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袁成达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资本运作  商业模式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46
  • 博客访问:1766805

专家文章

激活政府管理,让新城开发回归理性 2012-12-10

标签: 管理  

 /袁成达教授

  引言

  据中广网报道,2012年5月11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发生一起爆炸案件,导致多人死伤。透过新闻看事件,这是一起由新城大开发造成的典型群体事件,给目前如火如荼的中国新城大跃进式的开发敲响了警钟。

  巧家县地处云南东北部,是全省73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但就是这个贫困县随着白鹤滩电站开工建设,数以万计的移民需要搬迁,巧家县也迎来城市大建设时期,当地政府提出了“三纵三横”骨架建设和“一个中心五个支点”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打造“金沙江畔明珠,亚热带湖滨城市”。大建设背后就是大征地,巧家县政府下发了79号文件,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由,意欲征收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1600亩基本农田。这些基本农田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产水稻、玉米、甘蔗和反季蔬菜等高稳产作物,每亩土地能够带给村民近7000元的收入。

  一边是急于城镇化建设用地,一边是农民失地后的绝望,矛盾交织在一起,政府的强势,农民的无助,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中国新城是怎样的多

  著名文学家、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在《中国城市的再造》一书中写道:“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造城运动’。神州城镇,不论大小,无一例外。地球上任何城市的改变,原本都是一种线性的渐变,除非经历了战争的浩劫。但战争迫使城市变化的规模总还有限,绝不像中国当今‘新造城运动’这样的普遍、坚决、彻底,铺天盖地。因而,这是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称奇迹的变革。”

  从西南边陲到北国小镇,从大漠边关到琼崖海滨,仿佛一夜之间,神州大地到处充斥着造城者的身影。造城运动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每座城市。

  城市是生长的,还是被制造的

  据权威资料统计,中国目前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北大荒拟建新城多达113个。新疆兵团酝酿造城运动,10年再造8个石河子。凡此种种,不甚枚举。

  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约3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5%。我国现有城市总数667个,在200多地级市中,如果有183个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那么不久的将来,一个省将平均拥有5—6个,这种造城运动,既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超出正常的发展轨迹,已经带来大量的弊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有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信息化引领世界,城市化坑害中国。

  中国的新城建设过于泛滥,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小县城,甚至一些国家级贫困县城也在建几十万平米的新城。拆迁改造正在进入高潮。60%的地级市在兴建城区,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科技园、开发区、大广场、宽马路、大立交…..形成一股席卷全国的热潮。

  铺天盖地的新城发布会上经常提到“三年建成”、“五年完工”、“十年规划”之类的雄心壮志,这和当年的大跃进口号“三年赶超英美”的口气何等相似?中国城市化的愿景美好,落实不到位,后果是付出惨痛代价,扔下一片乱尾楼却无人问津了。

  武广高铁沿线15个车站形成15座新城;长三角16座城市计划再造74座新城;钱塘江南北两岸各造一座钱江新城;围绕太湖崛起6座新城…..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中国不用多久就能赶英超美了。

  在当今中国土地体制的大背景下,造城运动的主角是政府,配角是开发商,二者缺一不可。政府的热情和盲目攀比将决定新城的规模,开发商的良心和资金决定新城的质量和命运。于是土地在政府手里不再是用于合理开发,建设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而成了吸引投资,换取更大的利润和政绩筹码。

  如此众多的新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地面,造成一市多城、一区多城、一地多城。中国如此热衷新城建设的背后却是层出不穷的弊端涌现出来。

  新城空城计:中国有城无市的“空城现象”最早出现在“十五”期间,规划正式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之后,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直至发展到以建设开发区的名义开始轰轰烈烈地圈地运动。

  新城开发盲目无序,不顾自身资源条件,加之错误的政绩观,不切实际的决策,土地财政利益的驱动,造出一座座空城,造成太多的资源浪费。

  这里举两个案例:一是内蒙古康巴什,荒漠中的豪华“鬼城”。2001年鄂尔多斯市委了进一步发展经济,解决老城区缺水问题,决定建康巴什新城。然而经过八年巨资打造的新城,却无人居住。白天在此办公的人们宁愿住在离此地26公里之外的东胜区,也不愿居于康城。新城拔地而起,高楼林立、马路宽敞、景致漂亮。新城的居住条件完备,单单缺少了主人。白天热闹喧嚣的场面无法掩饰黑夜带来的孤独和寂静,白天上班的人们晚上为何不在此地居住?

  透过繁荣背后惊讶的发现,康城的商业经营几乎为零,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滞后,房产投资、投机者参与进来,没人愿意在这里定居。

  城市存在的本意是为人们提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当城市不再为落户者提供生活和工作的功能,那么城市存在的意义便会在功利面前哄然倒塌,只留下“鬼城”一座。

  无独有偶,与“鬼城”相对应的则是新城建设中的“睡城”。白天人们外出工作,夜幕降临后万家灯火。这种景致是对空城的另外一种诠释。例如北京通州新城,成了首都27万人的“卧榻之城”。这里只能提供居住,但却不能提供乐业,更不能提供商业消费场所。新城过度房地产化,城市功能基础薄弱,反而失去了一座城市的吸引力。

  对于城市的发展,经济只是其充分条件,而政府作为城市的代言人,更需要关注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其他方面,社会安全、环境污染、文化建设、历史保护等。当城市的天平偏向于经济的时候,发展已经严重失衡了。

  新城肥胖症:新城开发的功能是为了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解决目前城市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一再被行政和市场两只手不切实际的无限拔高和扩张,导致攀比之风尘嚣甚上。你建我建大家建,忙地跟风。你修大马路,我建大立交;你建全国最大,我搞亚洲最高。你方唱罢我登场,新城的尺度和高度被不断的刷新。曾几何时,规模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新城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新城的建设已经失去了初衷,一个个新城的肚子被吹得大大的,里面装着大规模、大体量、大目标、大投资四大“天王”,真正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新城”却寥寥无几。

  不可否认,大口号、大目标,可以吸引眼球,但透支的却是城市的信用和国家的资源。

  60亿建新城变烂尾——清水河县;

  52亿新城变空城——康巴什新城;

  7亿打造中国“白宫”——郑东新区惠济区政府大楼。

  大投资换来的“大回报”,触目惊心的贪大邀功的惨痛事实告诫我们,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一味贪大攀比是要吃大亏的。

  新城是怎样炼成的

  纵观中国现代新城,给人以难以回避的尴尬和费思。原本各有特色的城市面孔,却在几年间陡然变得千城一面,如果不仔细分辨街道的路牌,你可能不知道置身何处。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功能、雷同的面孔,新城的规划如出一辙,“千城一面”是现代都市新城的文化景观,其实这是一个急切的提醒,我们的城市正处于旷古未有的变局。

  规划理念的雷同:一湖游四海,一轴通万里。湖泊与主轴成了新城规划建设的不二法门。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如今成了中国新城开发很时髦的宣传用语,水,被赋予了灵性。于是乎,新城设计与水深深结缘——湖泊、河流、河湾,溪流成了新城新概念规划的主题,仿佛没有这些元素的参与就不成其为新城开发,哪怕是人工掘湖,放点水进去也是好的。

  北方缺水的郑州硬是在郑东新城挖一个6㎞²人工湖;上海临港新城紧随其后,挖掘一个叫滴水湖的人工湖;而宁波一新城在周边湖泊环绕的背景下,还要开挖人工湖,美其名曰:星湖。

  还有以中央大道为主轴的样板化布局,这种西欧皇家广场规划也被公式化、样板化了。这些完全西化和没有一点创新模式的新城布局规划,将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国打扮得不伦不类。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元素和底蕴,抛开自己璀璨的文化去寻求异域风情,并将这种理念强加入新城建设中留与后人,这是否是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否定呢?

  中国的新城正经历一场特色危机,大同小异的模式生搬硬套的被不断的复制,不是欧陆风情模式就是明清仿古理念,好像除此就别无选择了。中国的城市特色正在逐步沦丧。

  似曾相识的面孔:趋同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随便到南方还是北方,都可以感受到似曾相识的面孔:大广场上一排罗马柱,伴随着喷泉,或圆柱式的,或哥特式的、或巴洛克式的,甚或说不出风格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美国式的通透墙、烟花灯、水泥树等等组合起来的建筑群,不断的挑战着人们的审美极限。就连售楼广告词也是那么惊人的相似,“蓝色爱琴海”、“格林小镇”、“塞纳河谷”……这股欧陆风情吹来的是潮流还是附庸?

  在中国建筑规划领域,一旦有成功的案例,马上便会引来各地的参观团,大家回去后不假思索的复制着各类山寨版,反正也没有人追究版权,设计公司更乐于推荐复制作品,拿来稍事修改就能变钱。这种没有一点创新的设计图纸,正衍生出一批批“孪生姐妹”式的新城。这些“孪生姐妹”将决定着未来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城市格局,这确实值得我们的建筑师们去集体沉思!

  令人困惑的乱象:在当代中国新城开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乱象,让人困惑、费解和愤慨。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于纽约大学的建筑师费菁认为:好的城市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城市,真实,不矫揉造作。

  什么才是城市?这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城市并不是简单的建筑堆砌,空间的排布,并非一堆水泥建筑,几个广场,几条马路和几个湖泊共同组成的空间。而是通过这些外观要素来呈现这个地域的特质与性格,彰显地域文化的集合体。城市是以人为本,马路拓宽了,却让行人上立交桥下地道;蜿蜒的大立交让人头晕;宏大艳丽的公共绿地,令人望而却步;熠熠生辉的玻璃幕墙生出的光芒令人目眩…..这些乱象归纳起来有一下几点:空间杂乱、定位混乱、交通迷乱、布局紊乱。新城怎样一个乱字了得?

  发人深省的后果:新城开发的本意是振兴一方经济,改善当地居住生活水平。但从目前部分新城开发情况来看,却出现发展致贫的现象。开发商不计后果的跑马圈地,导致区域内原住民在开发过程中失地、失业、失利,“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当下的中国,贫困县脱贫致富依托的多是当地特殊资源,比如湖泊、矿产、温泉、历史人文景观等,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区域开发,这样的发展路子本身没错,错在开发过程中人为的造成的后果。官员和开发商打着“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面裹脚布样的旗子,自顾自建,大拆大建,盲目崇拜GDP,形象工程,铺张浪费,重复建设,并大肆强占农民土地和房屋;违规操作,开而不发,长期圈占农民耕地。农民从失地到失业,再到失利,直至最后陷入贫困。

  例如:国家级贫困县海南陵水拟建10个高尔夫球场,山东齐河2800亩良田“种植”高尔夫,陕西扶风县不自量力举债建新城,等等这些急于脱贫致富的穷县,都喊着震天响的口号,秉承着急躁冒进的思想,干着违背实际的蠢事,再次将百姓拖入贫困线以下。

  新城是怎样种植出来的

  为什么近些年来,中国的新城遍地开花,只见开发,却闻不到花香?这些新城是如何种植出来的呢?

  这里还得引用冯骥才的一段话:新城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人文变革,我们之所以称之运动,是因为它太像一场革命运动。它是一哄而起,不可阻挡的,它是打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它是强制性的,又是充满激情的。但这是和平年代里笑容满面的走向新生活的城市建设运动,也是一场中国人一往深情的现代化运动。

  新城运动貌似一场革命运动,既然是革命那就有所得有所失。只不过在这场扑天盖地的革命大潮中,得利益者寡,失利益者众罢了。

  分析新城开发的成因,对合理引导区域发展,纠正开发中胡干蛮干等行为起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作用。

  首先是政治因素:行政意志、官本位思想、急功近利、好高鹜远。

  其次是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国际化定位、城市建设过度房产化、土地财政经济、利益最大化。

  社会文化因素:攀比模仿、舍创意之本,逐规模之末、曲解城市文化。

  我们的某些政府和开发商打着“和谐”的幌子,干着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事情,为造新城,大规模的“跑马圈地”,不惜血本做足“形象工程”,玩转“概念炒作”,肆意造城。那些满脑袋充斥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思想的官员,经手“种植”出来的只能是一座座空城、“鬼城”、“孤城”,甚至是废城,我们不禁要问,城市的真正意义何在?为造新城而造新城是否有一种私欲在作崇?

  激活政府管理,让新城开发回归理性

  面对眼前依然热火朝天的造城热潮,我们当下需要的是降温去火,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华丽口号下的恣意妄为,不是“长官意志”的决策者想让城市多大就建多大,想让城市建多高就建多高的胡搞蛮干,而是政府要激活自身的管理,重新审视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并加以改进,让新城开发回归理性,这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要求。

  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涉及到许多问题,但从目前现状来看,主要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二是创新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要发挥良好的管理职能,首先要找准角色定位。结合到新城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不难看出,在新城开发中出现的种种违背客观实际,侵害百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充分说明政府官员不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没找准自己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位子,大包大揽,不负责任地胡开发乱开发,最后留下乱摊子,由国家和人民来埋单,却没有人承担责任。这种责权利严重不对等的施政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必定会出问题。

  激活政府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不但要压缩政府规模,还要相应地调整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是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向主要为经济活动提供外部环境服务;

  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受约束的行政权力的广泛行使,对市场机制造成损害。政府要实行政经分开,政资分开,切实做好分内事情,搞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三是政府慎用手中权力介入市场经济,更不可与民争利。政府要创新管理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务实、廉政的施政体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创新机制是政府管理机制改革的重头戏。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功败垂成。只有不断的创新管理机制,找到一条与当前和今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模式,一个高效、廉洁、务实、勤政、有监督、负责任的服务型政府才不会重蹈云南巧家县撤迁酿造的恶性事件,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引领广大群众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

推荐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类别:总裁解读 |   浏览数(326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