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袁成达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资本运作  商业模式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46
  • 博客访问:1766805

专家文章

袁成达 探索创新:“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模式概论(中) 2013-07-21

标签:

探索创新:“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模式概论(中) 

——中国生态城镇化之路(四)

文/袁成达

 

  三“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最高准则
维护生态平衡是“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最高准则。
(一)生态平衡的内涵及特性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相互作用,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作为复合经济体系或发展模式的“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其生态平衡是指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保持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趋于相等状态,保持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比例关系、相等状态、稳定状态被打破时,或者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或者通过调整比例关系、改善生产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发挥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当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人类的任何发展都应当以维护和保障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为前提,
不应当以破坏和栖牲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为代价。因此,“生态阈限”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底线,维护生态平衡是“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产业发展的最高准则。
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决定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系统中总会产生发生改变的组成部分或结构状态,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正是推动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的演进过程。地球演化的历史表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生态系统总是遵循一定规律向着组成和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和提升的方向演进。
(二)生态三大系统构成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由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人文生态三大系统构成。环境决定人,人能改变环境。工业产业是“双刃剑”,在推动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长足进步发展的同时,又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18世纪中叶发生的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大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被大规模、大范围地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生物圈中的各种地上地下资源被掠夺性利用和过度污染的产生,突破了“生态阈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且特指工业,工业革命因而又称产业革命、工业化亦称产业化。所谓工业化、城市化使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实际上主要是以化石燃料产业及相关产业掠夺性地开采矿石,破坏了自然界的元素平衡。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标志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呈加速态势的科技进步虽对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势头有所遏制,但是,过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气圈和水圈质量恶化的生态问题却更加突出。全球生态系统建立新平衡的生存需求已非常严峻非常迫切。这就是既存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人文生态三大系统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环境。
解铃还需系铃人。人类用工业产业的发展突破了“生态阈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得人类用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来协助大自然建立新的生态平衡。这就是“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高度突出产业的根由。
(三)效法古人的道法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化,最后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状态。人类应从自然界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受到启示,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科技的作用,致力于维护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致力于维护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主动建立新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涵养水源、退耕还林还草、把沙漠改造成绿洲、消除大气污染、消除海洋污染等等),促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化,功能完善化。而在这个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生产活动、强化生态效益,显得极为严重和迫切。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复合经济体系或发展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旨在从中国区域生态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做起,到“省域”以至全国七大地区,逐步推进生态系统新平衡的建立。维护生态平衡是“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产业发展最高准则的依据,即在于此。


四“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资源与资源禀赋是“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资源的定义
所谓“资源”,通常是指一定地域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在现代经济学中,亦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或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来认识和把握资源、资源禀赋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具有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区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中华文明发韧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人之成为人之后和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有无、阴阳之道,用天象、地象、人象构成世界区划万物等,都是当时的先哲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思考宇宙、世界使然。即便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亦只有充分地、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把这一理念自觉地、持之以衡地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现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认识和把握资源、资源禀赋亦如此。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按照自然规律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合理利用资源并兼收维护生态平衡之效。
(二)“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资源观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资源观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资源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经济学资源观。其核心的观点是:
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用某种资源,一方面必须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来区分资源利用的层次问题,另一方面还有用现代科技的眼光来发现资源的问题。而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则必须考虑地区配置和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问题。
2、在现代科技的眼光看来,一定区域内资源的有无、多少、主次不是恒定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过去没有看到的资源也许是今天市场需要配置的资源,有害的资源也许能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3、“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对资源利用的根本要求是,力求更大更多地增加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使资源利用有利于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生态系统。
(三)资源存在状态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用天象、地象、人象区划资源存在状态,旨在强调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来认识和把握资源,以现代科技的眼光发现资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产业发展的最高准则来合理利用资源。
天象---气候资源。
地象---水土资源、物候资源(含生物信息资源)、矿物资源。
人象---社会信息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
资源选项第一层次----有无。
资源选项第二层次:集散----分布;大小----藏量;优劣----品质;高低----价值含量;强弱----改善自然生态;利弊----可持续发展。
(四)对资源的选择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对该区域资源的选择,首先看“人无我有”,即该区域是否拥有其他区域所没有的资源。其次看该区域拥有的资源中,分布集中的、藏量大的、品质优的、价值含量高的、改善自然生态能力强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作为首选。其中,改善自然生态能力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是资源选项的第一标准,即生态经济价值是资源选项的第一标准。生态经济价值丰厚的资源才是真正的优势资源。其三,因为维护生态平衡是“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产业发展的最高准则,在特定条件下就有了“无中生有”的可能。以现代科技的眼光发现资源的意义即在于此。例如东水(海水)西送。内蒙古的沙漠面积大,水资源又匱乏。而海水取之不尽,淡化技术早已成熟,经济上也可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进行。内蒙古锡林格勒盟的引海水到该盟淡化、发展盐化工产业的规划,不仅“有盐”发展盐化工产业,而且“有水”重建草原。此规划是否可行的关键是提高水源的成本和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五)资源禀赋的定义及要求
资源禀赋,亦称要素禀赋,指一定地域内拥有的天象、地象、人象各种资源要素的资质,即资源要素的丰裕或稀缺。现代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结构指的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最优产业结构是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按照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竞争力强,其利润率高,资本积累也快。要素禀赋结构与最优产业结构的关系同样存在于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关键在于用现代科技的眼光和市场的“手”认识、把握要素禀赋结构。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对资源禀赋的规定有所不同,资源要素的资质中,
包含着生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生态也是一种资源要素,而且是第一位的资源要素。区域生态系统的损益程度,是区域要素禀赋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资源观对资源禀赋的规定。
(六)改善农业生态平衡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主要运用于县域,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而在区域要素禀赋结构中,除个别地区外,农、林、草是基础资源要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最能带动当地产业协调发展的资源要素是主体要素。围绕主体要素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资源要素是辅助要素。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根据区域内城镇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综合区域基础资源要素、主体资源要素、辅助资源要素,形成区域要素禀赋结构。运用“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资源观,用现代科技的眼光和市场的“手”认识、把握要素禀赋结构,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规划产业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必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成为中国广大农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推荐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类别:总裁解读 |   浏览数(1175)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