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盖烈夫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领导艺术  礼仪培训 
地点: 广东 广州
签名: 凝聚土壤的是水分,凝聚人心的是沟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5510
  • 博客访问:19008373

专家文章

将“国学革命”进行到底 之四 2008-04-07

标签:

4、《国学基本教材》告诉我们什么?
《国学基本教材》可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论语》坚信德行是可以学习的,德行的典范叫圣人,则人人有望成为。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相信人有创造自我的能力。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便是“仁”,《论语》中虽有109个“仁”字,却没有一处为仁下过明确的定义。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经历不同,所以成德行仁的方式也会有差异。《论语》还提出儒家是“为己”之学,也就是说学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家庭,更不是为了所谓的社会需求,而是为了发展我们自身的人格。它强调“为仁由己”,肯定每个人都有他的内在道德资源,都能通过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这里的“己”,并不是西方文化中所指称的孤独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中心点。儒家的个人观,是由独特的社会关系和公认的角色构成的,个人只有通过这些角色和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满足。
《孟子》的中心学说,则是人性本善。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足够的资源,通过反省来发展我们的人格。而我们的人性,可以从我们最根本、最有价值的感情来体现,比如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即常说的四端:仁、义、礼、智。孟子还提出了儒学上的四大问题:人与禽兽有何区别、公益与私欲有何区别、道与霸道有何区别、野蛮与文明有何区别,也就是所谓的人禽、义利、王霸、夷夏之辨。
《大学》所呈现的是一种步步深入、层层扩展的修身哲学。它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它的终极目标。它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一个逐渐向外扩展的同心圆,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乃至整个人类,呈现出一种完全开放的人文精神。
《中庸》体现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价值信念:如果我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人性,我就可以了解别人的人性;如果我可以了解别人的人性,我就可以了解物性;如果我能真正地了解物性,我就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参与天地的创造了。《中庸》强调,这一切的实现,都须以“至诚”作为前提。
从这些篇章我们可以领悟,儒家的人文精神一直涵盖了四个层面,即个人、群体、自然、天道。所以人的一切行为与修炼,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心与天道的和谐。钱穆先生在去世前曾说,他有一个彻悟,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也将成为未来世界文明与全球伦理的核心理念。
——引自叶匡政《将“国学革命”进行到底!》
盖烈夫声明:
烈夫将叶匡政先生的原文转载于此,其目的有三:
一、作为新的信息,让大家了解;
二、作为新的观点,让大家评论;
三、作为新的动态,让大家把握。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381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