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袁成达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资本运作  商业模式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46
  • 博客访问:1766787

专家文章

袁成达 探索创新: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模式概论(上) 2013-07-20

标签:

 

 探索创新: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模式概论(上)

——中国生态城镇化之路(三)

 文/袁成达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是靠国家自上而下的投资建设的拉动;二是靠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并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自下而上地积累投资,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两相结合,构成了地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催化着“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系”模式的发育。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面了解和推进“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建设,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宜居度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
“区域生态综合体模式”,是一种新混合型经济模式,是多种经济形态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一种复合表现形式。这是基于特定区域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限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科学发展为主线,综合国际国内生物、农业和相关链条产业的科技研发成果及其在中国城市经济、城镇一体化经济、三农经济进行创造性应用的业绩,而形成的经济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经济模式,一种中国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相辅相成的新经济模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下一个10年的最大机遇,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正是一种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做一个绿色消费者”,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有效载体。


一、“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理论模式产生的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重,经济增长下行
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讲的,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正是基于经济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研究提出了创新的理论模式——“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理论模式,针对出现的各种矛盾及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
(一)盲目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是接原因
盲目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形成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矛盾的直接原因。
近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考核干部的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一段时期以来,盲目追求GDP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官出政绩的首选,其结果必然导致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粗放式地污染环境,忽略人本关怀和人的发展(如教育、卫生和科研等方面投资比重小)。这种粗放式的发展观已经严重透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威胁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强化了投资与重化工业之间的自我循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这是一个以投资带动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时期,但是,我国现行体制又强化了这一特征,比如过度追求国内生产总值,人为压低土地成本、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资源要素成本,刺激了对投资的需求。
盲目的投资必然导致重复建设,使得产业固化在重化工和一般加工制造、组装环节。这是一个劳动力要素和中间原材料投入最为集中的环节,必然导致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高,环境污染日趋加重。产品质量令人堪忧。
(二)忽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忽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无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虽然对资源、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并于1982年设立了国家环保局。但是,由于中国自然环境遭
受破坏由来已久,积累的问题较多,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被严重破坏。尤其是“规模小、水平低、物耗高、污染大”的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民营企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一些地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办厂办矿,往往是有条件上,没条件的凑合起来也要上。一口大锅,几只木桶,就可能办一个化工厂;垒个土窑甚至就地挖个土坑就成了炼焦厂。有些人发家致富甚至到了“要钱不要命”的程度,不管什么环境,更不管人的健康,土法炼焦,土法炼硫,甚至土法炼砒霜,百无禁忌。如此等等,造成环境污染遍地开花。
经过多年大力整治,截止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我国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约1/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超标的空气环境中;1.5亿亩的耕地因为污染而退化……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可以概括为这样四句话: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能见度下降了约10千米,西部地区则大概是东部地区的一半,区域性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
可见,水环境恶化,大气环境污染严重,植被破坏,湿地减少,生态失衡等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导致农业现代化成为一句空话。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贫困,农业基础薄弱,这些中国特色的因素决定了解决“三农”问题既不能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超大规模农场经营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补贴,从而维持小农户高收入、高价格的做法。中国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结构性边缘化:农业无法真正走向市场,农村无法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农民身份自由受到限制。这种结构性边缘化使中国健康的市场机制无法形成,使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维护。
时至今日,虽然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但三农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趋势。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农业问题愈来愈严重。粮食产量出现9年连增,但粮食问题、粮食危机却愈加凸显,农村和农业均已结构性失衡。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道路选择变得越来越尴尬,当农民看不到前景,当工人也前途堪虞。农民仅靠一亩三分地,很难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经济中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但我国企业低利润的现实导致无法给工人更高的报酬。3亿农民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打工,却无法在城市安家。
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衰退,其结果将直接导致农业现代化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要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坚决改变农地零散化、细碎化耕作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综合体经济,积极培育壮大集体经济;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着手,切实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城镇化乱象环生,阻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从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发展动力。但是,某些地方显得有些“急不可耐”,大有“跑步”进入城镇化之势。这种“大跃进”主要病症有二,一是过度去搞集中居住,兴建农民社区,赶农民上楼;二是铺张产业发展“摊子”,大建工业园区,送农民进工厂。都是力求简单化、突变式地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为农民一旦住得像城里人、工作像城里人,就能变成城里人。
城镇化“大跃进”一旦大规模发作,将对整个社会肌体造成危害。离开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农民一旦失去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生活必然陷入贫困,也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创造就业盲目推进产业发展,极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加剧仍然存在的产能过剩,更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圈地运动。因此,城镇化“大跃进”非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必然带来新的问题,使得目前经济问题更加纷繁复杂。


二、“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概念简述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以生态平衡为产业发展的最高准则,以资源禀赋为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由自然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和社会人文生态系统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是体系内极具可持续发展内生力的环境友好型复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一种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发展模式,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一)区域定义及划分
区域是一定的地理空间,是用某几项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全球、一地区如西欧东亚北美、一国等)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地理空间。区域划分通常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三大阶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显著差别。
秦岭、淮河是我国划分南北的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以北和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样有显著差别。
地理范畴上的东西差异、南北差异,是我国最重要的地区差异。东西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最重要的发展差异。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同时考虑南北和东西的地区差异、东西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历来行政区域的完整性,认为我国区域划分的第一层次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第二层次为各地区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域;省(直辖市、自治区)域内的县域,为第三层次,并以“县域”为我国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
2011年6月8日,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大类功能主体区。可列为特别层次。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区域”涵盖四个层次,但主要运用于县域和特别层次的限制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并以县域为主体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
(二)“生态经济”与“综合体”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既是一种复合经济系统,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发展性、整合性、限制性、创新性、协调性、系统性和普遍适用性特征。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区域”,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指标的结合划分的地理空间。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生态经济”,是“区域”的“生态经济”,即与“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人文生态系统紧密联系、融合当代经济学之区域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为一体,以生态产业系统为主体的区域生态经济;既是一种包含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人文生态因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经济系统,也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复合生态系统。
因此,“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区域生态经济亦可表述为,在一个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以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为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以生态平衡为产业发展的最高准则,综合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人文生态三大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改变生产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的“综合体”,是区域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功能体系和经济运行体系耦合而形成的整体。
“区域”空间,生态产业系统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功能体系和经济运行体系耦合而成的综合体,三者结构为“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既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结构合理、功能建全的经济运行系统。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功能
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相互协调,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是一个经济体,是以“区域”内蕴藏量最大、分布最集中、品质最优、价值含量最高的资源为支撑的1---2个生态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成比例发展的区域生态经济体。但又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而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复合生态系统。
这个复合生态系统首先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能量和物质交换(输入与输出)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又是一个控制系统,使区域生产实践活动的进行,控制在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内,控制在不损害相邻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的范围内;还是一个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效益增长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实现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基础之上的良性循环,从而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这就决定了“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经济可持续发展功能,是一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实现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一种具有经济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发展模式,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发展模式。
(四)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
在于县域以及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具有一定的经济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中国的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经济活动涵盖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实施“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以资源禀赋为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有利于发挥县域经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的比较优势,按照生态平衡的最高准则突出重点产业。同时,也有利于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主要运用于县域,还在于农村复盖着全国绝大部分区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而新型城镇化又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还在于复盖着全国绝大部分区域的农村、农民直接从事生物性农业生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场,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当前城镇化面临着扩张速度远高于质量、城市市民与农民工新二元对立、有城市无产业支撑、农民“被上楼”、社会矛盾加剧、生态成本透支等种种挑战。
“区域生态经济综合体”正是迎接“种种挑战”、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复杂的矛盾,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有效载体。

 

推荐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类别:总裁解读 |   浏览数(1064)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