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段伟常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运营管理  仓储物流 
地点: 广东 广州
签名: 念去去千里烟波,叹滚滚英雄谁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19
  • 博客访问:671022

专家文章

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管理 2008-06-08

标签:

      1.3管理哲学

      个体在长期的人生过程中,都会形成存在于心灵深处的独特的基础思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思维和行动,是个体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每个人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哲学观。管理哲学(Management Philosophy)则是管理实践者在管理过程中,影响管理者思考、行动与决策的个人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认知论的角度来看,管理活动实质上是包含一系列分析、权衡、评价和选择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管理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管理者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积累与管理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提炼并内化为自己的管理哲学,实践过程中则外化为特定的管理风格(包括标准和习惯)。

      所有的组织都需要管理,那么管理哲学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企业管理哲学(Enterprises Management Philosophy),对供应链而言就是供应链管理哲学(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hilosophy)。供应链管理哲学是成员企业在处理合作、竞争、利润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供应链管理与战略的总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是构建于企业管理哲学之上的更高一层的管理哲学,对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SCP)、供应链战略、治理机制、供应链文化等都存在重要影响。作为供应链管理、战略、文化的基础,供应链管理哲学超出了供应链的管理边界。

      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但传统管理理论与经验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全球化、网络经济及动态竞争的背景下,管理学层面的创新已成强弩之末,已经不能有效解决21世纪企业面临的新问题,只有管理哲学层次上的创新才能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5。正如《第五代管理》一书的查尔斯·萨维奇所说,管理面对的挑战“促使我们对基本概念进行再认识”。供应链战略中追求协同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竞争观念的颠覆。

      2供应链文化的形成机制

    供应链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与转化,最终将在有差别的企业文化之上形成一致的供应链文化。这个过程实质是文化协同的过程,文化协同(Cultural Synergy)是在指承认各个成员文化差异(包括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等差异)基础上,创造和形成组织的新文化,文化协同决定了能否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相同价值观和利益共同感的组织之根本。

      与战略相匹配的供应链文化是成功实施战略的一种有力工具,当两者不一致时,要成功地实施战略将会非常困难。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应当创建支持供应链战略的供应链文化,即文化再塑。管理心理学家Adler研究出三种解决企业文化差异的方案:“凌越、妥协、协同”。协同方案是指成员企业在认识到相互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之后,不必采用强行的凌越方案,也不作非自愿的妥协,而只是对企业文化作适当的修正,直到能够相互协调和配合,便于双方的合作。在这三种解决方式中,协同比凌越和妥协的变革成本与风险都要低。

      当前供应链仍然是以契约为主的治理机制,是机会主义可以滋长的环境,但由于共同目标的存在对成员企业的自我道德约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员企业建立接受自我道德约束的“软约束”文化是非当重要的,企业要从自我道德意识出发的自觉服从供应链合作规范,对背弃这种道德约定的行为形成强烈的约束。

      与Dore等研究者认为“强调竞争性的西方文化不可能建立长期关系”相反,Jong等人(1999)通过533个美国案例和450个日本案例来研究美国和日本企业的长期关系模型,结果说明在1990年代初期,两个国家之间的企业关系运作模式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他们认为两个国家的长期关系中表面所存在差别源自非必然的关系结构,长期供应关系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式、合理的机制在不同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3.供应链文化作为供应链竞争优势的保护机制

      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竞争优势本质上是所有成员企业的资源优化协同的结果,即竞争优势内生论。先于他人制定与实施供应链战略可称之为行业先动者(First Mover),这种领先将带来先动者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进而形成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否能够持续呢?

      以内生资源为本的竞争优势,要维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一道防线是阻止竞争对手对内生资源的模仿。为作核心资源(战略资源)的专利、商标因为受到法律的保护容易达到阻止对手模仿,但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机制──协同,其所包含的哲理、管理、技术等,一般无法成为专利,也就是无法阻止模仿,竞争对手完全可以模仿行业领先者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于是,业界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必然在各行业中推广与应用,这最终会不会导致供应链之间的同质化(Homogeneity)?也就是参与竞争的供应链,因彼此采取模式相近、效果相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得竞争优势消失。

      本文认为,供应链之间不会同质化,因为竞争优势至少存在一种保护机制(Protection Mechanism)──供应链文化。竞争对手难以对供应链文化中无形的关系、体制、技巧和知识等进行复制,从而阻止了竞争对手的模仿,因而供应链是异质的;不同的供应链将形成不同的供应链文化,文化机制将成为供应链最独特的机制,供应链文化是阻止供应链同质化的最佳保护,是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文化难以复制(Copy),因为文化具有因果模糊性(Casual Ambiguity)。文化中包括许多模棱两可的原由,使其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复制──即使是供应链内部的成员。组织自身都不能理解和复制自己的文化,也许是对其竞争优势的最佳保护,有效性远胜于任何制度保证或法律手段。即使离开供应链的企业加入另一供应链,也不能完全复制前一供应链文化。但没有制度与法规的保证,也使文化变得脆弱,决策者不考虑文化对整个组织的影响而采取的剧烈行动,可以很容易使它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供应链文化作竞争优势的源泉或形成条件之一,首先是因为文化对促进供应链是有价值的;其次,供应链文化是独特的。强调文化的作用,并不是把供应链战略的优势与供应链组织的独特性等同起来,因为我们难以描述两者之间关系,也难以明确的区分组织的独特性。供应链的绩效有存在差别是必然的,但有谁清楚良好业绩的真正根源呢?正如古语所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如果供应链之间管理模式可以完全模仿而同质化,那么商业竞争进入后供应链管理时代,此时,虽然供应链管理不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但可以确定的是,供应链管理是参与竞争所必备的资格要素。概 要:供应链文化是构成供应链外部的支撑环境的因素之一,由于其巨大的实践价值及特殊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提出供应链文化的结构模型,分析企业文化与供应链文化的关系;指出供应链文化是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效保护机制;东方管理文化在形成供应链文化中具有积极作用;管理者需要转变战略思维以适应供应链文化。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文化;管理哲学;竞争优势

1供应链文化模型

1.1概念与模型

人类学家将文化(Culture)定义为人类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1,是包括行为方式、艺术、信仰、风俗以及人类工作和思想的所有其它产物的整体;文化可理解为“对精神的集体设计”,它把一个人类群体与另一个人类群体区别开(Hofstede,1991)。

供应链文化(Supply Chain Culture)是成员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创造的一种共享的意识,也包含无形的关系、体制、技巧和知识等。成员企业之间由交易关系逐步向供应链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发展的过程,是供应链文化从孕育到成熟的过程: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和提供满意的客户服务为宗旨,形成双赢、互利和共享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一种联盟合作文化2。成员之间共同的目标是形成供应链合作文化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供应链协作关系必然是以合作、诚信、公平等具有积极价值的理念为支撑的;供应链文化是成员共同恪守的经济伦理,是供应链组织的精神世界。供应链文化的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供应链文化的结构模型


结合上图,供应链文化的形成机制解释如下:

(1)基于个体(决策者与管理者)价值观的长期积累和升华,形成了以企业管理哲学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2)成员企业在交互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念(远景)和理解,是供应链最强有力的粘合剂,也是形成供应链文化的根基;

(3)共同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升华,形成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哲学,影响决策者的思维与行动,最终供应链文化将决定供应链中的一系列行为,如战略、管理、治理结构等;

(4)供应链文化表现为无形的体现与惯例。供应链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传递性,新加入供应链的企业将在交互过程中获得这些文化,这个过程大多为潜移默化,虽然有时也有正规的条款来规定;

(5)供应链文化被成员普遍接受,并影响供应链中重大战略的形成;同时战略也进一步强化供应链文化。

虽然供应链文化形成于成员企业之间的交互关系之中,同时供应链文化还受到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影响。供应链文化中还存在社会调节,即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弱嵌入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社会关系的影响(Cadence Jones,1997),例如相互信任关系、相同的价值观有助于企业达成契约,也有助于企业默契地遵守契约、相互协调交易行为3。反之,不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不良的社会传统会阻碍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增加了企业防范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成本。以日本企业为例,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基于日本文化中的彼此信任和长期合作的社会背景之上;而彼此信赖程度低、竞争性强的西方社会则因为不存在这种人文背景,则不可能建立长期关系(Dore,1987;Lamming,1993;Kamath,Liker,1994)。

1.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指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4。CEO最关心的是组织文化是否会影响组织的绩效,但要表述两者的直接关系是非常困难的。西方学者认为,文化将组织内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企业文化可能和高绩效联系在一起,但它却不是高效绩的必要条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该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相差甚大。

供应关系中,当企业之间仅为交易关系时,彼此接触的界面较小,企业文化的影响程度有限;而在供应链伙伴关系中,协作行为密切而频繁的,企业文化对供应链构建、战略、运营等都存在较大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供应链中,巨大的文化差异对战略与管理影响重大。企业文化对供应链的主要影响有:

(1)核心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主导价值观),对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企业奉信公平、诚信的价值观,追求长远价值、讲求共赢的合作理念,才能形成真正的战略共生体,否则成员之间可能只是貌合神离;

(2)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要求不但“硬件”(核心资源)上达到要求,而且“软件”(企业文化)上也要适合与协调,应当注意选择具有正面效应的供应商或企业文化相匹配的供应商。例如:信奉原始竞争规则的企业就无真正参与供应链当中来;一个战略保守的企业很难加入到一个视创新为生命的供应链中;

(3)成员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企业文化差异,会引起的一定的冲突和抵触,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对供应链战略的执行及供应链绩效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匹配的企业文化将使得跨企业的流程和沟通变得困难和效率低下,降低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4)企业文化是供应链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供应链战略需要成员企业的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形成了供应链战略成功实施和有效运营的基础保证。       4.东方管理文化与供应链文化

       西方理性管理模式高扬理性、崇尚科学,但在面对供应链这种“有人参与的”复杂系统时,这种理性、线性、确定的管理模式就出现了“控制”困难和合成谬误;而与西方理性模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方管理文化(Oriental Management and Culture)──以儒家思想(Confucianism)为核心的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文化,目前在西方管理学界掀起的柔性管理、学习型组织、可持续性发展理论、跨文化管理、生态管理、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等,正是东方管理理论侧重研究的内容6。哈佛商学院列出的MBA必读的10本书中有四部来自中国:《孙子兵法》、《论语》、《中庸》和《道德经》,说明了管理领域正在从纯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转变为关注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的管理模式(席酉民,2001)。

       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就形成了所谓的管理文化(苏东水,2003)。供应链文化的形成同管理文化密切相关,不良的管理文化最终会沉淀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东方管理文化首先是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包括家庭、社会、国家,强调的是整体协同,这种整体协同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7。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以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具体的管理措施与手段,这种模式与供应链管理追求整体最优化(和谐态)的思想不谋而合:

       (1)处理利与义的问题,实质就是组织的治理机制问题。儒家思想并不一概地反对求“利”,而是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利”,即“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孔子强调“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与本文前面与论述的以“公平理论”为核心供应链治理机制非常的相近。

       (2)对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思想强调发扬人性美好的一面,如诚信、公平。孔子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企业在经营中只有坚持先义后利、以义求利、互惠互利的原则,才有发展前途,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反之,则不长久。

       全球化产生了全球化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平等、公正、法制,在这种现代企业价值观念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供应链要创造一种以“合作共赢”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是可行的。供应链在追求共赢为总体目标的战略思维下,需解构多层次、多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持续变革来达到合作的协调与统一,供应链在体现整体的最优状态(和谐态)的同时,也实现了最终的目标──竞争优势。这也让在竞争的泥潭中举步唯艰的企业决策者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正如一些供应链最佳实践的案例所给出的答案。

       5.战略思维的转化

       所有企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具有智能的人。长期以来,人们在“达尔文式”的竞争环境中浸淫得太久,以至于下意识中不相信合作伙伴及合作本身。供应链战略联盟或其他合作关系则强调企业必须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来获得共同成功,“合作、合作、再合作”是对传统决策思维的最大挑战。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或良好绩效的前提是合作,而不是互相竞争;在合理的治理结构下,供应链内部甚至几乎可以消除竞争,从根本上颠覆了在利益分配上“彼涨此消”的传统信条。 

       战略思维(Strategic Thinking)是战略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环境信息及各要素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然后作出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的过程。战略思维就是决策者的管理哲学,是对组织的未来所作的系统性、整体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思考。供应链中,强化合作、弱化竞争的战略思维是经营决策者们必须面临的转变,合作共赢应当成为企业家们的座佑铭。在当今时代,战略思维已成为决定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最为迫切的能力8。哈默教授(《企业再造》作者)最近呼吁:“在你自己的四壁之内能取得的效益是有限的,下一波巨大的机遇就在于拆除你和你的用户之间、以及你和你的供应商之间的围墙”。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战略思维改变的难度恐怕比想象的还要困难得多。可以看到,中国许多公司还在把用户看作是头号敌人、供应商是二号敌人,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是第三号敌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强烈意愿掩盖了除竞争以外的一切新思想。不能深刻地理解供应链竞争的内涵,就无法改变传统思维,将成为阻碍供应链实践的拦路虎。

       可以预料,在中国推广供应链理论远比理论的证明来得困难。但转变是必须的,这种转变是对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们从未面对过的挑战:他们既要面对外部环境与内部组织变化的一切挑战,又要面对芜杂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方法的频繁转换;另一方面要不断反思传统模式的缺陷与不适应性,同时又要通过不断的试错来寻找更有效的新战略。

       6 小结

       供应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受到法律与制度的约束,但在自律、诚信等方面受到文化巨大的影响。优秀的供应链文化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协作效率、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增养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4—46
        金勇,钟毓华.论供应链文化.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5:64-66,71
        闫二旺.网络组织的机制、演化与形态.当代财经.2005(1):69-72
        迈克尔·茨威尔. 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2002
        刘兆峰.管理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呼唤.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42-46
        汤正华,韩玉启.试论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分野和融合.经济与管理,2003(8):7-8
        苏东水,赵晓康.论东方管理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09-113,118
        王益民.战略思维来源探析.现代领导,2003(11):29-29

类别:公司战略 |   浏览数(9070)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