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郑友林
领域: 企业战略  资本运作 
地点: 湖北 武汉
签名: ZYL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982
  • 博客访问:11128635

专家文章

房地产泡沫的自我强化 2007-12-12

标签:


房地产泡沫的自我强化
 
关于房地产泡沫问题,人们已经说的够多的了。
没买房的人,希望房价下降;买了房子的人,希望房价上升。地方政府希望房价上升,房地产开发商人更希望房价一个劲儿望上窜。
分析人士大多接受了一种说法:即全球楼市繁荣源于两个因素,低利率鼓励购房者贷款更多;对股票失去信心的持房者,希望投资其他方面。这导致全球半数以上的主要国家,房价都上涨了10%以上,少数城市房价翻番。
市场技术原理告诉我们,某种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趋势会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之下,不断地自我强化,不断地沿着仿佛是受人规定的轨迹运行。只有在它耗尽了主要的利好因素之后,市场才会逆转。
过去5年来的全球性住宅房地产价格上涨形成的资产增值,已经创历史最高记录,正在形成有史以来的国际金融泡沫。更糟糕的是,尽管不少国家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住宅价格泡沫,但泡沫增长的惯性,将把世界推入更严重的住宅房地产虚火之中。迄今为止,除了英国和澳大利亚之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房价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
人们在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房价还要继续往上走。在2000年,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分析股市泡沫的框架。在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时,笔者提出了几个命题。
第一,资产价格泡沫完全是由少数人操纵的一场游戏,它目的就是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使某种资产价格达到他们的目标价位,然后抛售手中的资产(商品房、股票、债券、期货合约等),以达到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第二,资产泡沫就是公开合法抢劫的代名词,最终目的都是要抢劫绝大多数消费者或投资者手中的财富。价格操纵具有合法抢劫财富的意义。
第三,在价格虚涨时期——成交量放大前——在最初的庄家将他们手中的资产抛出去之前,相关的价格和总市值也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并不代表着相应数额的财富转移,因为资产还在庄家手中。其他人并没有从庄家手中接过绝大部分或者是全部资产。
第四,造市煽动狂热情绪。庄家需要市场具有一种狂热气氛,这样,其他普通的投资者才会失去理智,相信那些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当其他普通的投资者失去理智和正常的判断力之后,他们就会选择购买。于是,庄家顺利地在高位转手。这时,财富转移了。
第五,我们判断一种资产的价格泡沫是否已经到了要破灭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看大规模的财富转移过程是否已经实现。
第六,平均来讲,房地产价格翻番就接近于泡沫破灭的临界点。因为七成以上的房地产的交易是建立在借贷基础之上。如果利率上升而且借贷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将使得后续购买者更加谨慎,从而使得这个泡沫游戏提早结束。任何逆势而为的炒作都是为了欺骗一般弱势消费者。最终,市场会对这种行为进行加倍惩罚。
这种分析思路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时期的市场。不过,它还是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框架。
那么,支撑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力量来自何处呢?
首先,中央银行不愿意房地产价格降得太快。因为降得太快,会影响上万个行业数以千万计工人的就业,这样,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其次,商业银行根本不愿意看到房地产价格下降。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所接受的抵押物中有80%属于房地产,一旦房地产出现崩盘,将影响到这个金融体系的健康。
其三,开发商绝对不愿意放地产市场走下坡路。开发商是依靠造房子赚大钱的商人,是他们操纵了房价,他们已经从价格操纵中尝到了甜头。他们希望继续获得暴利,就不会轻言放弃操纵市场。
其四,已经买房的业主希望房价稳中有升。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投机买房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手中的物业贬值。
其五,在中国,地方政府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希望房地产市场一直红红火火,这样,他们就可以浑水摸鱼,卖地捞钱。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跟主张抑制房地产市场“虚火”的政府部门对着干,大搞“政策—对策”博弈。
而在众多的有话语权的大腕面前,反对的人尽管很多,但是,由于他们属于还没有买房的“穷人”,他们的话语权受到限制,他们的声音很小,他们不能左右政策的最终走势,所以,他们只是政策的接受者。在房地产市场上,虽然他们反对价格上升,但是,他们要生存,要睡觉,要结婚,要生孩子,他们还不得不买房或者租房,客观上,他们的行动证明,他们其实也是房价上升的支持者。
在中国,还有一个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这个城市化过程据说要经历50年甚至更长时间。当我们想象有至少5亿人等待着要进入城市时,就不难理解中国的房地产商们为什么那么牛气了。
正因为许多人的身家性命、生活、工作、梦想、信誉、政绩和命运都已经与这个行业联系在一起,就决定了它是一个众多力量和势力博弈的场所。在“泡沫—财富转移”这个完整的游戏结束之前,决不轻言崩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强化的过程。
原文出自郑友林著作《身边的经济学》(2006)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4407)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