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李朝曙
领域: 市场营销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393
  • 博客访问:592705

专家文章

“余世维风暴”的启示―余世维成功的五大法宝(3) 2008-01-07

标签:

余世维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其合作模式简单、有效、专一,每个地区选择一个优秀咨询公司作为独家代理的模式,保证合作伙伴的利益最大化,使其合作伙伴表现出较强的忠诚度,能够整合全部资源非常投入来推广他的项目,象广州的益策、深圳的经理人都是这样,这一点从广告宣传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如经理人企管顾问公司3月6日主办的“余世维《打造高绩效团队》”,因为主办单位倾力合作、取得了较大成功。
而余世维的包装,从其简历中可见一斑,近乎完美的简历耀眼得让人有所嫉妒与怀疑,不过从包装的角度来说,这个简历是很有很有学问的。跨国公司的成功经历、博士头衔、讲师资历、名企证人、现场烘托、全新理念、学员见证总总包装手法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启示:余世维的运作模式是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公司去作,他自己只是做一个专业培训师,课程策划、包装、推广很大一部分交给代理公司运作,能保证课程的质量;余世维进行市场运作、市场地域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培训型态、对象、价位等也颇费心机,余世维在市场运作上选择广州、深圳等一些培训热点地区省会城市签约独家代理,选择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机构作为独家代理结构,选择职业经理人作为培训对象,市场的中高价位和本人的中等价位保证了代理商的足够空间与利润;使余世维不但受到经理人的欢迎,也受到代理商的主推与热捧。
三.余世维的未来之路—余世维批判!
批判余世维,批判什么呢,我只是想,谈一些不同看法,中国有句古话叫:过犹不及,优点超过一点限度就是缺点,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与博士成功的方面不必赘述,作为一个大师,可能人们对他的期望更高,我对余世维 主要不同看法有以下几点,不一定正确,我们先看看某网友谈的《余世维的课听后的一点感觉》摘选。
1.喧宾夺主,他往往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摆出无数的例子,有点象懒婆娘的裹脚布。这就在于余世维对学员认识的不足,其实大部分学员都不是傻子,很多地方一点就通,他却经常花很多时间用在并不重要的地方。
 2.关联性差,这是余世维案例的特点,一方面你可能让人感觉知识很丰富,但另一方面,企业的问题还是归结到企业上来,他的课很少有一种让你一下子点醒的感觉(也可以说醍醐灌顶)。记得他为了说明团队建设,把团队归结到社会、家庭、学校、企业四个层面,然后引用不同国家的教育来证明,讲到最后都不知道他到底要讲什么,我听会只会感觉有趣,但不会很受益。
3.严重趋同,企业的问题往往是关联性很强的问题,所以余世维老先生又偷懒了,一些东西反复用,让人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听过他一次课后再听第二次时就没有了兴趣,所以建议余世维老先生多注意知识与案例的UPDATE,这叫与时俱进吧。
 4.政治色彩,他的课中政治色彩有点浓,不知道说好还是不好,我觉得讲课这东西不牵扯政治为好,不是我们不应该鞭笞时避,而是有很多东西我们并不能左右,在课堂拿来当笑话,从大局上讲叫不合时宜,小处讲叫无济于事。
 5.互动性差,你见过余世维互动吗?他更多时候是一个独角戏演员,他沉醉在自己的乐趣中,用个严重的词叫乐衷于哗众取宠,用个轻一点的叫培训手法单一。这也成了他的知识听着开心,用起来伤心的特点。
我总结一下讲两方面的问题:

一、 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凡是讲故事太多,现场感很强的培训,其实用性往往打折扣,讲师到底现场感重要还是实用性重要,做对胜过受欢迎,叫好不叫座,讲师应该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方式与思想,哪怕听众不欢迎,也要讲。太多人欢迎有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讲师不是娱乐明星;讲故事娱乐百姓之后还要将方法、工具告诉大家,帮助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培训很重要,企业是需要培训的,但是培训不能包治百病,特别是大型的公开课与内训,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无非是现场热闹一阵,回家忘得一干二净,为了留住前来听课的学员,很多讲师往往会拼命在现场气氛与效果上下工夫,而对培训最终给学员带来的帮助与进步有所忽略,造成现场效果越好的课程,其实际内容往往比较薄弱。造成参加培训成了看小品表演或者故事会。有时虽然组织者赚了钱,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获得的价值有限。
如果我们的培训分为好玩、好听、好学、好用、好教五个层次,大量的培训特别是公开课停留在好玩、好学的层次,即现场感不错,余世维当然与一般的培训师有所不同,我认为他的培训基本上属于好学的层次,学起来轻松,听起来快乐,他的案例很精彩、很丰富,似乎很有实战价值,但是事实上很多学员认为他的案例与思想有时候是两张皮,大量的案例由助手从一些报刊杂志收集而来,本人没有深入研究,或者自己的案例也停留在说的好听的层次,没有深入去挖掘管理的工具来印证与指引,没有上升到好用的境界。不能达到好用或好教的层次,也就是学了可以用,学了可以教导员工,事实上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或者《执行》这样一些比较虚幻的概念,要上升到好用、好教的境界是比较难的,因为这种宽泛的定位过于迎合听众与学员,注定余世维的课程只能是解决一些皮毛或者表面现象的问题,专业化的、细节的、具体的问题需要和专业的与行业的工具的问题来解决。
很多人误认为现场效果越热烈、听众情绪高涨的培训是好的培训,其实我们很多人混淆了培训的目的,培训的目的是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或解答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再热闹的培训也无非是马戏一场,和娱乐没有什么区别,所谓过犹不及。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与管理者确实需要管理理念的入门,因才造就了余世维博士等一大批管理培训专家受到市场热捧的现状,但是我们没有去想过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我们只是盲目跟风还是在理性思考,我们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明星。管理不是靠明星解决的,管理需要观念、方法、工具,企业需要计划、组织、流程、标准,培训带来的更多是观念的东西,最后能不能用,能否落到实处,不是培训能解决的。
任何人的培训课程,企业管理者只要听过三次,95%的人都会出现审美疲劳,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过分热捧某一个人的培训其实是一种浮躁的表现。相信培训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和经理人会表现出对培训的理性与必要的辨别力,我们将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培训,能够即新观念、新工具、新标准,并指导他们去实践的培训,将是能够满足市场长远需求的培训。我们不是考虑他是否很有名,而是要考虑这个培训对我有没有用。

其二、产品创新问题。
数年如一日讲同样几个课程,好像有点乏味,毕竟社会在进步,管理科学、管理技术、管理的艺术都在变化,讲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培训市场走向细分与专业化,如果没有好的定位与专业化的课程,培训机构最后面临的解决是被淘汰与关门,很多培训机构通过会员卡的方式一炮打响,之后便举步维艰,只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反正中国身份多,市场大。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产品与培训课程提供后续的服务,使培训成了风靡一时的迷魂药,不是长远可帮助企业的保健操;
余世维品牌应对未来发展的策略、产品如何创新、品牌如何进一步提升有所规划。余世维的品牌盛名之下,如何能付,我觉得主要是余世维的过人品牌过度炒作,但是他的产品品牌没有特色与创新,造成下一步品牌难以复制,这其实是很多专家面临的问题;怎样将过人品牌转移到产品品牌,使余世维可以复制、创新,是余世维及其团队要考虑的问题,不过最近余世维与经理人合作的项目已经引入了余世维专家团的概念,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347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