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罗明
领域: 运营管理  领导艺术 
地点: 陕西 西安
签名: 罗明,人际关系与沟通专家,执行力专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53
  • 博客访问:3282252

专家文章

莫言为何成功  罗明成功学研究资料 2012-10-21

标签: 成功学   影响力   创造力  

莫言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为持续近半月的喧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靠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

  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奖传闻名单之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近30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带来了几乎截然相反的争议态度,而与他及他作品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惊人,在专业数据库里你可以搜索到大量与莫言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莫言为何能获得诺奖,是他的作品迎合了诺贝尔奖评委对中国文学的想象,还是实至名归呢?

  作家苏童:以纯文学作品问鼎,无关政治

  苏童听到莫言得奖消息很高兴,“莫言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获得这个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

  在莫言的作品中,苏童最喜欢《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当然《檀香刑》《蛙》也是写得非常好、非常专业的作品。莫言的这次获奖,是中国作家的成功,更是他个人文学特质的成功。诺贝尔奖的评委都是专家,以前总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政治性,我看未必是这样,这次莫言就是以他纯文学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苏童看来,莫言的书完全可以跟所有那些诺奖大师平起平坐,莫言的书一直偏向农村题材,可能青年读者没有那么多,但是他的作品一直在专业读者中非常有口碑。而且莫言始终注重当代写作,苏童说,这是莫言在一定时间里的写作趋向,作家通常会关注现实,想对现实发声。

  作家麦家:打动评委的是他的写作态度

  “真是替莫言高兴,替中国文学高兴。”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莫言众多的作品中,麦家非常喜欢《檀香刑》和《酒国》,最喜欢《丰乳肥臀》,“我觉得莫言打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肯定是他整体的写作态度、精神和质量,是作为中国作家一以贯之地对中国这片土地以及人的灵魂状态的一种探索,最重要的是他每一部作品的探索都不重复。”

  麦家认为,莫言的这次获奖一定会扩大中国作家的海外影响力,汉语比较难翻译,中国文学在海外可以说是小众文学。近三十年中国经济腾飞,文学艺术的腾飞一定是在经济之后,莫言此次获奖可以说是代表中国被权威大奖认可,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必然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和评论者。

  麦家认为,历来文无第一,但莫言一定在第一流的作家之中。当然其他中国作家中,如贾平凹、苏童、余华、铁凝、李锐、北岛还有阎连科等人,都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专题策划:《莫言 让中国教育哑口无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于是,红高粱红了、股票反弹了、"莫言牌"烧鸡上市了、房 产开始打广告了、慈善家标哥承诺送房了、大街小巷到处充斥着"丰乳肥臀"……只有,"教育"无言以对,沉默不语,因为正是"教育"的失败成就了中国诺奖第 一人,终结了国人对诺奖的神化……莫言,狠狠的给中国教育“一巴掌”!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他有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相比同期文坛上的其他作家,莫言的优势在于国外翻译家爱其作品。在程永新看来,改革开放几十年,莫言堪称是领跑中国当代文学潮流的代表作家,中国曾有很多次与诺奖很接近,但是都因种种原因,最终擦肩而过。而如今,莫言的作品终于能够进入国外主流社会的视野,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我非常开心。作为中国人,作为文学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程永新说,自己特别尊敬甚至是崇拜莫言。从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震惊文坛起,他持续地写出了《红高粱》系列、《丰乳肥臀》、《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莫言的作品所提供的中国经验,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以及充满意象、诗意和幽默的独特叙事,都令人赞叹。尤其要指出的是,莫言笔下的文学形象文学母本,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立下了汗马功劳。”

  莫言有很多作品最早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所以程永新很早就认识莫言,他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初见莫言时,他很少说话,很腼腆。 1988年我主编《中国新潮小说选》,选了他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莫言一直不被主流文化所认同,《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作品屡屡遭批判,如今主流文化接纳了莫言,说明我们的社会与时代还是在一点点的进步。莫言得诺奖,更将大大鼓舞与刺激中国作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他有强烈而冷静的乡土和人道情怀

  严锋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此激动人心的时刻,我首先想到的是伟大的1980年代,和那个时代星光灿烂的作家群体,莫言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莫言的创作,一直坚持着从那个时代觉醒的人道意识、民间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莫言的得奖,也是文革后重生的中国文学的光荣。”

  严锋说,莫言获奖当之无愧,他的作品生气贯注,血色淋漓,质感强烈。他的语言色彩斑斓,恣肆汪洋,如野草般旺盛生长。他也是难得的故事高手,大有传统说书人的风采。有人批评他不够精致收敛,但莫言一直在进行文体和结构的探索,在艺术与形式上也毫不落伍,比如《酒国》和《蛙》,说他是世界级的作家毫无问题。

  令严锋最为赞赏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是莫言强烈而又冷静的乡土和人道情怀。”

  作家陈村:立足当代、走在大地上的土作家

  陈村得悉莫言获奖后说:“莫言获奖,这事好极了,我非常高兴。有一个中国当代的一线作家,而且是大陆本土的作家能够获得这个奖项,说明他的努力被全世界看见了。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

  陈村说,我从他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里看到,他有着一种非常大的力量。“他像江河一样的写作,他是走在大地上的作家。很多人抛开当代,写那些缥缈的东西,但是他却一直立足当代,这是值得尊敬的。他用不同方式、艺术形式去记录,用文学的笔法记录今天。与许多人用一种方式来处理不同题材不同的是,莫言是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不同题材。他孜孜不倦的写作着,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檀香刑》、《蛙》,他隔段时间就有好作品。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样子。莫言还是一个非常土的作家。他非常有原创性,用中国民间元素,比如猫腔。他一直要突破一种东西,这种努力很可贵。

  在谈到莫言得奖会带来的影响时,陈村表示,网上有很多无厘头的争论,其实所有的争论都应该回到作品本身,回归到对艺术作品的争论。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强大,世界影响力提升

  何建明表示,这是莫言的喜事,也是所有中国当代作家的喜事。这是几代中国作家的梦想!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将这一奖项授予莫言,不只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作家的肯定,对中国当代文学界的肯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强大以及世界影响力的提升。

  [关于诺奖的两大疑问]

  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从200位被提名作家中选出5位决选名额,18位院士花三个月读完所有作品

  首先,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就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而这次提名莫言的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很有分量。

  评奖机构瑞典文学院由18名终身任职的院士组成,他们精通英、法、德多门语言,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其中包括历史学家及专业语言学家。曾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长达17年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戏称,“我们这个俱乐部,18个人都是学养深厚、才智卓绝的大家,但也都是极其固执的老家伙,你以为其中一两位可以主导整个局面?不,他们绝对做不到! ”

  据谢尔介绍:“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初评委员会由院士中的5位组成,他们工作量巨大,要看很多作家的书,眼睛都快读伤了。自2月至5月,先从全球200位被提名作家中选出二十来人,5月底再筛选出5个决选名额,通常这5名作家来自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大洲。 ”

  6月起,院士们开始放假,“看这5名作家的全部作品,成了18位院士整个夏天的‘暑假作业’,这5个名字,只有这18位读者知道,我们必须小心地守住秘密。当9月开会再聚时,所有院士都已看过作品了,经过3周激烈讨论,最后由全体院士投票决定今年的获奖者。 ”谢尔说。 (据南方人物周刊)

  什么样的“喜好”左右着诺奖评委

  近十年里描写二战或是种族主义的作品占了一半,关注理想主义倾向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两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找一找诺奖的获奖规律。

  语言是首要因素

  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怪现象让读者很难忽略,自1895年诺贝尔文学奖开设以来,获奖作家多来自欧洲和北美,亚洲仅有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和以色列的阿格农获奖。难道是亚洲作品真的在艺术价值上低于欧美作品?答案是否定的,回顾这100多年来的亚洲文学,好作品数不胜数。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亚洲作品难以在诺奖中站稳脚跟?语言,就成为了首要因素。

  亚洲作品很少以全英文书写,评审学识再丰富也不可能了解世界各地的特有文化。于是,翻译就成为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翻译者对于作品的理解越深刻,作品自然翻译得越好,反之,必然会降低原有作品的艺术价值。

  群体记忆的描写

  从近十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描写二战或是种族主义的作品就占了一半。 2007年的获奖作品《呼吸秋千》与2009年的《金色笔记》就是典型。 《呼吸秋千》讲述了“二战”结束时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到的非人待遇;而《金色笔记》,其中的一部分则描写主人公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

  群体记忆是一个群体对自己特定文化经历的记忆。有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对亚洲文学的不公。其实,这样判断有失偏颇,就像抗日战争对中国民众造成的影响一样,对于欧美来说,二战、种族主义都是他们社会和个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写以群体记忆事件的作品,自然就更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也获得了诺奖的青睐。

  理想主义的亮色

  诺贝尔的最后遗嘱中,提到诺贝尔文学奖对于“理想倾向”的重视。

  我们如何去理解 “理想主义倾向”?陕西青年学者陈仓认为,“就作品本身来说,诺贝尔文学奖的指向是作品的‘理想倾向’,很在意是否关注人类精神困境,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要么是作品中主人公对真、善、美有强烈的追求,要么,是作家在作品中要肯定、倡导一种符合人性发展、人道主义的生存方式。

推荐
罗明,人际关系与沟通专家,执行力专家。
类别:其它 |   浏览数(488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