜样,而且他还为那些道德提供了理论依据。那就是道德修养是一个获得外界事物成功的始点。

有一次,周天子的一个叫苌弘的大臣向孔子请教:

“如果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和智慧,他应该从何处着手呢?”

孔子回答说:“这是一个非常宽泛、严肃的问题,很不容易回答,如果硬要说一点,那有些论断是应该记住的,那就是:就像最坚硬的钢铁也最脆弱一样,那些最结实的东西也最容易被毁掉。骄傲者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自负者固执己见,不知天高地厚;然而,骄傲自满必会带来更多的失败,而固执己见则往往会阻塞获得知识的途径。牢骚满腹者无论见到什么都要大发怨辞,到头来却只能自食其果。看起来这个见解好象并不新奇,无足轻重,但那真正实践它的人们就已经踏上了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大道。”

在这里,孔子指的就是一个人良好的德性德行是获得知识与智慧的前提,而好的德行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推行政令的基础。

孔子言传身教,一生致力于推行道德教育,世界上还没有象他这样对教育孜孜以求的,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是在对别人进行教育,在旅途中,在马车上,在农田边,孔子喜欢游历,他的一生约有五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奔波流浪中,他也习惯了一边游历,一边学习,一边教书,所以他的学校也居无定所,在年轻的时候,他就说自己“是个来自东、南、西、北,四方的人。”

我们所能看到的孔子画像中,孔子也常常总是坐在一辆马车上,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那车就是他的学校,弟子们跟着他;缓缓前行,路上遇到那些与他的观点相关的事件,他就会随时发一通议论,用这些事实来说明自己的思想。

就是在那些长期的漫游生活中,他体悟了广大普通众生的苦难,也体悟到了这些苦难的根源:*带来的毁灭和悲惨。狂热和忌妒使人们偏离了通往和平和理智的道路。社会只有在普遍道德化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乐园。

 他也见过人们之间兄弟般的关系:美满的家庭大而化之为美好的政府中的典型,他认为那就是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对苦难的人类最有益的状态。但那一切就象在翻滚的黑云衬托下的彩虹,虽然很美,但很快就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那团越来越浓重的黑云。但是,他的唯一安慰是他自己及部分自己的学生充满的那种对人类本性的爱,对人类痛苦的同情,还有对人类挣脱困境的办法的永恒的信心:只要人们那被遮蔽的双眼能够发现真理。

所以,在孔子的晚年,他更加勤奋地著书立说寻找真理:特别是对《春秋》的编写,是他人生的最后冲刺,这时他已年过七十,这时他的思想体系已完全成熟,人生世事也大概知透,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大概在他写《春秋》这部重要著作时,他已可以从心所欲了吧。

 

据历史记载,孔子对死是很平静的。他的晚年过得很从心所欲,也过得很安详。

据传,在他去世的前一年,鲁国出现了一个鬼异的预兆,发生了那事以后,孔子就觉得应该为自己认真地准备后事了。

那是公元前480年的春天,鲁国的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很奇怪的动物,在捕到它时就已经死掉了,这动物有四只脚,身上布满像龙一样的鳞片,没有角却长着一类似角的肉质的东西,这只怪兽被扔在王宫附近的空地上,很多人都去看热闹。孔子听到这事,大吃一惊,也赶紧前去察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孔子像遭了当头棒击一样呆在那里,据孔子的嫡孙子思记载,孔子认出这就是曾经在自己出生时现身的神兽——叫麒麟,孔母颜微在曾把一根丝带系在它的角上。现在,那根红丝带还在他的角上。

发生了这种事情后,孔子更加快了工作的速度,同时他的身体也日渐衰弱,他思想体系的最后一本书《春秋》就是在这时完成的。据说,他在完成《春秋》后说过这么一句话:“《春秋》将使人们永远记住我,人们也将因这本书而指责我,诅咒我。”

这就是伟人。在他有生之年,便可预知未来无限之事。

一天早上,孔子起床后,两手提着衣服的下摆,在家门前茫然地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

大山将崩塌了,

房梁将折断了,

哲人将枯萎了。

后来,他走回院子,坐在院子里,呆呆地对着大门口一言不发。家人看到孔子的反常神态,忙叫人去告诉子贡,子贡听来人一说。吓了一跳,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知道要出大事了。待子贡急忙跑到老师家,孔子仍呆坐在那儿。看见子贡来了,说:“子贡,你怎么来得这么晚?”接着他要子贡为他准备后事。他说:“依《礼》的规定,一定要给死者穿上与他生前身份相称的衣服,棺材要放在东边台阶的最高处,这样死者就能仍然像个生人一样,迎接客人。……等等。”

据历史记载,孔子死前非常平静,大脑也非常清楚,他把后事按他所著的《礼》书的规矩上安排得妥妥当当后,他便陷入了睡眠状态,再也没有醒来。7天之后就去世了,享年73岁,那是公元前479年。

学生们为他们的老师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决定象哀悼父亲一样为孔子守孝三年,子贡则在孔子坟前搭了一个简陋的棚子,像隐士一样住在那里,一直住了六年。

我看过历史上很多伟人的传记,即便是西方最伟大的两个人,耶稣和苏格拉底,他们也没能做到象孔子一样,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指路明灯似的人物,能如此安详地面对死神。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人生境界啊,他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有史以来全世界只有两个人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其一是印度的佛陀——释迦牟尼,另一个是耶稣基督。也许有的人还会想到穆罕默德。尽管人们对他的德行与业绩也同样无限的赞美与崇敬,但,我们还是认为他不能与其它三们相提并论;因为无论是学问或是他的生平,都不能放在其他三位那么高的高度加以评论。说简单一点,如果我们将穆罕默德比成群山拱卫的,直插云霄的一座奇峰,其它三位则像是遥在九宵与群星相辉映的珠穆朗玛。

也许西方世界的人还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孔子始终是最伟大的人。他的才智为全体中国人所崇拜,,中国人给予了他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花环,其中最美的一个是道德的化身——完美的圣人君子。几乎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喜欢以孔子的行为为标准来衡量自己,以找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以便完善自己取得进步;也几乎所有有知识的中国人都会为让他的智慧之光照耀自己的心灵而感到欣喜。

孔子去世后,中国历朝代不断给孔子加封头衔和封号。汉朝封他为“尼国公”,后来又追封为“至圣先师”,他的画像身着皇帝才能穿的龙袍玉带,头戴皇冠;唐朝时他被人封为“文宣王”,到了明代,又被进一步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清朝的康熙大帝则称他为“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

孔子在世时,并未引起人们对他这般的关注,特别是那些王公贵族们,也可能即使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世俗的人们,也会把孔子的人生看成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头上的光环却发出了这般夺目的光华,并且这光华越来越耀眼,这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啊。他同时代那些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们早已灰飞烟没,唯有孔子随着他的思想与著作经千百年后依然键在与活跃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目中,其影响比他生时更盛。在中国的历史上,即使象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彪炳中国顶峰功业的事迹都早已如春梦无痕地消逝了,而孔子的“四书五经”不仅现在影响着我们而且千万年后他还会影响着我们的人类。

下面我们再介绍他的知识与思想体系。

推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02169789166
类别:职业化 |   浏览数(332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