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张东明
领域: 市场营销  品牌管理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经济师,管理咨询师,品牌定位专家,商业综合体策划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3
  • 博客访问:105120

专家文章

比亚迪筑梦之路 2013-01-05

标签: 比亚迪   战略   定位   电动汽车  

  “承认错误是痛苦的。早期业绩很好,让管理层麻痹了。但企业家必须要承认错误,只有承认错误,才能真正去分析原因、解决错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敞开了心扉。

  几个月前,比亚迪发布《关于2012年6月-9月绩效奖额度调整通知》,称“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不乐观,公司效益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故决定下调2012年6到9月绩效奖。其中A级绩效奖额度为0%,G-B级、H级以及操作工(I级)绩效奖额度均统一下调至15%。

  再更远一点的时候,王传福公开承认错误:高估了增长速度;与媒体的沟通,还有一些细节,有问题。

  比亚迪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让我们从比亚迪(buildyourdreams)从哪里来开始。

  资源积累

  从电池到电子代工,再到汽车制造,比亚迪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成功秘诀就是垂直整合模式——通过高度垂直整合,对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控制和各工序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苹果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苹果是在没有合适的合作伙伴的领域才这样做。而比亚迪这样做,是因为成本可以降到更低。

  1995年,王传福下海,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公司。投入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建成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自造生产设备,能够手工的绝不自动化,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充分利用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以低价优质赢得了市场。把一个工作分解成几个动作,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不高,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做。即使员工流失了,也可以很轻易地再招到新人上岗。可以说上世纪末中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是比亚迪获得成功的基石。

  1997年,比亚迪公司开始生产镍氢电池,2000年开始锂电池生产。2001年,年轻的比亚迪跻身全球镍镉电池第二、镍氢电池第三、锂电池第四的位置,成为电池大王。最好的时候,比亚迪镍电池曾经一度占到全球70%的市场份额。

  手机是全球二次充电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目前绝大部分手机使用的是锂电池。但是,比亚迪锂电池市场份额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他们的代工业务,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并不高。在比亚迪招股说明书中,援引了来自日本信息技术研究院(IIT)的统计,比亚迪在2010年手机用锂离子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8.75%,排名第五。排名前三的三星SDI、LG化工、三洋加起来,市场份额占到了55%。可见,差距还是很大的。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坐到行业前两名的位置,才有影响力和话语权。

  2003年,比亚迪正式进军手机代工业务。据说这是王传福参观了富士康之后的决定,就像当年乔布斯参观施乐之后找到了做电脑的灵感和方向。后来富士康和比亚迪一度交恶,此是后话。

  2006年,比亚迪手机部件的营业额达到30亿元人民币,在其总营业额的占比为40%,超过电池成为其最大业务板块。

  2007年12月,比亚迪将手机精密部件业务分拆为比亚迪电子,在港交所上市。

  在电池和电子代工领域,比亚迪完成了最初的资源积累。

  汽车业务受挫

  短短几年间,电池和代工的接连成功,似乎给了比亚迪无所不能的强大信心。

  2003年,比亚迪收购原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汽车业。

  2009年,依靠一款外形酷似丰田花冠的低端车型——比亚迪F3(也是当年年度最畅销车型),比亚迪汽车销量同比高增161.3%至44.65万辆(增速远远高于乘用车行业平均增速48.1%);营业收入高增158.1%至223.65亿元,占其总营业收入的53.6%,成为其最大业务板块,也把比亚迪业绩推送至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同样,依靠垂直整合模式,比亚迪造出了经济实惠的汽车产品。最让比亚迪人津津乐道的是,除了玻璃和轮胎,比亚迪汽车其他部件几乎全部自己研发生产。

  和以往不同的是,汽车业务是比亚迪第一次直接面对消费者,而非企业用户。虽然通过反向研发和垂直整合,比亚迪可以迅速造出低成本的汽车,但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仍难以跟上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竞争对手们。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短暂的胜利也使比亚迪过早开始扩张。比亚迪开创性的“一个品牌四个销售网络”的分网销售举措、密集分布的网点,导致经销商竞争加剧、压力过大。

  2009年的大好形势,让比亚迪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产品线延伸,在2010年一口气推出了多款车型,产品的价格区间也从最低端的4万至中高端30万元。

  但是,市场瓶颈很快到来。推出的几款新车并没有带来震撼的市场效果,更没有类似F3这样月销过万辆的产品。

  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34.5%的增速,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可比亚迪的汽车销量仅同比增16.4%至51.98万辆,没有达到年中调整后的60万辆目标,更不用说年初设想的80万辆了。

  盲目的扩展,让比亚迪汽车遭遇了市场的困境。

  扩张与失血

  继电池、代工和汽车业务之后,比亚迪试图在其他领域继续复制垂直整合模式。

  早在2007年10月,比亚迪就发布了其混合动力车F6DM。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针对上班族销售的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不同,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完全不一样。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动汽车行业需要大量投资,这一点仅靠一家企业本身根本难以满足。

  而事实上,比亚迪力推的新能源汽车F3DM上市一年多来,只有深圳市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购买了100辆作为接待用车,其他订单为零。

  2010年6月,中国政府开启了面向私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而在好消息来临的此时,电动车刚刚开了个头的比亚迪,已经把视野投向了储能电站、光伏电池及LED。

  2011年6月17日,比亚迪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数据说,两款新能源车总计售出418辆(其中F3DM卖出365辆,其后推出的纯电动汽车E6卖出53辆),销售收入为4282万元。

  这意味着,尽管一直在努力打造新能源车先行者的形象,但比亚迪的利润支柱,还是传统的汽车业务。

  2011年6月30日,比亚迪成功登陆A股,上市交易。

  不过,这次历时三年、努力三次之后才有结果的回归,被外界评价为“流血上市”——6天上市询价后,比亚迪将上市发行价格大幅下调至每股18元,从而使公司预期募集的资金总额降为14.22亿元,比原先少了7.7亿,减少了三成。

  那么,比亚迪到底有多缺钱?

  上市报告公布的财务数据揭开了这个秘密:2008-2010年间,从反映企业经营实况的现金流量来看,这三年的数据分别为18亿、120亿、31亿,可谓“惊心动魄”。

  比亚迪能够完成从电池——汽车——电动汽车的“惊险一跳”吗?

  未来想象空间

  1、战略。

  客观来讲,比亚迪的发展战略很清晰:电池+汽车+电动汽车。

  电池是比亚迪的基础和长项。汽车不是。但是,比亚迪以自己的电池技术专利作为交换条件,请来了拥有125年造车经验的奔驰做师傅。奔驰派出了一支六十多人的工程师团,而领队的就是传奇车型迈巴赫的整车设计者之一。

  2、资产。

  比亚迪已经形成了汽车、IT电子和新能源三大产业群,拥有超过15000名年轻的工程师,这无疑将是比亚迪最重要的资产。

  当然,新能源汽车并不是电池和汽车的简单相加,如何让三者协同发展,实现1+1+1>3,而不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3、低端的品牌形象如何扭转?

  比亚迪以低端的形象出现在传统汽车领域。F3之后推出的高端型号滞销也说明,消费者心智中已经形成了比亚迪品牌的低端定位印象。

  营销战就是心智之战,而消费者的认知很难改变。

  从汽车到电动汽车,比亚迪是不是该推出全新的电动汽车品牌?!最好是和比亚迪完全不沾边的。就像丰田的雷克萨斯。也许比亚迪只是想将其电池技术优势的认知转移到电动汽车领域。

  4、先锋还是先烈?

  电动汽车取代或者部分取代传统汽车应该是发展趋势。

  那么,电动汽车真正商用,替代传统汽车还需要多久?比亚迪能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吗?

  拭目以待。

推荐
经济师,管理咨询师,品牌定位专家,商业综合体策划人。
类别:品牌战略 |   浏览数(369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