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泽平
领域: 人力资源 
地点: 北京 西城
签名: 实战派企业讲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37
  • 博客访问:220164

专家文章

中国企业告别“拷贝” 2015-06-15

标签:

  近日,在第五届“长江年投资人论坛”上,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谈到,中国企业要实现转型,必须从以‘取势’为主,走向‘明道’和‘优术’;积极利用全球技术变革、中国新一轮放松管制的行业等机会,超越模仿、拷贝、追随,实现立体、全方位的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拷贝’能力却很强”,这的确是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种创新模式出来,不久许多创业团队就会一股脑儿的模仿和跟随。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做HTML5分发平台的创业者,他的产品很好地解决了用户玩游戏找不到二次入口的难题,而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另一位同样做HTML5富媒体的创业者跟笔者说,他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希望把目前的产品打造成解决二次入口的分发平台。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有其原因。过去真正全球意义上的创新在中国是活不下来的,真正适应的发展壮大的都是本土化全球创新的企业。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就如同中学生在学东西。一些知名的学者会对企业家说,在中国你先不要想着做全球领先的创新,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是有阶段的,你需要先学先积累先模仿别人好的东西,所以也就造成了那个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下企业家的做法一定是追随,这也是当时国家比较推崇的一种发展路径。

但现在,这种“拷贝”的模式很难再往前走了,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王道,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

从内因来看,当下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大,前面很难再有可以学习模仿的对象;在“拷贝”的年代,中国每年经济增长速率非常快,但随着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向中高速调整,产业结构也随之需要调整,生产型的企业向研发型、创新型的企业转变,产品从低端到中高端发展,这都需要创新。过去,批量式的模仿带来“血”的教训。中国的企业以模仿生产制造为主,研发投入的少,同质化严重,最后只能打惨烈的价格战,造成小的代工厂生存空间减少,只有一定规模体量的企业才可能生存下来。

至于外因,外国企业产品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高,已经无法全部模仿,只有生产不一样的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而且外国企业现在也不会轻易让中国企业“拷贝”,国内企业能“拷贝”的东西将会变得越来越少。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不得不告别“拷贝”的时代,向创新之路迈进。

现在,创新在中国已经具备了时机。李克强总理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社会释放了强有力的信号。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各种创新扶持政策、各地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的涌现,都在为创新创业营造环境。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创新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例如人们对创新设计的认识还不足,没有做好创新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方面来自合适人才的缺乏,尤其是能快速适应创新,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因此,笔者建议可增加更多提供创新服务的机构,以缓解企业缺乏人才的现状;另外鉴于不同的文化碰撞容易产生创新,应从海外大力引进人才;大学的培养模式也需要调整,培养更多学科交叉、应用型的人才。

 
 

推荐
实战派企业讲师
类别:资本市场 |   浏览数(552)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