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姜汝祥
领域: 企业战略 
地点: 北京 东城
签名: 中国企业执行***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52
  • 博客访问:1711875

专家文章

格兰仕变革:中国优秀民营企业总裁最缺乏的仍然是战 2008-01-11

标签:

    格兰仕战术成功与战略失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最近几年国内价格战并没有降温,手机,汽车,家电仍然是价格战火热的地方,但细心的人注意到,在这场战斗中,我们听不到号称价格屠夫的“格兰仕”的声音了,相反,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涨价的格兰仕,比如通过“光波微波炉”成为高端微波炉代名词的格兰仕,比如在进军空调后并不强调价格反而强调品质的格兰仕,比如在营销上强调合作与联盟的格兰仕。

    作为长期关注与研究格兰仕的咨询专家,我曾经一直强烈批评“格兰仕”代表的“价格战逻辑”,所以,在最近几年格兰仕转型,我是强烈的支持者。从目前来看,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成功的,大家可以在中央电视台《对话》看到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但也正是在这次对话上,我却在现场批评了格兰仕,为什么?

     其实,就业绩来说事,三十河东,四十年河西,谁说得准?但拿业绩背后的增长机制比,高低就分明了――价格战时期的格兰仕代表的是外家功夫,也就是靠成本领先的价格优势,而最近几年的格兰仕代表的却是另一种逻辑:从外家功夫走向内外兼顾,也就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或中国创造。

     所以,如果我们抛开格兰仕的外在业绩不谈,而是站在格兰仕未来的角度看,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一点:格兰仕与自己比是“革命性的进步”,而格兰仕与海尔,与TCL这些家电的同行比,却是在补课,而且已经慢了一大截!

     我觉得明确这一点,对很多中国成长型企业很重要。道理很简单,看看今天的海尔、TCL走得多艰难?海尔的多元化已经基本宣布失败,TCL的国际化在亏损中痛不欲生!

    但对于这种痛,也许象我们这样的靠逻辑吃饭的专家,还可以从逻辑上指手画脚,比如我就以世界一流公司为标杆批评过海尔的多元化,也批评过TCL诸侯文化,可对于大部分中国成长型企业来说,这些痛却是一种奢侈的痛—你想要这种痛,你还没有资格呢?!

    这就是我要提醒格兰仕的管理层务必清醒的原因。业绩有时候既是美酒,但有时候也会让我们短视,事实上,格兰仕在这一点上,代表了目前相当多一批业绩很好企业的处境,他们在高速增长中,过度享受了机会型增长的好处,以至于错过了在业绩最好的时候“居安思危”,谋求变革。而当他们发现不得不变的时候,时机已经很困难了。

    这就有补课一说,看看格兰仕所做的吧:格兰仕把事业部按母子公司制实施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而早在十年前海尔就已经在做市场链了,而且做进了个人层面。最近几年格兰仕才开始做资金的集中审计与管控,这个机制TCL也早在十年前就完成了!

    所以,今天格兰仕做的无疑是可喜可贺的,这样一家百亿的公司能够转型成功,那是了不起的,我也参与过其中的一些过程,其中的艰难困苦相信非外人能够体会到。但格兰仕的对比背景是谁?对于这样一家致力于百年老店的公司来说,对比的不要说国际一流,至少也是中国一流公司,如万科,联想,海尔之类吧?这样一比,那有荣耀可言?对比同时代的优秀公司,已经慢了半拍了,要抓紧加速度跑才是!这就是我批评的出发点:从战术上看,应当为格兰仕的成功欢呼。从战略上看,要提醒这种转型其实是在为过去的成功买单!

    大胆时战术重要;小心时战略重要:做企业,不死才是硬道理!

    在我看来,做公司的逻辑并不复杂,所有业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心态!所以,上帝是公平的,天下绝对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从格兰仕变革,结合最近几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正在给我们一个提醒,那就是凭单一的成本优势,凭资源优势是不可能持续的!

     今年新的《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又出来了,前十名仍然是房地产居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量上看是企业规模(硬件),而从质上看则是制度设计与人力资本,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资产主要是软资产,如金融,保险,投资,软件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硬资产,如家电,纺织,机械制造等等。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富豪主要出在房地产与制造,这类行业产生的富豪是典型的权力与资源依赖型的富豪,富虽富矣,但财富的质量并不高。而美国投资公司高盛2006年全部员工报酬约为164亿美元,也就是平均每个员工62.2万美元,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财富。所谓的中产阶层,不是靠苦力做出来的,而是制度与智力投资的结果呀!

    所以,我觉得如果在今天还高呼勤奋致富,高呼大胆致富,用勤奋与机会来对冲制度设计,对冲知识管理能力,那是一种对时代的不负责任。我个人认为,我们目前有相当一批民营企业,特别是赢利还不错的民营企业,正在透支他们的未来,因为他们在危机面前,不是象当年的温州企业一样彻底抛弃模仿与抄袭,去走一条品牌之路,而是希望扩大规模与设备,希望继续招收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希望寻找房地产等暴利机会,继续走一条“成本领先”或者“机会领先”的致富道路,那只能是一条死胡同!

    我研究过世界上许多百年老店,我发现业绩当然是要的,但业绩并不能够说明太多问题,比如IBM曾经亏损过一百多亿,松下亏损过四十多亿,但现在他们如何?比如目前福特公司日子难过,亏损达上百亿,你相信福特会死?而我们的相当多的一批公司,业绩到是不错,但这种业绩背后的团队、文化与心态又是如何?

     打个比喻吧,今年进股市的投资者,基本上都赢利了。这就象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这几十年基本都赢利了。那我们看看股民们在做什么吧?是不是很多股民都在热衷于选股的战术性技巧,可他们真正需要的选股战术?我觉得他们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战术,而是战略:如何回归价值理性,退出泡沫股,投入长线做价值股,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股市的再度崩盘。

    当有人问股神巴菲特,什么是他的投资战略,他的回答是,别人大胆我小心,别人小心我大胆。

    现在对于大多数中国成长型民营企业来说,是需要大胆还是小心?当大胆的都是些竞争不完全的行业,如汽车,房地产,金融都在大胆的时候,我觉得已经身处完全市场化竞争化行业的民营企业,还是小心点好!

    大胆的时候,战术重要,小心的时候,战略重要!或者说,对员工与执行层,战术重要,但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总裁来说,还是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还是理性地以百年老店的逻辑要求自己的好,你想不想做百年老店不重要,但做企业,不死才是硬道理!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834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