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张应春
领域: 人力资源  生产管理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品质管理 
地点: 广东 广州
签名: 工厂精细化管理实战,更多精细化管理方法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张应春谈管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523
  • 博客访问:148944

专家文章

工厂管理的4大痛点和做好生产管理的30字要诀 2019-07-01

 

导读:中小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7%以上,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发现不少中小企业主感叹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特别是中小制造型企业,随着原料、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使得不少中小制造业,在行业竞争中纷纷被淘汰,幸存企业的利润也大幅缩水。
 

除了“大环境”的困扰之外,朗欧企管认为现今的中小制造业,实际上已面临"管理差距"或"管理落后"的严峻挑战,中小制造业应“强练内功”,始终以精细化的理念进行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挖掘内部潜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管理差距”有哪些具体体现呢?本文总结了工厂生产管理的4大痛点,通过正确的认知企业存在的管理瓶颈和所处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提出科学的改善方法。

 

一、工厂管理的4大痛点

 

1、个体效率高不一定等于组织效率高

 

在很多管理者看来,个体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这个结论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规模还不是很大的前提上也许是成立的。因为这个时候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企业老板亲自下车间,与员工一起干,能够盯着每个人的效率,并且能够将每个人的效率发挥到极致,表面看起来个体效率高组织效率就高。

 

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人员规模后,你就会发现个体效率高不一定等于组织效率高,具体到我们企业的表现就是,在车间里面员工都很忙,但是,业务要求出的货却做不出来,不紧急要出的货在仓库堆成山。

 

某一个部门、某一道工序、某一名员工效率高,甚至是各部门、各工序、所有人效率都高也不意味着我们企业的整体效率、组织效率高。因为我们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最终是要给客户按期、按质、按量交付产品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组织效率。

 

由上可以看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一定得注意组织效率。组织效率并不一定体现在个体效率的高效,讲究的是组织协作的高效。就像很多外资企业的管理很多人看不明白,因为他们看起来很“死板”、“很慢”,其实,在保证组织高效的前提下,这种慢就是快。

 

再如,高速公路,表面看起来不够高效,因为不能随便上、也不能随便下,非机动车还不能上,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高速路上行车是最高效的。我们企业也要重视从订单接入到成品出货的这么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

 

一个传统的生产型企业,一个工厂的组织效率的重点还是在生产系统,其它部门、其它系统的工作基本上是围绕生产部门来服务的。所以,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率是一个生产型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关键。对于生产系统来讲,主要从如下几个数据体现其组织效率高低:订单准交率、生产周期、交货周期、人均产值。作为生产型企业来讲,我们常说要关注组织效率、整体效率,其首先要关注这些数据的变化,而不应该只是凭感觉下车间,只看个体的效率。

 

 

组织效率高强调的是各工序、各部门的“协同作战”,其实在企业发展初期,老板亲自下车间,带着大家一起干,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盯着人做事,其实背后老板也起到整个公司生产任务的统筹和协调职能。当企业大了以后,老板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靠老板来协调就办不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需要系统地来解决生产管理的问题。

 

2、整体生产状态不稳定

 

 

中国制造乃至世界制造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小企业构成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是给高精尖的大型企业配套供应商,或者是一些传统制造业。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小企业,不稳定因素主要如下:

 

(1)订单不稳定

 

中小企业不像在产业链高端的大型企业可以根据销售预测、市场分析来进行相对准确的定量生产。在中小企业里,插单、改单、加单、消单现象非常普遍。中小企业在整个订单的预测下达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状态。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为了能够快速出货而做大量的库存,结果出现客户产品升级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供应链不稳定

 

因为订单和成本的关系,很多中小企业的整个供应链是不稳定的,我们朗欧咨询在企业做供应链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的供应商都是小作坊式的,有些供应商可能就是两夫妻在家里面进行工件的加工而已。一统计采购准交率,很多企业只有80%不到,有些组装型行业甚至更低,比如灯饰、锁具五金行业,很多企业采购准交率都不足30%。一分析就会发现,企业的组织效率怎么会高呢?因为物料都不能按时回厂,何谈能够按时出货。这甚至在很多企业成为了生产状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生产过程不稳定

 

这个状态在生产工艺路线长,产品配件多的企业里面显得尤为突出。很多传统的企业,因为自动化程度不高、工艺路线长等原因,造成各个工序都有可能出现设备的异常、品质的异常、材料的异常、人员的异常等等。整个生产过程的不稳定在中小企业里面占据着主要位置,也是很多企业最头痛,最难解决的问题。

 

当然,生产状态不稳定的企业里面问题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言,以上三点是朗欧企管驻厂辅导过程中发现的最多的三类不稳定状况。这也是我们后面的动作方法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3、中小企业里面的生产基础资料大量缺失

 


 

朗欧企管在为大量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咨询的服务过程当中发现,大量的传统企业里面基础资料是缺失的,数据流是不完整的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些数据,或者也上了ERP系统,但数据严重失真,也不能够起到真正指导生产的作用。这也是企业推行ERP系统为什么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很多上了ERP的老板跟我抱怨“我们有很先进的ERP系统,但做着做着变成了进销存软件……”

 

中小企业主要缺失以下几类生产基础资料:

 

(1)技术资料的缺失

 

BOM表是一个产品部件构成最基本的资料,但是在很多企业里面,还是在靠经验,在靠人盯人的方式进行生产,要么是没有BOM表,要么就是BOM表的准确性不高。也许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朗欧企管驻厂辅导时在企业里面发现的普遍现象。甚至在年产值10个亿左右的企业里面都存在这个情况。技术参数的档案管理缺失、技术资料的不完善等等,这给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技术层面的异常。

 

(2)工艺资料的缺失

 

很多中小企业里面工艺资料是缺失的,像对应产品的作业指导书、工艺流程等。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全凭管理者个人的经验来进行生产,当出现问题以后,就跟其它部门相互推诿。我也很少在企业里面看到有完善的工艺流程图,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来进行生产。

 

(3)生产资料的缺失

 

生产资料包括《套料单》、《配料表》、《计划表》等等,在很多企业里面都是缺失的。很多企业里面仓库帐物卡的准确率经过我们咨询老师的严格核查发现,准确率非常之低,仓库是生产产前准备物料的核心,仓库数据都是缺失的,所以就给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点。

 

(4)职能部门缺失

 

我们生产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统筹,生产计划的编排和跟进。但很多企业里面还没有专门成立PMC部,业务接到订单以后直接给到生产部,车间生产完全由车间自主决定。所以,经常会出现业务部与生产部“骂架”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做咨询的过程中,通过调研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架构调整,即组织再造,没有计划物控部的,我们老师要组织成立这个部门。

 

一谈到组织架构的调整,很多企业家有一个误区,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又要加人呀?是不是又要增加人力成本?

 

其实,在我们企业里面,各个职能部门都是不缺的,因为缺了的话我们的产品肯定是出不了货的。例如,虽然有些企业没有成立PMC部,也没有设定计划员这个岗位,但其实企业的生产也是有计划的,只不过是这个计划员由厂长或者生产经理在管而已,或者是企业的计划工作由厂长和生产经理的助理在做。

 

管理要做的就是让其各司其职,正确梳理企业的组织架构,这样才能为流程打下基础。

 

职能部门的缺失让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以后会变得谁都没有责任,都是企业老板的责任。

 

有一次,我在跟一个企业老板沟通的时候,这个老板说,“我很会用人,我都是一人多岗。我把计划员放在生产部,她还兼任了生产文员的工作,而如果我放在计划部,她只做了计划部的工作。”我后面通过实际了解,其实光是计划员的工作,这个计划员的工作状态已经是比较满负荷的了。这个老板的做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因为他是基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但问题就在于,这名计划员最后呈现出来的是计划员的工作和生产文员的工作都没有做好。

 

表面上看起来省了人,其实背后有很大的浪费。当她计划员的工作没有做好,你想去追究责任的时候,她会说我去做生产文员的工作去了;当她生产文员的工作没有做好,你去追究她责任的时候,她又会说我去做计划员的工作去了。这就是职能职责不清导致了责任不清,最后在我们企业里面就会形成相互推诿的企业文化。

 

4、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

 

 

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很多管理者都是跟着企业发展从员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技能型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

 

现在的企业面临两个难点,一是老员工是技能型的人才,这些技能型人才更多的是做事而不是管事的人。第二个难点是,面对新生代的员工,在我们传统企业里面如果用老一套的方法很难调动其积极性,管不好人。这个就是企业里面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企业现有的管理人才是技能型的,在管理知识和学识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里面专业的管理人才其实是非常欠缺的,所以,现在很多企业还是经常要去同行企业里面挖“高人”。

 

没有完整的人才梯队导致企业习惯性的“迁就”,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就很难真正落实,这也是很多企业跟我们朗欧咨询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就是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建立企业内部的人才梯队。

 

中小制造业的发展要懂得“内外兼修”,尤其要注重“内功”的修炼,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为有了以上的痛点,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就显得尤为困难,也就需要我们管理者学会运用好的方法,好的工具,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做好生产管理。

 

二、生产管理的30字要诀

 

 

作为管理者,一谈到生产管理,你可能会想到很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订单准交率不高、计划达成率不高、生产效率低、在制品太多、生产周期长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你不仅仅是一名管理者,你还是一名企业主,你甚至经常会对管理层、对下属大发雷霆,因为在制品有很多,但是客户要的货、急着要出的货又做不出来,不急的货却做出来一大堆摆在仓库里。

 

其实,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存在的,而是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那么究竟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系统性的来解决呢?我带领朗欧企管咨询团队一直坚持驻厂咨询,多年下来,总结了一些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的技巧,在这里跟你做个分享。

 

1、任务不断细化

 

任务不断细化是属于生产计划PMC运作的范畴,现在很多企业都设有PMC部(计划物控部)。

 

我到企业里面走访调研的时候,有的老板跟我说:“我的企业里面设PMC部很多年了,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专职的计划员,每天也有日计划,我们每天、每周也在进行物料的准备,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计划还是不能够很好的落实呢?”

 

正好,这个企业的老板和高管陪着我一起到了现场去看,我到车间现场,发现车间现场的在制品非常之多,根本不是PMC运行得很好的一个现场。于是,我又到各个车间去了解,当我到了注塑车间、包装之间、五金车间之后,我都会找一些基层的员工来问一些问题,问的问题也很简单,“你知道今天应该做多少个产品吗?你知道今天的任务量是多少吗”?

 

结果,没有一个员工能准确地回答,这就说明了问题!你的企业确实有很多的计划,但是你没有把这个计划细化到最小单位。 

 

生产计划要细化到最小单位,能够细化到机台就细化到机台,能够细化到班组就细化到班组,能够细化到个人就细化到个人。

 

当然,不同的企业类型细化的单位也有区别,像注塑车间,你得将生产任务细化到机台,每一个机台今天注塑什么产品?做多少量?一条流水线,那你就要细化到这个班组今天的任务量是多少?如果是一个小组的计件,那你就要细化到这个小组中的3个人、5个人的一个任务量,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早会)将生产任务传达给每一个员工,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确的知道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务是多少。

 

只有这样你的任务不断细化,做的才有意义,你的日计划才算是贯彻到底了,也才有基础去落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所以,现在回想下你企业做计划是否只是停留在文字、数字层面,或者只是停留在管理层的层面?不要让你的生产计划止于“最后一公里”,真正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让生产任务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而且要让每一个基层的作业员工都知道任务是多少,并且这个任务一定是能够完成的,最终能够考核的。

 

2、物资提前排查

 

当你制定了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将生产任务细化到了最小单位之后,就要围绕着这个计划来提前做排查。

 

在这里,很多管理者会有个思想误区:无生产不管理。

 

其实“生产管理”要分为两个词来看,一个是生产,一个是管理。生产是一种状态,而管理呢?应该是在生产之前来做的。物料准备、品质要求、技术图纸、设备状态等等很多工作都应该是由产中提到产前来做,而不是边生产边来做。

 

物资提前排查,其实强调的是什么?

 

我们前面有了任务不断细化以后,我们要完全围绕着这个从订单评审到交期分解到主生产计划到周日滚动冷冻日计划,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物资是要齐套的,跟着我们的计划走,而不是计划跟着物料走。

 

很多企业里面为什么生产线上看着忙得不得了,生意好像红红火火的,但是呢,在制品堆得到处都是,仓库也是堆得满满的成品,为什么?

 

因为有什么物料就做什么产品,而不是根据需要做什么产品才来配什么物料,所以,我为什么第一个强调的是任务细化而不是讲物资准备呢?

 

因为任务是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订单评审、通过交期分解、一直到主计划、月计划、周日计划来分解,这个就需要物料要跟着计划走,而不是计划跟着物料走。

 

如果你还在说,明天有什么物料我就排哪条生产线去生产什么产品,明天哪些物料齐套了,我PMC再排给车间做……这样的结果就是车间里面看着大家都有事做、都在忙,但是呢,你整体的组织效率不高,你的生产周期会很长、资金周转率很低,因为做出来的产品,不能出货。没做出来的呢?客户又催得很急。

 

所以,我这里强调物资提前排查,我们需要注意的一定是物料严格跟着计划走,而不是计划跟着物料走。

 

那么,物资提前排查在我们企业里面有哪一些具体的方式呢?

 

有两个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采购管制表》,一个是《生产进度跟进总表》。

 

《采购管制表》是你整个物料链运作的一个核心,当然还有《物料需求计划表》等等,这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表单。如果你企业有ERP系统,也需要在系统里面,每天去做好排查工作。

 

物资提前排查除了表单的应用,还有哪些动作呢?比如,每日的生产协调会,由PMC主导,让各个车间、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参与、来协调物资情况怎么样?生产进度怎么样?工序交接情况怎么样……

 

再如,物料对单会,PMC内部要召集计划员、物控员以及采购,有需要技术支持的,则技术协助参与到里面,对单会上对一下哪些订单的物料是齐套了?生产状况怎么样?哪些物料还需要赶快跟催的?

 

再如,车间内部的工序对单会。是不是每天要有这么一个会场,让工序与工序之间,上下工序之间、平行工序之间来进行一个沟通,来了解整个的生产状况呢?

 

3、异常快速处理

 

我多次在公开场合,在朗欧企管的培训课程当中提到了,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是一种离散型的制造型企业,是一种非稳定态的制造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在几千万到五个亿之间,这个区间的企业目前处于这种情况,不像丰田有丰田系,本田有本田系。

 

我前段时间去德国参观了保时捷的制造工厂,它的供应链是有“保时捷系”的,整个供应链的系统非常完备,整个工艺也非常完善。

 

而我们呢?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供应链是很不稳定的,我们的生产状态是很不稳定的,甚至我们有些工艺都非常不稳定,这就是非稳定态,而且很多企业是给大企业代工的,给国内龙头企业做配套生产的,这个时候,我们没有非常主动的话语权,那你说我不做这订单?好像也不太现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什么?在非稳定态的状况下频繁地、快速地处理异常,以此应对非稳定态的生产方式。

 

就是你要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跟进、不断地排查、不断地对异常进行快速处理。

 

我们中小制造型企业,就像一种球赛模式,就像打篮球一样,球员没有一个固定的站位,边拍着球眼睛边扫着其他球员,看哪里有空位,关键人物在哪里,然后快速做出判断:传球、带球、投篮……

 

我们朗欧老师进入到企业以后,其实最重要的是抓落实,我们会有一种工具叫《流程卡》。

 

比如,针对生产异常,我们会做一个《生产异常处理流程卡》,在这个流程卡里面,我们卡住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规定生产线出现品质异常以后,责任人几分钟以内写异常提报单,品质人员、生产主管几分钟以内要到达现场,多少分钟以内处理不了的则要上报至上一级,每个规定都细化到时间、个人,而不是笼统的说出现了什么异常由谁快速处理,由谁及时处理……

 

因为这样你的责任就没法划分,所以,异常快速处理也是我们做好生产管理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4、动作现场落实

 

我们制造型企业,所有部门无非就是作业部门和职能部门,作业部门属于生产系统,对产品的作业产出有直接性作用;职能部门包括PMC部、人事行政部、品质部等,无论是作业部门还是职能部门,其实我们解决问题,尤其是生产型的企业,一定要到现场去落实动作,无论多大的企业都一样。

 

比如,计划员做生产计划,并不是天天坐在办公室做就可以了,计划员要每个小时(最多每两个小时)要到各个产线上去了解日计划的达成情况,这个小时做了多少?8点到9点做了多少?9点到10点又做了多少?今天的任务量是多少?怎么样能够完成?能不能按时完成?这些是需要计划员到现场去看的,切记不要在办公室埋头做计划。

 

当然,办公室也不是说就不是工作现场。我们有些工作确实需要在办公室来解决,总之就是哪里有问题你就到哪里去,也就是要到问题当中去。

 

稻盛和夫先生讲“现场有神灵”,为什么说现场有神灵呢?因为一到现场我们看的是“是什么”,而不是总在办公室问“为什么”。在办公室里面,我们就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品质问题呢”?然后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客诉问题呢?”然后又有人回答……

 

其实,我们问了太多的“为什么”,而“为什么”背后的答案会有很多种,但我们如果到了问题现场以后,“为什么这个供应商交不了货呢?”这个问题更多的就变成“是什么”了。是不是供应商的产能有限?是不是环保又在查了?是不是又停电了?是不是我们的付款又不及时了?

 

没必要问太多“为什么”,遇到问题多到现场去看“是什么”,要化“为什么”为“是什么”,这就是动作现场落实的要诀。

 

5、结果数据呈现

 

做生产管理,无论是品质状况、任务达成情况、生产周期、订单准交率、生产异常等,每天都要用量化的数据来进行呈现。

 

我经常在企业里面开会,听到讲的最多的是什么?“PMC老是插单生产、某某工序的品质问题很多、来料异常高居不下……”你看,都是靠感觉在做交流。

 

插单很多?到底有多少?这些插单导致的后果有哪些数据的呈现?不要动不动就说某某经常插单,那你可以把他插单的数量以及对你产生哪些影响,进行数据化的统计,把因为插单的损失用数据的方式呈现给老板看,那最终老板会做决定,他自然会去衡量利弊。

 

作为管理者,要做的是懂得结果数据呈现。你说来料问题很多,你把来料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每个问题占的比例是多少?是哪几个供应商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果要用数据来呈现,因为数据代表着和反映着的是事实,而我们很多时候靠感觉,大家感觉对感觉,感觉本来就是个空的,你用空对空的,所以,特别是生产型的企业,生产部跟各个部门之间都在互相抱怨,怨声载道,这其实就是感觉对感觉的一种体现。

 

如果每一件事情我们都能够有量化思维,能够把结果和影响以及过程当中的管理数据用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就在事情上面,就在问题上面。

 

结语

 

我想有了这五个方面,我们的生产管理才能够管好,也希望你能够按照这几个思路去践行,因为这是我带领朗欧企管咨询团队服务了一百多家企业,总结出来的心得和体会,也是我们朗欧老师进入到现场以后,通过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

推荐
工厂精细化管理实战,更多精细化管理方法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张应春谈管理》
类别:战略管理 |   浏览数(30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