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3875

专家文章

刘硕斌:为什么儒家最高明的学问并非“仁义礼智信” 2016-08-26

 儒家文化是我们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官家正统文化,走的是世间法治世的路子。儒家最高明的学问是讲中庸、中和、中正、中道,并非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属世间的不了义法,即不究竟法。

中道理念影响深远,而且水乳于我们的生活,例如: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中国?

为什么我们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

为什么中国医学叫中医?

为什么以前的宰相又叫中堂?

……

 

前两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热播的,反映晋商乔家三百年创业传奇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你可以多次发现镜头特写在它的正堂扁额“在中堂”三个字上。这个堂院现在已经成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了。为什么乔家先人要注重“在中”?究竟什么是“在中”?要在什么之“中”呢?“在中”在商道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

 

另外,国民dang的领袖人物蒋介shi的名字,姓蒋,名介石,字中正,似乎也有些端倪。为什么其父母为其取名为“中正”?有什么文化渊源吗?

 

这个名字如果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周易》上有其出处。《周易》八八六十四卦有一卦为《豫卦》,下坤上震,震为雷为龙,出于地上,上行下随,属于建侯行师,建立功业的卦象。豫是中原地域河南省的别称,古代所谓逐鹿中原一统江山。六二爻的卦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不终日,以其中正也。” 

 

什么意思呢?“介于石”,即象磐石一样傲然独立;“不终日”,每日勤勉不懈怠,这是一种很纯正的状态;“贞吉”,因纯正而大吉大利。“不终日,以其中正也”,人之所以能每日勤勉不懈怠,是因为其能持守中道——正道的缘故。

 

蒋介shi、蒋中正,其名与其一生倒是很一致,历史并不弄人。随孙中shan北伐创立帝业,一辈子在各大军阀中玩势力平衡,最后终守孤岛。玩平衡是术,乃为己之机用谋略层面,属外平衡,有损德之嫌,非是真正从内在心性上持守平衡,内平衡才是德性修为的根本。不合道,定不能久,必然败落。所以蒋先生吃一生败仗似乎也是定数使然。

 

我们再来看看,究竟什么是“中”呢?“中”与我们默认的辩证知识及自我知识结构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来 “守中”呢?

 

 

与蒋介shi同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的周恩lai总理,典型的儒家宰相修为,所以在wen化大革命时被称为“孔老二”而被批。政治上的平衡水平极高,甚至以自己的信仰原则为代价。所以外国人评论周总理为“一个走钢丝绳的政治家”。毛泽dong在唯一一次出国赴苏联参加共chang国际会议,接受记者采访时评论周总理说“这个人不左不右,但是个好人”。点评得倒很是贴切。

 

走钢丝绳讲究的平衡水平,即不左不右,不左不右者,不偏不倚,中也。

 

有左右两边才有中的概念产生,“中”系以世道二元之论为基础。中也者,正也。不正即歪,中即正,所以真正的中道即是正道,是谓“中正”。守中才能培养正气。但如果象蒋先生那样只在外在谋略上玩术的平衡,则一样应合阴阳太极规律,属“中”之“阴”,非真正的正道啊。

 

另,两边平衡为中,阴阳平衡就能和睦相处,就能和,是谓“中和”。太极图就是很好的象征,始终保持着阴阳平衡。

 

所以,四书五经的《中庸》开篇就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什么是中呢?

 

孔子的孙子子思说啊,喜怒哀乐之类的情绪别乱生发出来,即未动情、动念就是中。否则,就会如道家所说“情动乎中,必摇其精”。换句话说不乱动情是“中” 的状态。不乱动情是否等于不动情,是否就是无情呢?虽然表面结果一致,但却不一样,还不能等于。无情是有情的对立反面,不乱动情,是有情而不乱情。

 

 

如佛菩萨乃大慈悲者,就是大有情者,并非无情,所以才会来帮助世间有情众生觉悟。佛就是大觉悟者,菩萨(即菩提萨陀)就是觉悟有情众生的意思。因此说,有情而不乱动情为中、适中。如世间连情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有适度的中的概念呢。

 

为什么子思要用喜怒哀乐之情来表示中的理念呢?因为喜怒哀乐即是情的组成和表达,情为社会总根,世间社会的乱像皆由此出。大家可以参参,人为什么会喜怒哀乐呢?因为什么?在为谁?为谁的什么?

 

说到底不就是时刻在“为我”,为我的价值得失而计较嘛。所以才会有吉凶悔吝,易经说“吉凶悔吝者,失得之象也”。计较是个什么过程?平衡过程,所谓左三三右三三。这就是“情”的真实态,世道之人一辈子不就是沉沦其中不得解脱嘛。

 

有情又动了情又是什么状态呢?

 

子思又说了,一个有情人动了情,如果能始终持守中正,不偏向某方,就叫做“和”。其实也是动中之静。这个一般人能做到么?这个是兄弟姊妹,那些是青梅竹马的朋友,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亲疏立判。碍于缺乏正信的智慧,他却不知道,世上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没有一个不是父母兄弟姊妹,都源于一个源头,只是由于被自己的时间维框出的断见,使得只认识这世的父母兄弟姊妹罢了。

 

由于感情上的亲疏,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好坏、友善等各种社会关系概念的标准的建立,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各种社会价值行为,从而覆盖到我们的人生命运。

 

而修为有成就者,时间维、空间维已然融合而呈空性,所有的父母兄弟姊妹,即源头的所有生命已无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世、现在世之分别,一切现前,无法有亲疏之分,真正平等。所以佛法讲平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智慧观照一切的平等,是真正大慈悲的平等,所以,莫错解无情意,无情并非不慈悲啊。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很好的证明。

 

所以,人一生出有所偏向的分别心,和合就打破了,中就偏斜了。如善恶、美丑、好坏等等分别概念,就无法中正了,不正即歪,这种歪的概念标准就会形成我们各自的价值观,即影响我们判断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这样还能观察到世间的平等内涵吗?还能保持和气的心态吗?所以子思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要“和”必须基于平等。这也是佛法智慧的要点,佛法是真正履践人人平等理念,超越宗教的大方便法门,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兄弟姊妹。如转第七末那识(即我识)为平等性智。

 

我们人世间的一切人造知识其实都是根源上歪的标准——价值观所造就,佛法称之为“业识”。由于根源上的歪——不正,所以,佛法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非修为之作为皆是造业。

 

所以,子思进一步揭示说,“中”是宇宙的根本;“和”是宇宙中最通达的道理、原理——大道。其实,宇宙的根本就是宇宙的源头、达道、大道,中即是和,和至合了才能圆融归一,回到源头。

 

如果不守中,阴阳势力就不再会保持均衡,强势现出阳的一面;弱势就会被隐藏而阴性,遮蔽我们的见识,使我们无法获得正信——中正的智慧。

 

 

什么是最中和、最中正呢?

中间没有区分了,完全和合了,即没有 “中”了,与道家的太极理念是一致的,阴阳和合为太极。但只要有一个所谓的太极概念,仍然就存在分别和价值判断的标准,有一就一定生二,就不可能中正,因此,太极仍必须向无极回归。无极,没有极处,空也。所以易经《系辞》才阐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另外,中和之所以是宇宙的根本和达道,还有更深一层意思。中和至极为和合,天下万事万物只有交和、和合了才能“生”,这是生命产生的关键。道家所谓的“玄牝之门,是谓天根”,即是指此。佛教说新生生命必须三元和合才能繁育下一代,阴阳不和合,灵魂是很难入胎的。

 

《大学》则专门论及中道的七种修证功夫,即如何能达到中和之道的功夫,孔子学生曾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切从“知止”而起,所以关键在“知止”。

 

什么是知止呢?

 

简单地说,知道停下来,知道止歇,望峰息心。想要的需求、欲望要能停止下来,就必须明白、明了其中的道理:究竟谁在想要?谁不能止?停下什么来?为什么停不下来?为什么停下来才能中、守中?

 

“止”是时间维上的概念,而时间本身就是因我们的识别而起用的,本来是没有的。只要依持时间,超越不了时间的框框,就不可能真正“止”下来。所以儒家所谓超越时间即是对时间维方向性的逆反修炼——不识别,按佛家观点叫不起分别心。

 

其实都一致,就是让能识别的空掉;让我们大脑中储存的、默认的各种概念、观点、思想等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空掉。我们那些为己、利己的自我欲念意识自然就歇下来了;为他、利他之心——善心自然生起,善心生阳,正气自然具足。

 

因此说,空是最根本的中。空的起用为智慧,智慧才是最究竟之中。中的起用在平衡,所以世间反映所有能力的概念叫“水平”,即一碗水端平,平衡也。


这种修为过程也逐渐影响了儒家的人生观,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无欲则刚”、“吾养吾浩然之气(正气)”、“达而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高层修炼 |   浏览数(2534)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