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彦辰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品质管理 
地点: 天津 河西
签名: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499
  • 博客访问:2736868

专家文章

追逐梦的足迹——刘彦辰浅谈创造学理论研究 2010-07-06

标签:

这是我几年前的文章,稍作删减!

    前几年,我偶然间发现有人把创造与梦联系在一起。是啊!创造就是梦,直到如今人们对创造行为还没有做出清晰地表述,所以说创造学应该是对梦的解析。按此推理我们把那些从事创造学研究的人比喻为追梦者也理所当然了。虽然我还不够资格成为追梦者,但是我依然有属于我的创造之梦。

    梦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思维活动,不受任何束缚的超脱性思维,这种返璞归真与超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应摒弃任何强制性的思维模式与繁杂、虚幻的成分,沿着梦的轨迹回归自然,追求一种简洁、自然的程序与理念。

    “自然”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你不受约束的行为。你可以回想你在遇到问题时的举动,把你解决问题的过程按步骤描述清楚,这个过程就是你自然的行动。你如果在创造(创新)中也按照这个过程去完成,你的创造(创新)行为就回归到自然了。当我们遇到问题,大脑中又没有储备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做的事情就是查找有关信息与资料,这是一种自然的做法。
 
    顺其自然不是停止追求,不是不再探寻,更不是屈服与低头。是不强迫,不逼迫,不压迫;是一份乐观,一份自信,一份超然;是获得轻松的捷径,通向快乐的捷径,取得成功的捷径。多少代人都在试图寻找一种创造(创新)的捷径,但这种“捷径”并没有使大家到达胜利的彼岸。相反,大家变得茫然了,甚至忘记了自己回家的路。其原因就在于创造学理论没有顺应人们自然的习性。
 
    我不知有多少人对创造学所涉及的理论产生过怀疑,其实怀疑是肯定的,只有创造(创新)变得自然,让所有的人都能扑捉到创造(创新)的踪迹,怀疑自然会消失。也正是这种怀疑推动着创造学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怀疑也要求具备资格,你在理论的实际应用中发现了问题,并经过反复求证证明问题确实存在,只有这样你才具备怀疑的资格。如果通过今天这短暂的时间能够引发更多的争论与怀疑,就说明大家的时间没有浪费。
 
    关于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发展问题,我亲自求教过创造学专家刘仲林教授,刘教授对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给出了前瞻性的分析。把创造性人的境界研究,创造(创新)人与文化融合作为宇观的研究方向,探寻人们如何通过文化提升创新的境界。对于境界的理解可能就像艺术大师石涛曾经说的那样:“至人无法,本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师所描述的“至人”所为就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这种自然是自己使然,而不是外力使然。相信通过分析、总结“至人”的意境,对创造(创新)境界的深入研究,使普通人迅速修炼成为创新大师将成为可能。
 
    刘云虎教授也是国内知名的创造学专家,因慕名刘教授对创新之魂(理念)展开研究,我有幸与其结识。“以人为本;投资于人;以德为魂;操之于我”。这是我拜读完刘教授《创新之魂》书稿后,我对“创新之魂”的领悟与总结。上面的十六个字中告诉我们:投身于创造(创新),我们要把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集聚全部精力投入到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去;施惠于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能够驾驭自己的思想与行动是必须的。刘云虎教授为创造(创新)注入的魂魄,为我们锐意创新指明了方向,为凡人注定成就大事、创新取得成功提供精神的依靠。

   多年来,由于一些创造学理论大都出自于国外,对创造学理论的消化吸收是国内学者的首要任务。由于理论的翻译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译者本人并不十分理解理论原文的实际内容。使翻译出的概念与文字上出现诸多的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的解释,使人们很难读懂其中的含义。我本人也正在针对TRIZ理论的“中国化”展开工作,并把TRIZ在各种领域的实际应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为大家编译出通俗、实用、易懂的知识与方法,快速提高人们创造(创新)水平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也正是刘仲林教授所指的微观领域的研究范畴。 

    “境界与理念”都产生于实践,微观领域的研究更是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系统的、理想化的认知和观念,这些研究成果对将来的实践起决定和指导作用。实践与自然没有界线之分,实践需要顺其自然、融入自然、体味自然。 

    现在创造学理论没有明确解决现实问题是突出思维还是基于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创新只是思维的结果。大部分创新技法,没有给人们指明解决什么问题时采用该技法,随着技法的增多人们变得更茫然。知识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活用知识才能产生创造性的结果。我想创造学理论研究是否可以把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作为突破点?一切思维与行动的模仿终不能成为造就创新人才的依靠,其实那是在试图造就神而不是离自然界最近的人。所以我要说回归自然吧!这毕竟与现实的距离最短。

    人们都在追求简约、可操作性强的理论作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良伴,但在创造学理论研究过程中确实走了些弯路,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可能还在继续。关注创新境界与创新理念的研究,这是以往创造学理论研究忽略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为了使人能回归其自然的本能。我们修炼成无欲就能回归自然(这里的“欲”是指广义的欲),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倘若人们真正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可能创新素质会有质的飞跃。   

    我们在研究创造性的人时,试图努力使人尽快达到一种境界,创造学本身是否也要达到一种境界——回归自然、顺其自然。创造学理论的发展应追求一种自己使然,创造学本身若能突破“法”的束缚,其学术地位可能才会有所提高。 

    我们的前辈已经告诉我们: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难道创造真的需要“法”的束缚吗?无“法”的创造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你可以否定我以上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不会轻易改变你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习武者,“无剑非无剑,无剑既有剑,无剑胜有剑,此道浑然天成,乃无上之术,颠峰之道,人剑合一,剑在心中,随心而出;心中有剑,剑示人意,挥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如天道,永恒之道。”不知武林“绝学”能否为创造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什么启示吗?
   
    我自己崇拜追梦者,更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追梦者的行列,因为造福于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理念。谢谢大家的倾听。
                              
                                                                                           

推荐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类别:职业化 |   浏览数(7041)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