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郑友林
领域: 企业战略  资本运作 
地点: 湖北 武汉
签名: ZYL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982
  • 博客访问:11128638

专家文章

狂热—恐慌—崩溃 2007-12-13

标签:

狂热—恐慌—崩溃
金融市场似乎特别容易受到狂热、恐慌和崩溃的侵扰,金融资产价格也由于过度自信和贪婪被推到难以企及的高位,然后又在人们悲观失望中,直线下滑。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9世纪,《经济学家》杂志一位资深编辑,就专门撰写文章,对金融市场的大众心理加以详尽描述——投资者是如何被希望冲昏了头脑,又如何掉进失望的深渊,以及中央银行又如何出手,以熨平狂热与恐慌之间蕴藏的毁灭性波动。查尔斯•马克莱在19世纪40年代出版了《大众幻觉和集体疯狂》一书,描述了历史上曾造成重大影响的市场崩溃事件,如著名的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等等。这本书勾画出人们在市场欺诈、疯狂中煎熬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狂热、恐慌和崩溃》受到广泛关注。在《狂热、恐慌和崩溃》一书中,金德尔伯格为人们展示了历史上所发生的金融崩溃事件的来龙去脉,其脉络一直追溯到南海泡沫。他认为,几个世纪来,尽管金融市场各个角落发生的灾难各有不同,但可以用一些相同的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狂热,或称之为泡沫,一般发生在市场突然出现无法预料的利好消息后,这反映了出现某种重大进展。新的获利机会被人们抓住了,然后又被不切实际地放大。当这一切降临到投资者身上时,金融体系将经历一次萧条甚至恐慌。

金德尔伯格的第一本著作发表于1978年,当时大多数研究金融的经济学家正热衷于效率市场理论(efficient-markets theory),该理论认为在纯粹的市场模式里,产生泡沫的可能性将被清除。至于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金融泡沫,市场效率理论把它们一律归结为市场发育不成熟、欺诈盛行,并认为这些金融灾难不可能发生在当今复杂、监管有力的市场环境中。

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以及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有近年来的网络泡沫的崩溃,彻底改变了上述观点,纯粹效率市场理论早就遭受猛烈抨击。如今,研究泡沫发生的机理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并产生很多学派。例如。行为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泡沫是市场非理性的证据,反映了投资人的心理偏执,如过度乐观等情绪。
金德尔伯格认为金融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正常运转,只是偶尔会失控,需要从最终借款人——中央银行——那里得到帮助。然而,最终借款人的行为也有很大风险。一种是消极怠惰甚至是无所作为,另一种是最终借款人的存在鼓励投资人冒失行事,似乎认为出了乱子总有人兜底,造成“道德风险”。金德尔伯格认为,这两种风险都应引起注意。因此,最终借款人应当存在,但它的行为方式应该受到质疑。最终借款人应该在危难之时出手解救,但必须让市场意识到这种解救行动的不确定性——人们永远无法确知中央银行何时解救或者是否解救,从而给市场注入谨慎的空气。而成功做到这一点,充满了诀窍。

就美国最终借款人——美联储的近年来的表现,经济学家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美联储松弛的货币政策吹起了资产泡沫,尽管没有人知道,当泡沫刚开始膨胀时,若采用严厉的货币政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也有人认为,美联储在泡沫破裂后一系列减息动作是成功的,消除了严重的衰退。还有人认为,美联储的行为只是推迟了清算的那一天的到来。
至于国际间的最终借款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存在也是有争议的。通常,人们认为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国际性组织的存在,可以为那些陷入支付危机的国家提供流动性,可以在关键时刻拉人一把,从而减少国际投资者关键时刻要求偿还债务的规模,并最终帮助这些遭遇麻烦的国家渡过难关。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国际性的官方援助也导致道德风险,因为这样债务国就会预期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兜底,就不会有更强的激励去实施严厉但费力的改革措施,这样更容易招致更大的金融危机。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力度的增强和信息披露的进一步透明化,安抚人心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强。而且国家间的官方借贷往往会促使这出现支付危机的国家采取严厉的改革措施。反之,没有国际间的暂时帮助,这些国家的收支情况只能更糟。

类别:资本运作 |   浏览数(4159)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