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梁小明
领域: 人力资源  生产管理  运营管理  仓储物流  品质管理 
地点: 广东 佛山
签名: 作为***管理者应掌握好管理技术,没有管理技术就不是一个***的管理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2
  • 博客访问:94974

专家文章

为什么中小私企改变不了“人治”的弊病 2012-04-29

强化企业运作的整体统筹和监控是增强企业运作稳定性、降低不确定性的主要手段。对于许多的中小私企而言,其具体表现就是建立和强化生产计划部门的工作和职能。企业的生产计划部门是业务、生产、物料供应、工程技术几大块的交叉之地,客户需求信息、产品技术信息、物料供应信息、车间生产现状的信息都在生产计划部门交叉汇合,然后再形成一道道的运作指令,流向各个部门和岗位。它根据市场部提供的做什么、技术部提供的怎么做、物料供应部提供的有无料做、生产部提供的有无产能做等四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平衡,形成何时采购物料采购何种物料何时领取物料”“领取何种物料”“何时开工”“何时完工等工作指令分别给予采购、仓库、车间、业务等部门,作为承诺客户交期、安排车间生产、采购物料入库等一系列动作的标准和依据。并通过跟单、跟催等形式来确保下达指令的完成,或者根据异常状况进行指令的调整。

   显然在上述计划部门的运作中,统筹和监控是计划工作的核心,有了计划部门的统筹,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我管理的状况得到了控制,业务部门与生产部门也不用再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业务部门想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压生产部门也不可能了,因为计划部会兼顾生产实际以及物料状况来承诺客户交期。一般而言,业务部应综合计划部门意见才能回复客户,避免了那种无条件接受客户订单,定了交期以后,再压生产部门的现象。生产部门也无法再以车间订单多、欠缺物料等理由来拒绝业务落单或推迟交期,因为计划部门及时掌握了车间的生产能力和物料状况。一般而言,计划部门是在综合了车间的生产能力和物料供应状况的基础上,才承诺业务部门可以何时交货的。这样就建立了一种信息综合处理,合理发出工作指令的机构和机制,避免了以往各自为政的互相猜忌,避免了各自从自己掌握的局部信息出发,以及从局部利益出发,互相要求对方,并且把这种互相间的要求当作公司的命令的情况。互相间的要求是很难具有权威性的,所以每个部门都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动不动就把老板搬出来,以势压人,被压者也动不动跑到老板那里去投诉和申诉,老板变成了矛盾的焦点,烦到极点。

   这都是没有综合统筹机构,没有代表公司整体利益的权威机构所导致的,公司整体利益的代表缺位,各个部门就都会以公司的利益维护者出现,搞得老板无所适从,经常只能各打五十大板,或者各自安慰一番了事。老板既成了救火队员,也成了和事佬,然而事情并未真正解决,下次又会由老板来平衡,周而复始。

上述所谈,理论上都没有错,遗憾的是,笔者见过很多企业成立了计划部,或招了专业的计划主管以后,企业的生产计划工作,并没有象我们这里所描述的这样:立马平息了业务部门与生产部门的矛盾,交货期也变得准确起来。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反而交货期问题更为严重。业务部怨声载道,计划部门成了众矢之的、罪魁祸首。

   这是为什么呢?理论上正确的东西,为什么在实践上如此无效?并且激化了矛盾呢?

   首先,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基础很差,尤其是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基础非常的差。产品没有标准的图纸和标准的物料清单,也即这个产品究竟内部结构如何,由哪些零件所组成,需要哪些物料,需要多少物料,这些都不是很清楚的,至少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文件。之所以能做出来靠的是有经验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是他们脑袋中储存的经验保证了这个产品的顺利生产。笔者到过一个红木傢倶厂,工人根本不是凭图纸在做,主要是凭车间的一位有经验的木工来决定开料的尺寸。笔者到过的另一个五金厂,采购人员凭技术部门的图纸下采购单,结果供应商做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最后拿着实物去下单,供应商才把东西给做对。这些都证明,很多企业的工作标准是不存在于纸上的,是没有文件化的,既使文件化的东西也有大量的错误,很多的标准都存在于有经验的员工脑袋中,都以一种活的形式存在,没有物化,这是很多中小私企管理提升的最大瓶颈。

    工作标准以活的形式存在,不物化,就必然不统一、不稳定,今天这样可以,明天那样也行,这个人说可以,那个人又说不行,这种现象在中小私企是大量存在的,并且引发很多矛盾。产品标准如此,质量标准、工时标准都是如此。车间说8天能完成,业务部门偏说6天,其实谁都没有数,谁说的都没有根据,纯粹是一种博弈的需要,只代表一种施压和抗拒的搏斗。其它如库存标准也如此,笔者到过一家灯饰企业,其管理人员竟然荒唐到认为:我们灯饰行业特殊,客户要求千差万别,订单中各款灯的量都很小,我们为了应付出货,只能靠大量库存,要不然,就会影响交货。笔者不想与其争辩行业的特殊性问题,因为笔者所到的每个企业都喜欢用行业的特殊性来掩盖管理问题。笔者反问:我不反对你们大量库存,但请问你能否告诉我,你们的库存究竟多大量才合适呢?还是根本没有上限,以老板的资金和仓库的空间为限呢?该管理人员无言以对,因为他很清楚,再大的量,也总得有个谱(标准),以量大来否定标准,逻辑上就不成立,可见我们的管理人员多么容易和喜欢为自己找借口,竟然到了连基本的逻辑和常识都不顾的程度。

    工作标准的不统一、不物化、不稳定,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不能成为一种工具被广泛运用,正如早期人们只能进行物物交易一样,因为没有货币这个非常重要的交易工具。没有物化的工作标准,就只能执行人治,因为在此时已不仅仅是劳动力,还成为了各种管理标准的载体。离开了有经验的人,工作无法进行,管理也无法进行,因为是非对错在于人心。标准在人心,判断当然也在人心,对错也只能由人心来定,这样的管理不仅离不开有经验的人,根本就离不开,完完全全只能由人去管人,所谓的规则和法治根本无法实现,这其实是一种没有标准的管理,是一种随所欲的管理。

    在这种随心所欲的管理模式下生产,计划部就算成立了,专业人员就算引入了,也无法运作,因为,他尽管能收集各种信息,但他其实无法识别这些信息,无法加工这些信息,不能形成工作指令,做出的指令也经常是错误的,不准确的。识别信息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接受信息那么简单的事,对信息的识别其实就是把接受的信息与大脑中的一个标准进行对照的过程。比如我们说这是一棵松树,我们是拿眼前的这棵植物与我们脑袋中关于松树的标准进行了一个快速的对照,不管大脑中完成这种比对的速度多快,时间如何短,但一定有这个过程,否则,我们眼看着一棵松树怎么也不可能做出松树的判断,甚至可能把它当成了别的植物,做出了错误的识别,因为没有松树的标准在我们脑袋中。

   没有产品的物料标准,计划部门就无法安排采购下单以及车间领料;没有库存标准,就不知道究竟应不应该采购;没有工艺流程标准,计划部门就无法安排哪些车间、哪些工序作业;没有工时标准,计划部门也无法判断生产部应该何时开始做,何时能做完,就不能确定怎样回复业务部门。这一切都是没有标准惹的祸,都是标准不统一、不物化、存于人心的结果。

    所以,有了计划部门也没有用,生产还得由那些有经验的人,也就是那些中有标准的人来做,管理还是得靠人管人,制度还是没有用,最终还是自己管理自己,因为哪有那么多人去整天盯着别人呢?企业最终还是谁也不管谁,生产计划部门就得成为一个摆设,一个大家嘲笑的对象,一个大家都可以指责的冤大头。

   笔者曾经在一家做电路板的企业发现这么一个怪现象:他们企业每个月有一个业务部门的碰头会,会议上,业务部门不请其他任何人,只请计划部主管过来,但不能坐,只能站着挨这些业务人员的批,听他们诉说自己在客户那里受的气。因为工厂经常不能按期交货,他们在外面经常做孙子,所以要好好地拿这位负责生产总体安排的人出出气,计划主管成了出气筒。

   笔者在另一家企业,见到一位新进的计划主管因为顶不住各方的压力而不得不走人,因为业务、生产、采购、老板都把问题压在他身上,他其实是一个相当负责任的人,但是,承受不住,只好一走了之。而老板不知道,企业的基础工作尤其是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太差,是他无法做好计划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部门就好运作了呢?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企业标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比如产品的图纸、物料清单(BOM表)以及质量检验标准、工时标准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很多中小企业产品都有上千种的款式和规格,把这些一一做出,往往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以上,并且新品种不断增加,企业人员有限,日常工作繁多,往往容易不了了之,或一拖再拖,应付性地来做。

    至于库存标准、交期标准,则往往很难确定,影响因素太多,随便说出的数据往往没有任何意义。

    能做的不是立马能做好,一拖可能一年半载,做出来的又往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能做为计划的依据,怎么办?

 

推荐
作为***管理者应掌握好管理技术,没有管理技术就不是一个***的管理者!
类别:管理文化 |   浏览数(374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