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彦辰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品质管理 
地点: 天津 河西
签名: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499
  • 博客访问:2735011

博客统计

文章:202篇 相片:16张
视频:0个 资料:1个
评论:139个 课程:0个
点击:2735011次
RSS订阅

留言列表

总裁网友 2011年03月05日:
首先向您表示感谢。我这个理论基本上不需要再作什么实践检验,因为目前已经有这种技术:本体论。只是我用的方法是整体论,形式上差不多,但是比本体论更先进。到最后是需要开发成软件的。等我形成体系以后,我会找您,我需要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也许要您在教学和实践上的支持和帮助。



李泽健
总裁网友 2011年03月04日:
刘老师,我的理论已经有重大突破,理论上讲,未来的这套系统能够穷尽所有的发明问题解决方案,就像掌握了计算方法,就可以生成任意一个数字一样。系统甚至能够给你提供最终的解决方案,当然了,这是基于知识的基础上。

基本理论已经完成,目前我正在解决具体方法问题。这一工作预计年底就可完成。





李泽健
刘彦辰老师 于 2011年03月04日 回复:
您好!首先祝贺您!不知您的理论是否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还是需要有软件支持后才能实践?如果您愿意检验您的理论,我可以帮助您,给您提供教学或实践的机会。
佟天佑 2010年12月08日:
多分享和交流啊!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12月12日 回复:
佟老师您好:
      只要有空暇时间一定多共享。
总裁网友 2010年11月15日:
FTCPS现在是一套产品还是理论?

---------------------------------

李泽健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11月16日 回复:
确切的讲FTCPS是系统化指导创新的体系,只要企业按照这个体系开展创新工作就能快速成功。
总裁网友 2010年10月31日:
您是指FTCPS吗?

--------------------------

李泽健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11月01日 回复:
创新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在创新实践中各要素缺一不可,西方人只关注局部缺乏系统,只是目前创新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

FTCPS经过在科研院所应用实践已经得到初步的验证。
总裁网友 2010年10月24日:
三年后?

咱们这个捷径也真够近的了,哈哈。

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也就走了一年多。我在这条捷径已经走了两年半了,也许咱们要在这条捷径上走4年、5年或者十年。



不过,形成一个系统的创新理论似乎为期不远了。





李泽健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10月31日 回复:
实事求是的讲,系统化创新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我所说的三年时间是指理论体系的“临床实验”期。

我们可以做到,企业只要按照我们的理论体系开展创新活动就能产生创新成果。
总裁网友 2010年10月23日:
刘老师过奖了。

我只是想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我觉得研究创新不能仅仅局限在研究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层面上,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认识人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抓住这两个核心其它问题就好解决了。





李泽健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10月23日 回复:
我们目前不缺创新方法,缺少创新理论。创新没有理论指导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三年后我会让一些官僚们心服口服。
总裁网友 2010年10月21日:
我是说开发新的计算机创新系统



李泽健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10月21日 回复:
其实你已经找到了创新的捷径
总裁网友 2010年10月21日:
刘老师,新的创新是否该集成一些创造技法,比如列举法、联想法等,还是因该就像triz那样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呢?按照我的思路新软件几乎可以实现目前所有的创造技法功能,只是我觉得这些东西似乎对企业用户用处不大,因为他们有确定的发明课题。这些东西似乎更适合个人用户,不知道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李泽健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10月21日 回复:
李老师您好:

    承蒙太爱!您分析的与我的理解是一样的,一些创造技法,比如:组合法、联想法都是思维方法的总结,对解决实际问题确实帮助不大。但是有些创造技法,比如:列举法等可操作性强的分析方法,实用性还是很强的。

    对于思维技法我还是觉得应该“无法而法”,因为思维的控制是很难的,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为突出。

    其实你已经找到了创新的捷径
佟天佑 2010年06月14日:
祝端午节愉快!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06月15日 回复:
谢谢!同祝您及家人节日快乐!
肖伟亚 2010年05月16日:
谢谢刘老师光临我的博客,欢迎常来指导!
总裁网友 2010年02月20日:
你们的对话让我深有感触,成功的人就是这样式吗,我真的很难想象我做到成功是怎样的,呵呵.我有目标,但是又找不到方法去实现我的目标,真的好迷茫啊,但是看了你的确网页我真的有一点启示,谢谢哦
王卫东 2010年02月20日:
刘老师虎年吉祥!
李斌 2010年01月04日: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祝愿老师您:事业步步高升,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欢迎老师常来指导!
刘彦辰老师 于 2010年01月08日 回复:
谢谢您的祝福!
吴昊天 2009年11月21日:
欢迎加入\"中国职业经理人原创培训大联盟\"



联盟发起人吴昊天在北京向您问候!
咏冬 2009年05月19日:
拜读大作,收获良多!

另有《NLP人生修炼艺术》相关智慧与您同分享!
刘彦辰老师 于 2009年05月20日 回复:
对NLP有所耳闻,只是更关注本土的修炼之道。

中西合璧,内外兼修

知行合一,品学兼优
李泽健 2009年05月16日:
哈哈,您说的有道理。还有一点,说白了在现今的社会结果如果不能变成票子结果也就是没有结果了!
刘彦辰老师 于 2009年05月20日 回复:
票子只是中间目标,就是实现了中间目标,以后也会感到失望。因为票子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得到圆满。

推动事物的发展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李泽健 2009年05月15日:
我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最近这段时间遇到一点困难进展不大,好像从事相关方面研究的人不太多,没有人在我需要的那方面做深入研究,总之是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大部分东西都要自己总结,因此步履维艰。因为涉及面太广,包括哲学、系统学、各种自然科学、创新学、人工智能等等,要把这个理论框架阐述清楚还需要一段时间。我把论坛上的帖子转过来,这个帖子您也看到了,只是后来我又补充了一点内容进去。



计算机创新学解决TRIZ的局限



摘自:李泽健博客http://blog.sina.com.cn/1aa2b



  在目前的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中triz一枝独秀,然而triz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提供发明解的方向却不能提供具体解,就好比一个人要去北京,triz只能告诉这个人朝着东北方向走就能到北京,但具体怎么走走那条路却不得而知。究其原因在于triz基础理论的不完善,triz就像一个聪明的技工,只是掌握了许多技能,但是他缺少理论知识,所以其发展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triz的基本参数都是从专利中总结出来的,虽然很实用但其方法并不科学。发明应该是对发现的应用,所以参数完全可以从基础科学中进行总结。大家一定还记得元素周期表的发明吧!事实上,triz矛盾矩阵下隐藏着更深一层次的规律,triz只好比总结出了其中39个元素之间的现象,而真正的矛盾矩阵能揭示世界上所有的122种元素之间的联系及规律,并且能对没有发现的元素进行预测。

  TRIZ理论很大程度上只是方法论。日本的市川龟久弥的理论也很完整,类似的理论其他国家、甚至中国也有,各存在一些缺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为什么目前的几百种创造技法会相互交叉重叠又相互补充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技法和理论都还局限在应用的层次或者方法上,没能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没能从人类的认识和思维的本质来揭示和解释发明创造的规律,从这方面的意义来讲TRIZ应该和其他技法一样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在开始的阶段只认识到事物的局部,这也就是目前几百种创造技法互相交叉互相补充的原因,因为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有着更深一层的规律。这也就是创新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是说需要有一套更为完整、系统、科学的创新理论,但它绝不是TRIZ,只能说TRIZ是它的组成部分!

新的理论将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类思维的本质规律来揭示发明创造规律,它是更深层次的理论体系,各种创造技法将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实现统一。新的理论体系还将根据世界的客观联系及规律来构建知识库,实现计算机对知识的应用,从而最终让计算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而不是目前所谓的计算机辅助创新。在这个层次上,人类的主要工作将会集中在“科学发现”和“知识表示”上,发明创造工作将主要由计算机来实现,就像目前我们进行的科学计算,人们的主要工作只是编好算法,计算过程则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那样。其模式也许是这样的:科学发现(各种自然规律知识)-----知识表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符号体系)---计算机实现(发明创造)。在最后一个环节“计算机实现”中人类的主要工作可能只是按照人类的目的对计算过程进行干预,而发明创造过程将由计算机来实现。

相关科学的发展都为实现计算机发明创造提供了可能性,计算机创新需要一种完善的理论来支撑。



  这种理论我们可以称它为计算机创新学,下面是我对计算机创新学下的定义:根据人类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对知识的利用规律,建立关于物质世界运动及普遍联系的知识库。综合人类的思维规律和各种创造技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创新活动。

刘彦辰老师 于 2009年05月15日 回复:
多学科交叉才能产生“美第奇效应”,这就是创新理论之本。但这种交叉还不能是学科的组合,而是多学科的融合。其实达成美第奇效应最主要的是要跳出“专业”的束缚,也就是说:“远离佛,才能成佛。”

只有在实践中不多摸索,用我们自己的所得、所悟产生“效益”,这才是总结理论的起点。

研究创新理论任重而道远,就其构建理论本身也不知要爬过多少巨人的肩膀。

紧紧抓住你关注的“知识表示”,让它在创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到时你就会修成正果。

理论要好,创新学也罢,其实都是水到渠成。这一切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这个务实的社会中,人们只看结果,不能有好的结果叫什么都不重要。

以上只是个人的感悟,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李泽健 2009年05月15日:
我之所以强调“知识表示“是创新理论的核心其实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离开知识组织管理和知识表示研究创新理论是不会有大的进展的;另一方面我觉得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是一种“通用”的知识表示方法,如您提到的语义网络表示法、框架法、谓词法、产生式法等等,它们都不是专用工具,创新系统可能还需要一种专业工具,就像医生缝伤口用的钳子,用老虎钳子也可以代替,但它毕竟不如医生的专用钳子来得专业用起来更顺手。

如您所说知识表示用于计算机辅助创新才是根本。我想人们是不会满足于triz只能提供方向解这种状况持续存在下去的,人们最终会要求计算机产生具体解直接送至CAD出图。用于计算机创新的知识表示最终要完成类似于“绳子打结“这样的任务,就是当人们告诉计算机把两个物体连接起来的时候,它能知道用绳子捆绑是一种方式,并且知道拴不牢时可以采用给绳子打个结的办法。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我觉得“知识表示“可能还要在“通用“的基础上走向专业。
刘彦辰老师 于 2009年05月15日 回复:
既然你认为“知识表述”是创新新理论的核心,你就应把你认为的创新理论的框架或体系构成阐述清楚,也就是说,还有哪些要素与“知识表示”共同构成创新理论,这样你的说法才能有说服力。

创新理论或创造理论是系统化理论,或向系统化发展。构成系统化的要素都应相互联系、作用。只有这些要素形成整体,系统化创新理论才能成立。单纯的指出某个要素是核心恐怕很难形成所谓的理论。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理论现在还没有出现,因为还没有一个理论能购实现复制创新的功能。这也是目前创新方法推广所遇到的问题,片面地把某一个“理论”作为系统来推广。
李泽健 2009年05月13日:
哈,我现在难受的地方就是不知道triz是如何组织知识的,只怕自己在重复别人的工作做一些无用功。

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我觉得它也是创新理论的核心。

事实上不管是创新理论、信息检索或者是人工智能,我觉得这些都是人们为了学习研究方便人为的对知识的划分,也是人们在对事物研究的初级阶段对事物的划分,而知识之间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像国界、省界等行政区划界限一样,都是人为的一种划分,而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的自然联系是界限不能分割开的。创新理论、信息检索或者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包括所有的学科都是这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出现交叉学科的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创新理论、人工智能或者信息检索必然会融为一体。
刘彦辰老师 于 2009年05月13日 回复:
“知识表示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对知识的一组约定,一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某种意义上讲,表示可视为数据结构及其处理机制的综合:表示 = 数据结构 十 处理机制。因此在ES中知识表示是ES中能够完成对专家的知识进行计算机处理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常见的有产生式规则、语义网、框架法等。”



我认可知识是创新的核心元素之一,但对于知识表示我只认同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元素之一。



TRIZ把知识与问题建立链接就是在管理知识,把技术语言用符号规范也是一种对知识的组织和管理。数以万计的效应与现象和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库,难道不是对知识的组织吗?



知识表示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语义网络表示法、框架法、谓词法、产生式法等。根据创新设计的推理和知识的特点,人们主要使用的是语义网络法和框架法。而语义技术正是现在辅助创新软件所应用的,由此可以说我们就没有必要对知识表示是不是创新理论的核心作讨论了。



我觉得真正利用知识表示服务于计算机辅助创新才是根本,一个概念无法界定的十分清楚,这大概也是创新的魅力所在吧!
«1 2 3 » »页码: ( 2/3 总页数 ) 共51条/每页20条
我的留言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