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梁忠勇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看别人就是换种方式看自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176
  • 博客访问:3856921

专家文章

中国未来经济展望 2009-11-21

标签:

中国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初露峥嵘都使其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未来将如何发展?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的发展前景将会怎样?针对这些问题有3种不同的观点,而这三种观点囊括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第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中国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诋毁其已经取得的成就,而且在将来也不会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然而,这种观点倾向于忽略中国现存问题,认为其无关紧要,因而不会阻碍中国的未来发展……既然如此,让我们继续享受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吧。

另一种则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将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将会遭遇强大阻力,经济发展将会急剧放缓甚至出现经济危机。而现在正是防患于未然、做好准备以应对最糟糕情况出现的时机。

第三种观点最为有趣,它试图将前面提到的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这种观点承认中国现在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同时,它又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展示出了强大的调整适应能力。正因如此,中国的发展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发生嬗变。两位数的增长势头终将结束,中国将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并且新的机遇也因此而被孕育。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表示:“让我们准备好用新方法赚钱吧。”

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最符合中国现状的,其原因何在?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是如何取得骄人的两位数字的增长速度的。第一条发展战略虽然简单却屡经考验:中国对自己的优势所在认识地十分清楚——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并且各个领域的投入成本中国都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就形成了其他国家几乎无法匹敌的“中国价格”。

同时,中国政府也采用了在东亚国家中屡试不爽、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来拉动经济增长:高投入和高出口。高储蓄使高投入成为可能,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的投资率占GDP的比重从35%上升到了45%。而在出口方面,由于中国的国内市场有限,高出口成为开拓国外市场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最后,中国政府经过调整确定了其唯一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增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将原本用于医疗、教育和环境保护等传统公共福利事业的资源转而用于建设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现在,当人们访问中国时不得不惊讶于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中国拥有第一世界国家的基础设施,但中国人享受的却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服务。

总体而言, 尽管上述战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结束却适时地给这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画上了句号。展望未来几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高投入、高出口的发展战略并不会带来收益的持续增长,相反,等待中国的将是收益递减。

由于劳动力、原材料、房地产等价格的全面上涨,中国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20年的廉价商品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一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也将或快或慢,或早或晚地消失殆尽。到2015年,由于劳动力成本和退休金成本上涨,储蓄下降,中国所谓的“人口红利”将走到尽头。中国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战略代价异常昂贵,使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战略也是不可持续的。

失衡的国家

中国的单一发展目标在经济发展中造成了许多结构上的失衡。然而,这些失衡最终将在未来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最为显著的就是投资与消费之间的不均衡。过去十年,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中国的家庭消费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与此同时,投资在GDP的比重从90年代初期的36%已经上升到了现在的45%。 

国内投资过剩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一直致力于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目前中国的顺差已经达到GDP的8%,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最高。从资金流动和与他国贸易摩擦两个方面来看,这种现象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中国是以牺牲服务业的发展为代价来重点发展制造业的。中国GDP中几乎一半来自制造业,而只有39%来自服务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GDP的28%来自制造业,54%来自服务业;巴西GDP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是31%和64%。

最后,由于在医疗保健,教育和环境等重要社会福利事业上投资不足,中国正面临着社会赤字,导致居民不得不在这方面进行高水平的支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政府在医疗保健上方面的投资减少了一半以上,从1986年的38%下降到2005年的17%;而个人的支出却从1986年的26%上升到2005年的52%。由此可见,20年间,医疗保健的支付方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而在环保方面,中国政府每年的投资缺口约500亿美元。

危机中寻找生机

在这种失衡的环境下,新的机遇又在何处?新机遇恰好就蕴含在从前被忽略的领域里。未来十年,中国政府应该将重心从制造业和外国直接投资转移到国内消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业上。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的服务行业将表现出比制造业更快的发展速度;GDP的5%到6%的份额将被从投资中分离出来,用于医疗保健、教育和环境保护。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就是中国2万亿的外汇储备。虽然中国据称是世界上较为贫困的国家之一,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富经济体的最大债权国之一。这一点也为中国政府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才能让这些储备发挥比投资短期国库券本身更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在接下来的20年中,将会出现一波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热潮。

然而,前文提到的这些政策调整如何才能被贯彻执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许要感谢这场正逐渐蔓延开来的世界金融危机。

中国改革的历史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了一种模式:那就是危机迫使政府采取行动切实推动其酝酿已久、 但实际进展有限的政策的实施。因此,当下的金融危机又是一个迫使政府采取行动的时机。回想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中国迅速意识到已经不能再继续补贴那些亏损的国企。在危机之后的4年,中国对其国有部门进行了结构调整,使4000万国企员工下岗。其结果是,中国的工业部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如果把历史作为坐标的话,我们将会看到,中国正逐步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向一个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驶去。
 

推荐
看别人就是换种方式看自己...
类别:危机管理 |   浏览数(4292)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