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袁成达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资本运作  商业模式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46
  • 博客访问:1766787

专家文章

袁成达教授:体制动力论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2011-12-24

标签:

  体制动力论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从亚当斯密把国家财富增长的动力归结为劳动分工增长理论以后,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解释也不断出新,马克思的劳动增长论,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论,熊彼德的创新增长论,哈德罗——多马的资本积累增长论,索洛的技术增长论,罗默、卢卡斯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为主的内生性增长论,科斯、诺思的制度增长论,等等。这些研究范式对于研究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动力体制与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过程中,要兼容并蓄,创新思维,不仅要充分利用已出台的一整套政策体制与运营制机,还要辩证地看待过去不利的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如重视认识比较优势低的农业,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庞大的消费人口,东南部过度的的水情条件,中北部的干旱条件,区位条件,良好且未被利用的生态环境等等,通过构建新的产业护持政策和新的运营机制,将这些消极因素转换成新的增长动力。
  
  在中部崛起的课题里赵保佑老师提到,目前,我国按部门、地区条块划分的行政管理体制,缺乏一套有效的联动机制和统一的区域协调机构,造成维护地方利益的区域经济格局,致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省间的协调性和整合度较差。总体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普遍存在,又造成产业之间互补性不强,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区域市场难以建立,商品与生产要素难以在区际之间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各区域之间应联动发展,促进“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域外部规模经济”。同时,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及企业政策等方面的共享、合作或协调等,促成区域内企业、行业、或地方的规模经济形成。
  
  国务院应建立促进中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协调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好区域经济差异化为一体化发展,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结构趋同。各区域应在协调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指导下制定发展蓝图,改变目前难以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群龙共舞、百舸争流的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动力体制与机制涵盖大至三大方面:一是内生性动力机制,即构建“产业群”集聚机制,加速工业化进程;构建“城市群”带动机制,提升城市化水平。二是外生性动力机制,即建立农业补贴机制,破解粮食主产区三农难题;构建多项政策扶持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联动性动力机制,即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构建体制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体制机制的动力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多管齐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几何增长效应。
  
  通过深化改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体制和制度建设的要求,也可以叫做制度文明建设。
  
  在新阶段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中,要解决传统体制遗留的问题,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问题,还要注意解决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选择,没有这种制度创新就不会有近三十年来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没有矛盾和问题的,特别是在解决社会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是有局限性的,需要政府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越往前走,随着传统体制遗留问题的解决,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会凸显出来,需要认真解决。没有纯利无弊的、一劳永逸的体制和制度,只有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比较好的体制和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是伴随中国现代化全过程的。
  

推荐
吃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类别:总裁解读 |   浏览数(824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