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袁成达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资本运作  商业模式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46
  • 博客访问:1766676

专家文章

袁成达 时代背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上) 2013-07-18

 

时代背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生态城镇化之路(一)
文/袁成达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出口受阻,内需乏力,我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提振我国内需经济的最大潜力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农村和乡镇。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是抓住了稳增长、转方式和调结构的关键,困难之多、压力之重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应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创新性,避免农民增收更加艰难,农业发展更为复杂,农村稳定更为严峻。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乱象,比如新城大跃进、农村空心村、农民利益受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结合我国各个区域实际情况,创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生态城镇化正是从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局而提出的一种战略构想,也必将成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城镇化是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以生态经济体系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使城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最佳结果。具体到实践中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产业化为动力,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统筹兼顾,相辅相成为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生态化、集群化、现代化的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城镇建设的路子。
 
    生态城镇化的“生态”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城镇化的过程中去,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生态城镇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新型社区形式,其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从过去的城镇化建设中总结经验教训,务必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宜居、低碳、和谐、永续发展为目标;不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走集约、绿色、低碳的生态城镇化的新路子,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新型生态城镇,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三农”问题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等,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带来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分析这些突出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将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依据。
 
 
 

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在整体优化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重化工业高速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增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如制造业以高能耗、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以原始设备制造(OEM)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劳动力数额巨大与高技术劳动短缺;这些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发展的桎梏。
 
 

   1、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部分产业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产业,如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出现了大规模投资、低水平扩张等问题,积累的大量产能远非当前的国内需求所能消化,投资增长超过了消费增长,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需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矛盾加剧。
 
  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国内GDP崇拜的固有观念和不合理的政策导向。由于资源要素价格被低估,地方政府引导投资,比较容易在准入门槛较低的落后产能上动脑筋,在地方政府综合运用政策、经济手段的情况下,即便是落后产能也能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各地对调整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渴望,而宏观统筹布局调控又不到位,一些新兴产业往往也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控制产能过剩,关键在于遏制地方政府追求投资的冲动。
 
 

    2、产业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从产业技术发展来看,我国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引进技术仍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国内产业技术供给尚处于从属地位。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人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可分为各次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深入研究发现,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跃并不是持续提高的,尤其是2003年以来均出现大幅下滑,造成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例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从而资本加速替代劳动,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提高不明显、投资增长过快。
 
 

   3、产业发展缺乏国际竞争力,过于依赖出口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从1995年到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了10倍,2007年已突破5万亿元,达到5l万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
 
  但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扩张的背后是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窘境。在1994年至2007年这段时问内,我国制造业产品技术高度指数一直高于出口技术高度指数。这说明我国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高于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而且这种差距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处于进口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的地位。从1994年至2007年我国制造业11个部门总体贸易技术定位指数曲线及其移动平均线的变化趋势看,从1994年以来,我国贸易技术定位指数一直为负数,这也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一直低于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产业发展在日益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取得比较优势,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等低端价值链的环节中。是事实上的“世界工厂”。
 
不仅如此,我国的产业发展对加工贸易过度依赖,加工贸易占总出口额的比
 
重超过了50%。低层次的一般贸易比重过高,企业之间主要依靠降低价格的低水平恶性竞争,不但加剧贸易条件恶化,还导致贸易摩擦加剧。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这种矛盾凸显。我国出口依存度高的纺织、机电、轻工等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企业大量停产或倒闭;失业大量增加。这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对外依存性和脆弱性。因此,我国的经济不能过于依赖出口。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

 

 
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也十分突出。从人均生产总值看,西部的经济实力弱于中部,中部的经济实力又明显弱于东部。尽管地区差异大,但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存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趋同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部和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是93.5%,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9%。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形成相对配套的自给自足的地区工业体系。而地区之间分工协作程度很低,最终造成各地医生产规模小、分散投资、重复建设的不合理格局,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导致经济效益的低下。

【未完待续】

推荐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类别:总裁解读 |   浏览数(2967)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