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彭湃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品牌管理 
地点: 上海 徐汇
签名: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留原始链接--作者邮箱/MSN:pengpai@hotmail.com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0
  • 博客访问:266678

专家文章

原创-情感的较量 2008-12-28

标签:

 
原文曾经发表在某人力资源杂志。此处略作修改。感谢PeterMin提供素材! 有人说管理是一种温和的、蕴含着力量的、拉锯式的意志力的较量,不无道理。某种意义上,态度及情感起到不可言状的作用。

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事实证明,我们之所以工作,多半是出于理性的目的,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动力要受情绪的影响。一个主动、热情、上进的人,他总会在工作中表现好的效能(performance),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因为他的影响面会更广。从情感入手进行培训和管理,是为了让员工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在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时,我们必须搞清楚作为培训师,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情感投入自己的工作,然后如何为受训人员的情感找到归宿,否则是以盲引盲。我们注意到,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工作满意度来衡量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它由公平的奖酬、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所决定,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反映的大多只是员工当时情绪状况的反映。虽然满意度高,是一件好事,但一些对公司满意度相当高的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并不是很高,他们对公司也是建树平平;相反,那些持相反意见又对工作高度投入的人,他们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不禁要引起我们的深思。管理实践证明,是工作效率会提高满意度,而非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这使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这也为我们从情绪上引导员工工作态度找到了宗旨。从情感上引导态度,创造和谐,一定要以提高公司效率为目的,围绕效率不断寻找新的和谐点,这种和谐才具有生命力。组织的学习,是一种集体的行为,但是它更多是由个人实现的,与工作相比,它更强调个人而非集体。所以,培训师的目标,一定要定在以增加学员能力、学识、修养为出发点,而非获取好感。凭空地吹捧和赞扬员工,是一种缺少师德的行为。不但是培训师,包括主管,都要为下属的成长负责,而非做姑息和迁就的和事佬以贻害他人。

喜怒不形于色是误区
好了,解决了自己的问题,然后我们看如何在培训或者管理中引导员工的情绪。情感是对感觉对象是否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觉内容,如好恶;情感的心理倾向,是指个人对特殊客体的情感准备状态。情绪管理是很困难的,情绪管理不是单纯的压抑,但有时必须压抑;情绪管理不是单纯的发泄,但有时必须发泄。由于种族特性的原因,我们历来对情感都采取压制的态度,久之,人们把这种压制泛化了。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我们似乎觉得“喜怒不形于色”是真理,岂不知没有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就没有生气和活力,所以《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能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无论是未发之“中”,还是已发之“和”,都必须围绕解决问题这个“节”为中心,而不是发与不发的问题。这样的和谐才不是苟且的,才是健康的,才是有生机的。对于不同的人,对他的情商要求是不一样的。越是身处高位的人,越要有更好的包容性和稳定性,但必须围绕公司的目标,必须围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否则就是乡愿派。当一般人向内能够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向外宣泄情感时又不超过他人的接受程度,已经具备很高的情感控制能力。在组织内部,情绪的接受和宣泄,应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情感引导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投入程度。员工的情感愈成熟,能力发挥的稳定性就越高工作中,情感的成熟程度是指员工始终能够保持工作敬业的热情,不会因为挫折和外界人、事的干扰而减少投入,这是真正的敬业;同时认识和接纳自己和他人情感(包括负面的情感)的多样性,进而认识和接纳他人性格的多样性,相互的接纳,必然导致相互的认同,这是真正的乐群。 只要任何一方心存芥蒂,培训或者思想的交流都很难达到目的。初步的情感的认同,是交流的基础,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作为管理者或培训师,应该理解造成员工现阶段情感的合理性。按照归因理论的指导,我们应该理解员工把失败归于外界环境的属于人之常情,它确实有合理的地方;在引导的时候应该肯定员工的能力并辅以主观努力方面的激励。作为自由的个体对任何对象表现出的任何情感,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只是组织作为一个群体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有我们所谓的情感引导。只有当我们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在自己心中为他人的情感腾出位置,别人才会接纳我们,我们才能够引导别人。作为培训师和管理者,首先要让学员接纳自己的真实情感,减少矫揉造作的掩饰所造成的个性扭曲。这一点上,杰克韦尔奇总结的管理人的十二特质之——真实,即是提倡这个观点。他说一个人真真实实、自自然然地表现自己,总比装腔作势、扭捏作态要强的多;曾国藩也提倡重用本色的人。一个接纳而非排斥自己情感的人(包括负面情感),他少有退缩,他才会敢于担当,这是责任心的心理基础。
情感的较量与管理

掌握情感引导的立场后,我们面对员工一些过激的言行甚至失控的情绪,我们才会处之泰然,才能知道什么是问题,必须解决,什么不是问题,可以用无为的方法淡化它。这里要申明的一点,培训师或者管理者掌握成人学习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员,和学员在新的认知上趋同,而非一味地附和学员。在达成情感协调后,通过情感的驱避特性,对参训人员达到目标后的情感进行预设,从而使其愿意克服达到目标过程中的负面情感。比如我们现在战略管理中的愿景设置,就是基于这种道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对一个事件的最后阶段的情绪体验,将被认为是整个事件的情绪体验。虽然我们有提高员工知识、能力、修养为归宿点,但是,中间的过程也不可忽略,因为一个大的事件,是由很多小事件组成。所以我们要在一项工作完完成事、一项计划执行后、一次培训结束后、一定的时间段后,顾及参与者的感受,甚至让他们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使他们的正面情绪体验更加充实。情感协调后,也为认知引导打下了基础。但是认知的引导需要多次、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认知的失调,会导致情感冲突、敌对,使以前的工作有功亏一篑。有人说管理是一种温和的、蕴含着力量的、拉锯式的意志力的较量,这话不无道理。按照这个理论,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类别:人力资源 |   浏览数(3604)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