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4766

专家文章

儒、释、道三大教派智慧济世层面比较 2011-10-24

标签: 刘硕斌   国学   智慧  

  对于儒、释、道三家,被称之为当代维摩诘的南怀瑾老先生有个形象比喻。他说儒家就象粮食店,每日都离不开;道家象个药店,生病时就必须用它;佛家则更象个杂货店,什么都有,可以方便一切。确实很贴切。

  道家文化系中国的本土文化,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派。佛教是印度传过来的外来宗教;现在我们常说的禅文化,多是指六祖以后的祖师禅文化风范,是被中国文化同化了的佛学文化、智慧文化。

  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一个禅宗公案来明白。

  禅宗史上有一个大居士,人称傅大士。有一次,他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足蹬儒靴去晋见梁武帝。梁武帝是个非常好佛的皇帝,在位时建了很多寺庙,度了很多僧人,对佛法禅宗也算知道些。就问他:"你是儒士么?",傅大士一言不发,指指头上;梁武帝又问:"你是道士么?",傅大士仍一言不发,指指身上;"你是和尚么?",傅大士仍一言不发,指指脚上。

  这里表明了:以道为首,以佛法为中心,以儒学为基的含义。而真正的禅者则是大方便、大智慧者,一切机用现前。既不执着于"首";也不迷恋于"中心";更不会颠倒于"基",一切通达、圆融无碍。

  "首"为先、为第一、为顶,好比山峰顶,顶为最高处,但山外有山,高还有更高处。所以"首"意味着有限定。

  "基"在下,虽具坤之德--提倡厚德载物,但日用而不知,意味着没有完全开化,不是始终在智慧观照中的大智若愚,智慧没有真正升起,否则,还有厚不厚德之分别么?所以,"基"虽在下,却现在表,不透彻。

  "中心"嘛,既不在首,亦不在基,好比心脏既不在头,亦不在尾,而在乎"中"。中到极处必合一,为中心。合到极处,一到极处,心到极处必空,空之起用必禅。读者可以参参,我不在这里做解释,看我此语是否会断人慧命否?怎么参呢?学学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际、边界的意思。这个"徼"真有意思,可谓是大有深意。

  以上是从公案中透出些的道理。下面我们不用禅者的机用,先在理上作个逻辑的分别,来看看我们古代圣贤们的悟境差别。理上如不能圆融,证境必有所碍。因本人最先因《道德经》得方便,下面就从道家先入手吧。

  道家虽有三大经典: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和列子的《冲虚经》,但我个人认为,只要把《道德经》读通了,其它经书看不看问题都不大,包括各类儒家经典,但不包括佛经。

  我个人的心得观点是,尽管在高端悟境层面三大教都有相通,但在究竟悟境及智慧于世道人心的参悟起用层面上还是有高下的。佛法为最,道家次之,儒家再次之。这时不能加进我们的本位主义,认为中国本国的一定是最好的,国家的概念是地域和历史沿革成的,而智慧是无国界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家文化以易学为归,其渊源多来自《周易》。从"变易"的守中,到"交易"的和合,至"简易"的归一,到"不易"的无极,无不是追求真实和真理。而真实、真理、自然与大智慧成就本无差别,唯文字表述不同而已。

  但在天、地、人三才中,儒家较偏重人道,注重入世济世。既然入世,就必须为世人规范出一套更高的所谓正人君子的标准。既是标准,就一定会陷入二元的好坏、善恶、孝与不孝等等分别。另外,标准出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治世环境,难免不偏重于当时社会的阶段性意义。自然易落于形而下之"器"世界,离究竟的智慧差得较远,比如,讲三纲五常,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不能说它们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发展没有意义。

  按现代禅悟学对思维的探究,其"生产"的思想产品偏多,执着于光明的一面,益之一时,很难利益恒世。虽然儒家追求成为符合道的君子,但却为后世造出更多人模人样的伪君子。这都是智慧不究竟致使选用度世方法水平有限所致。

  道家始祖老子则多从太极、从"一"的一元论角度来观察世界。注重天地人三才合一,简称天人合一。三才中的天多合于时间维,地多合于空间维,天地合起来就是宇宙,古人的概念"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为宙"与现代的时空概念是一致的。而"天人合一"中的天则是宇宙之意。

  道家深得太极运化之妙理,不特别倡导矛盾的某一方面,而是统合矛盾,倡导守一,让你认识到阴阳变化的道理,获得明"道"、知"道"的智慧。

  至于用"阳"用"阴",而是看你对道的领悟程度而随心所欲,并不象儒家提倡用"阳"。大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意。刍狗,即古代用草扎的用于祭祀的狗。

  明道而用"阳",可为世之大才,入世则贤王圣主、明君明相之流;出世则可成祖师大德、高人隐士,流芳千古。

  明道而用"阴",得识其深浅透彻。不透,就只能是太极机用,谋略之道,多落于术的层面,所谓阴谋之术,多造就各类正面、反面的奇人异士,如鬼谷子、张良、刘伯温、诸葛孔明、挂六国帅印的苏秦、张仪等等;透,则为无极机用,尊道厚德,慈悲众生,但不以正命承担慧命,如疯癫僧济公、布袋和尚、寒山、拾得等类。

  归纳一下可知道:儒家涉入二元之两仪,道家合一元之太极;儒家纠缠于矛盾之中,道家超越于矛盾之外;儒家纷争,道家清净;儒家喜入世有为,道家易出世无为;儒家偏阳而显,道家偏阴而隐;儒家崇明光耀,道家和光同尘;儒家聪明在外,道家智慧内蕴;儒家重修身养性之德,道家则反朴归真之道;儒家去源头日远,道家趋源头愈近。

  愈近宇宙源头、时空源头--思维的主体,愈向源头回归,智慧性愈强。

  而佛家不纠缠外在、内在、二元、一元,直接透过太极回归至宇宙万法的本性心源--空。直接在"心"中下手,时时观照,处处如如。真正的反本归源,时刻不离本来。

  不仅如此,大乘佛法并不在空性上停驻,限于悟境,而是缘起利他之智慧,非空非有,大慈悲于宇宙生命,超生越死,圆满于世间和出世间,真正大圆满空性,成就大智慧。这正是佛家佛法之所以最为究竟、最为智慧的根本所在。

  它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不同心性、不同机缘方便,处处智慧无碍地慈悲接引。系觉悟后的智慧接引,无一处不方便,无一时不方便。

  但老子《道德经》总体是本悟道指导之书,偏重于对还未见道时的参悟过程。至于见道后的智慧"转身",慈悲利他并非其主导。因此演化出的道教修为知识体系整体偏重于小乘佛法--"自了汉"的罗汉境界。

  所以说道家多隐士,善养生,终究还是有所执着自己或外相。真养生,哪里需要养啊!死都没了,何处又有生,没有生,那养个什么呢?

  儒家就智慧究竟程度来说差得就更远了,偶尔能碰到些道的边角料吧。按禅宗三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境界,也许初关都难到。理上知道而已,阴阳统合都难能。荷泽神会的知解禅脉倒象是儒家路数。虽都有为世道人心,但智慧不究竟,难免断人慧命及慧脉,天下损德莫大于此。

  因此说,从智慧来说佛法最为究竟、最为精微、最为广大、最为机用方便。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总裁智慧 |   浏览数(2529)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