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梦贞
领域: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广州
签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542
  • 博客访问:389050

专家文章

孔子和儒学 2007-07-10

标签:

    孔子和儒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到了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做过卿。孔子先祖于是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照周的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与颜徵在婚,生孔子。 
生平 

  孔子的生年按《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是鲁襄公二十二年,但他的出生月、日《史记》没有记载,按《谷梁传》的说法则是“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成现在的公历应该是公元前551年9月8日。 

  孔子出生地是鲁国。鲁国原为周公旦长子子伯禽的封国,因为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所以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曾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在早年时即丧父,家境贫寒。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的时候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清苦,但孔子十五岁时就“志于学”。他很虚心,也善于向他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好学,他的知识很渊博,所以人们称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这时也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鲁国从宣公以后,政权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一佾即一排,共八人,八佾即八排,这只有周王才能用)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从鲁国躲避到齐国。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话,但却不能实行。 

  孔子在齐国不得志,只好又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之后,孔子才被重用,他先被任命为中都宰,这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于是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国由孔子主持会盟的礼仪。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于是孔子早有防范,使齐国国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阴谋没有得逞。不仅如此,孔子还充分利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强占的郓、灌、龟阴。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了“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反对堕成邑。定公围而不克,使孔子的计划受挫。 

  孔子在鲁国任职,使齐国很恐惧,害怕鲁国强大之后会兼并自己,于是就赠送女乐给鲁定公和季桓子。季桓子接受了齐过赠送的女乐,以致三日不去听政。孔子的政治抱负眼看难以施展,就带着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离开了故乡鲁国。从此,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走,竟是十四年之久的的颠沛流离。这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了。他们先到了卫国,开始时受到卫灵公的礼遇,后来又受到监视,孔子担心获罪,就想到陈国去。路过匡地时,被围困了五天。解围后原来想过蒲至晋,但因为晋内乱而没有去,只得返回卫国。在那里,因为拜见南子夫人,引起许多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事,不肯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来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国至宋。宋国的司马桓魁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微服过宋,经郑至陈,这年孔子六十岁。此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被困于陈蔡之间。 

  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被重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当时孔子已六十八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关于儒的来源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但是,儒者中的很多人并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这种低下的职位状况。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论语·雍也》。孔子在这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胡适在他有名的文章《说儒》里断言最初的儒都是殷人,即商朝(又叫殷朝)的遗民。但胡适的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 

  在历史上,最早研究儒的起源的是汉代的大学者刘歆。根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他们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刘歆还说,唐虞之隆,殷周之盛,儒学的功能,实已获得相当的成功。然而孔子之后,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关于儒的起源,刘歆认为他们由司徒之官演变而来,作用是帮助君主统治。可见儒的起源与官制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期儒学的产生 

  《汉书·艺文志》对于诸子的起源有过清楚的论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不难看出,这些学派的起源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上都起源于官。这些官虽然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但目的与功能都不外乎道德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个礼制问题。 

  孔子在当时适当地吸收了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但又屏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早期的儒家学派终于诞生了。 

  但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具体过程也并不简单,他的思想来源不只是老子一人。鲁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西周初期,鲁国曾经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封国,同时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当伯禽东行就国的时候,曾将大量的典章带往鲁国,使鲁国一开始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基础。特别是由于周公对周朝的卓越贡献,在他去世之后,周王室特许鲁国破格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乐。 

  《左传》昭公二年有这样的记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来见,礼也。观书于周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益萎缩,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几乎荡然无存,但是,鲁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孔子亲眼目睹列国纷争,越发感到西周那种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乐文物能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所以他对周的制度非常欣赏,认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儒家学派的创建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孔子在垂暮之年总结自已的思想进程时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在年轻时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但他一生中的挫折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儒家学派的出现应该是孔子晚年的事情了。 

  孔子的的祖先是殷商的贵族,作为殷遗民在周初迁到了宋地。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后,在孔子产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但是因为有遗传的因素,孔子身上还存留着殷遗民中儒者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凄凉,所以,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也有机会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世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帮人主持丧葬礼仪。 

  早年的艰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来,在十五岁左右,他就立志苦学,想用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当时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在三十岁之前他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古代典章、礼仪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但他的职业依然是很低贱的。 

  到了晚年,孔子最后回到了鲁国,他除了偶尔对现实发表一些议论外,基本是只发言,不行动,他将精力主要用在了培养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此前周游列国时的收徒讲学,最终使孔子学派日益壮大,“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终于开创了儒家学派。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2520)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