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白刚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品牌管理  商业模式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传播管理智慧,护航企业成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2
  • 博客访问:152109

专家文章

白刚:企业的组织转型 - 尚衡知本 2013-04-12



【白刚:尚衡知本董事长】

  时下企业谈论最多的是两件事:创新和转型。其实这个问题从2005年之后,开始出现。当时的压力来源于出口经济面临打压,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加、国内大部分行业开始大幅消减或取消出口退税;但这种压力因为国内的投资拉动而减弱,大多数企业没有感觉到转型的迫切性。直至今日,国家经济整体面临转型压力,每一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顺应大势,否则会面临生存的困难,由此,创新与转型才有了切实的紧迫感。只是,事到眉头,很多企业乱了心智,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意味,不知道应该怎么转型、如何创新。

  把时间再往前拉一拉,回顾一下本土企业的成长历程,其成功有两个重要的支撑点:外有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带来的大量机会,内有创业者的开拓精神产生的强大推力。简单点说,一个有勇气的老板带着一群愿意追随的人,把外部机会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企业,基本上处于生意的状态。这应该被尊重和肯定,那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发展初期的二、三十年也不过如此。但面向未来,本土企业面临的挑战却非常之大:要把生意变成一个组织,要依赖组织的力量来进行经营创新,要从依赖个人转向依赖团队,从依赖机会转向依赖能力;要对业务进行升级,无法依赖简单的大规模制造再获得维持,更勿谈成长,企业必须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依靠技术和营销来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否则无法应对内忧外患:内忧为国家经济转型期中的震荡,外患为集中精力到中国市场来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潮下,跨国公司几乎有了同一个战略:到中国市场寻求增长。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也加大了本土企业的生存压力。

  所以,确切地说,本土企业需要做的是:组织转型和经营创新。组织转型是基础,只有依靠有组织的力量,才能谋求企业的经营创新;经营创新是条件,依靠组织的力量,不断创造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谋求在价值链中的合作地位。

  面向未来,本土企业别无选择,必须致力于构建系统,建立一个有力量的组织,并依靠这种力量持续成长。竞争的环境变了,企业“以往的成功基础”日渐弱化。以前,我们靠领导者的直觉做决策,领导指哪,队伍打哪,百试百灵。这个成功的过程也埋下了一颗失败的种子:只有领导者承担了无依赖的市场压力而不断成长,而其他人都是在领导的指示下做事,逐渐失去思考的习惯和思维力,无法独立面对决策,整个企业是受领导者个人指挥的,没有形成一个自动运转的系统。“成功”日益变大的过程,也是“失败”发芽成长的过程。于是,麻烦出现了:随着规模的增长,领导者越来越忙,首尾不能兼顾。领导一上到战略层,执行的事务总做得不尽如人意,再回到执行层,战略的事情又没人思考;领导者被大大小小的各类事务折磨,几无精力从容带领企业继续成长。领导者的精力和眼界,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绩效,这成了本土企业的宿命。

  本土企业要下大决心进行组织转型。2005年,我与利郎领导人王良先生交流,他曾坦言,“历史上的成功,是靠我的直觉和聪明想出来的招术,但发展的过程让我明白,招术打不过系统”。没有系统,企业就随时有崩溃的危险,谈不上持续成长。但构建系统何其艰难!迄今为止,也不过是华为等数家而已。真正的艰难,并不是无章法可循,而是变革过程实在充满苦痛,障碍多多,很难坚持。尤其是人的旧有习惯和认识,是变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常言道,一个人的习惯是习惯,一群人的习惯就成了习惯势力。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足以动摇领导者的决心。领导者常常发现,一旦变革,大家反倒不会做事了,企业在短期内就陷入低效甚至瘫痪中。于是,领导者郁闷,继而大发雷霆,本来队伍都是等领导者告诉怎么做的习惯,现在领导发威了,就更不敢主动做事了,谁都不想犯错。而一个领导者,何以推动一群没有主动性的人?有的领导者决心很大,一看无法激励内部队伍,干脆找外部空降兵,实施换血计划。然而,任何换血计划都难免会形成短期内的文化冲突和利益冲突,而且换血只能是调整人才结构的手段,还是要带动原有人才的能力提升与协同体系建设,而领导者往往缺少耐心和智慧来引导这个过程的转变,冲突时常发生。再加上经营业绩的压力,往往三、五个月,领导者就动摇了,变革过程被中断。企业转型没成,又退回原点。

  本土企业必须经历成长的痛苦,下定决心进行管理升级,实施组织转型,蜕变成现代企业,摆脱单纯依赖企业家个人才干和外在机会的状态,依靠一个系统,依靠有组织的努力,依靠组织系统的内生力量,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要认识到,组织转型是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就能解决问题的。经常看到企业反思自身缺少管理,没有协同,无责任承担……谈及诸多问题,领导人也认为需要转型,但一上来就进行薪酬变革,试图通过薪酬调整来传递组织压力,迫使员工做出行为上的改变。这是把转型简单化了,结果常常是转型未成,反倒增加了内部复杂性,产生更大的麻烦。

  组织转型是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有三个原则是需要遵守的:第一,要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而不是单项管理职能的改进。管理学的教学中,通常把职能作为研究对象,诸如人力资源问题或者营销问题;但企业的实践中,这些问题是缠绕在一起出现的。企业要学会站在整体上去思考,而不是着眼于单一或局部的管理问题。放在整体思考中,构建转型的步骤、计划和方案,稳步推进。第二,要坚持“以小见大”的方式。好高骛远与鼠目寸光,同是企业成长的大敌。企业不要只做遥远的事情,也不能过分关注眼前,而要“从未来着眼、从现实着手”,“做现在的事、并使其对未来有价值”。从现实的紧要问题推进,关注于制度建设,逐步推进出一个系统来。第三,要“先打雷后下雨”,多花时间统一人的观念,再进行制度上的改变;而且雷要多打,雨要缓下。要多下力气在重要问题上——诸如发展机会、战略举措、整体计划、关键环节、系统价值观等事项上——通过培训、研讨、学习、沟通等各种方式,建立组织成员之间,尤其是要员之间的共识,而后让这些人有意识地来带动组织转型。

  当然,组织转型的时机选择也很重要。最佳时机当然是企业经营一帆风顺的时候,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期。如果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再来寻求推动转型过程,则要艰难得多。目前,在国家经济面临转型的时期,很多企业也在面临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调整,如何通过经营创新把这个过程与组织转型结合起来,本人将在下期再与各位读者讨论。

 

更多精彩观点,欢迎订阅“管理智慧”(微信号:shzb2010):白刚:中国企业库存成因及出路系列之鈥斺斏毒绞 <wbr><wbr><wbr>- <wbr><wbr><wbr>尚衡知本

推荐
传播管理智慧,护航企业成长
类别:战略思维 |   浏览数(2480)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