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彦辰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品质管理 
地点: 天津 河西
签名: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499
  • 博客访问:2735458

专家文章

何不试试TRIZ呢?(上) 2008-07-28

标签:

台湾品管达人苏学恭教授的文章
前言
 
    “Six Sigma”是1987年起源于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在20世纪的70年代发现日本同业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远远优于当时的摩托罗拉,为此,当时的CEO盖尔温率同高阶主管专门前往日本进行调查研究,立誓要追赶日本的质量水平。当时由后来被尊称为Six Sigma之父的比尔史密斯设计出Six Sigma的原始架构,由于Sigma有着数学统计上的意涵,不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但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盖尔温需要利用新奇的事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Six Sigma听起来很像日本新推出的小轿车名,于是Six Sigma就这样诞生了。
 
    摩托罗拉公司在1986年率先在通讯部门启动Six Sigma项目,次年就将这项追赶日本质量水平的项目推广到全公司。在全公司全力推动一年之后(1988),该公司就获得可观的成就:在92亿美元的营业额中因推动Six Sigma项目而节省4.8亿美元,同年更成为第一家获得美国国家质量奖的公司;1991年制造成本更节省达7亿美元;从1986到1991年间该公司更因推广Six Sigma项目而节省约24亿美元。
 
    推广Six Sigma的灵魂人物之一麦克亨利更将Six Sigma称为改善世界顶级企业的突破性管理策略,并向当时通用电子(GE)的CEO杰克威尔许力荐,传闻中威尔许在听完亨利的简报后Six Sigma立刻受到青睐,在GE大力推动Six Sigma之下,也让GE在威尔许的领导,公司市值达到4500亿美元,成长30几倍,公司排名也由世界第10名推升到第2。此后,Six Sigma开始成为全球制造业品管领域继ISO之后,追逐采用的一项标杆实务。
 
推行Six Sigma多年之后
 
    Six Sigma在世界级公司的推波助澜之下,蔚为风潮,影响所及让几乎稍有规模的制造型企业莫不随之起舞,相继导入,但似乎标杆企业的成就并不是那么容易复制。大多数公司推行之后对Six Sigma通常会有“也不过就是如此”的评语;和Six Sigma似乎存在着一道不易突破的4 Sigma Wall。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深入了解和探讨之后,我们发现:
 
    1.导入时太强调统计。一般企业或成员其实并未接受过完整的统计训练,而企业通常会寻觅辅导机构─各种顾问辅导性质的财团法人、顾问公司或学校教授来导入Six Sigma,而这类的讲师太过诉求统计面知识,尤其是大量介绍统计软件的应用。过多的统计知识,变成在课堂中单纯介绍统计的学理知识,弄得学习者一个头两个大,苦不堪言。
 
    2.追求结果的认识不足。在品管领域中顾客关心的产品或制程的结果(品管称之为质量特性值,Six Sigma称为CTQ’s者),其实是被分成两类的:计数值类质量特性值和计量值类质量特性值。一般产业界习惯的是处理计数值类质量特性值(好坏、有无、外观,这类不是1就是0或发生与否的判定),却不习惯处理计量值类质量特性值(尺寸、强度、重量,这类需要进行量测的),而统计大多数是去处理计量值类数据的,因此,由于我们对最终结果的判定习惯使然,让我们偏向只采用计数值类的质量特性值(因为这样比较快),导致所学的统计知识无法套用在工作的实务作业中,只是徒增运用的困扰。
 
    3.质化分析闯的祸。问题解决过程中,分析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分析一般也分成两类:质化分析及量化分析;由于我们习惯采用质化分析,尽量避免麻烦而不采用量化分析,结果刚好与上述第2点呼应。一般说来,擅长运用质化分析,基本上并无不可,但在解决过程中却常停留在问题的现象(病症)层面打转,甚少进入真因层面,因此问题往往如同我们生病看医生要求吃特效药一样,仅抑制病征的现象,并没有真正解决生病的根本原因,最后导致出现抗药性。
 
    除了上述由于企业对于Six Sigma了解的不彻底所筑上一道不易突破的4 Sigma Wall外,对于Six Sigma还常存在哪些以讹传讹的错误假设呢?

类别:质量管理 |   浏览数(852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