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一
领域: 生产管理 
地点: 北京 海淀
签名: 刘一  TWI--首批中日双认证TWI高级讲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23
  • 博客访问:198096

专家文章

实话实说“用工荒”与“就业难”背后的深层问题 2011-02-27

标签:

    春节过后,“用工荒”与“就业难”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话题日益升温。当“就业难”这个老大难问题依然让政府、院校、家庭都头疼不已的时候,“用工荒”又像流感一样从沿海蔓延到了内陆省份,甚至连四川、河南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荒”。

    这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之尴尬局面,就是中国教育培训问题的总暴发,教育部和原劳动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荒一难,非同小可啊,不是耸人听闻啊,它确实事关百姓福祉社稷安危!事关中国能否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强,事关中国能否由人口大强升级为人力资源强国,事关和谐小康社会建设!事关综合国力的提升,事前江山社稷!
 
    现在问题越来越清晰了:就业和用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难”集中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城镇“4050”人员,以及追求“体面就业”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用工荒”的岗位则集中在需求营销类、技工技师类、管理类的企业。

    “用工荒”不能自行化解“就业难”,其根本原因就是两者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不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因此很难自行达到平衡。

    先说“用工荒”,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具备基本技能的一线操作工和基层主管,只要求求职者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工作经验、职业人的心态与习惯,企业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

    再看看“就业难”,难在哪里?就业难的人群主要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还有部分研究生构成,“就业难”就难在他们对于“用工荒”的岗位或是“不能”,或是“不愿”。“不能”是他们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不愿”是 “就业难”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愿”到“用工荒”的一线去工作,尽管事实上他们当中多数人根本不了解一线工作是什么,或主观地认为自己干不了,或盲目地认为到一线去工作就跌了身价丢了面子。

    听听企业怎么说:“技校毕业生拿着高级技工证,但没有实践经验,甚至看不懂基本的图纸;要不就是嫌工资低,不愿意从底层做起,心理预期过高。”技校学生尚且如此,大学毕业生更是“心高气傲”。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没有经验时怨天尤人,一旦学到了本领、积累了经验,不是跳槽就是跟公司要求高待遇。所以,对公司而言培养大学生需要付出的成本过大,企业宁可花大价钱从别的公司挖人,也不愿意花时间来培训新的技术力量。

    无论是“不能”还是“不愿”,都是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失职。教育培训出来的人不能为社会所用,既不会做事又不懂得做人,这样的教育培训能说是成功的吗?教书育人一要让受教育的人有知识和技能,同事还有良好的做事心态,否则就是失败,就是大的问题,不能总是拿着独生女子说事,事上没有不可教之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可教育培训之人,只有不适应时代的教育和培训!为什么会有不适应时代的教育和培训存在呢?

    都是特权和垄断惹得祸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生存,都必须考虑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必须要对自己的产出质量负责。而教育培训机构则是特权机构,他们只负责入口收钱发证,而不管出口流向。他们一不用考虑客户需求(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办学),二不用对自己的产出质量负责(学生就不了业,那是学生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他们是垄断行业,卖方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虽然前面学生走出校门堆在那里就不了业,但一点不会影响他们后边的招生照学,财政款照拨,学生学费照交,世上哪有这等好买卖啊!,有,这是教育部和劳动部所独有的啊)。官方教育培训机构的特殊,还在于别的行业要生产,得先投入,先拿出自己的钱购买设备原材料,支付劳动力的工资,这些早期投入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变现回来,如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就有血本无归之风险,就会有灭顶之灾。为了生存,企业必须时刻盯紧客户的需求,并保证产品质量。而教育机构上有国家财政拨款(纳税人的钱),下有学生交费,学生是“先买票后上船”,相当于先收钱后生产,是国家和学生家庭先期买单,学校旱涝保收。至于客户需求和“产品”质量与他们的收益无关。试想一下,如果教育机构实行企业机制,对问题产品要招回,对于质量不达标产品,出资人(国家和家庭)可提出索赔,还会出现今天的“学用失衡”吗?

    还有劳动部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近一二十年来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个“师”那个“师”五花八门,差不多每周都有新证推出。取证的基本形式是、听课、看书、参加全国统考。每一个“师”都号称是代表某种技能,可技能是坐在教室里能够学出来了的吗?通过纸上统考能够考出来的吗?劳动部一共发了多少证书?持证人是否掌握了真本事啊?有的大学生一人持有多本证书,为什么还连基本的就业能力都不具备,对于如此大规模的“用工荒 ”与“就业难”并存在尴尬局面,难道劳动部不该反思吗?不该自我清算一下吗?

    还有值得反思是农民工培训,近一两年来,国家财政下拨了大笔款项用来农民工培训。但实际情况如何呢?农民工在基层呢,到了基层,事情就大大走样了,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不能不搞,就把农民聚到一起,请一个人进行说教,农民根本听不懂讲的是什么,讲得内容与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无关,与农民接受能力不配,学非所用,农民开始还欢欣鼓舞,培训一轮后,就觉得是白搭功夫和交通食宿费,一腔热情被浇灭了,此后农民不仅没了学习积极性,反而还生出反感---瞎耽误功夫。还有少数地方只培训了农民身份证。结果是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农民工的技能素质根本没有得到提升,想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

    现在问题是谁来监督检测教育部、劳动部这两个教育培训垄断部门及其所属机构的“服务”质量?试想一下,如果对这两大垄断部门也实行“招回和索赔”机制,那结果会如何?

    国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产业升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当前“技工需求量大增,而教育培训机构却不能提供成熟的技工.解决‘用工荒’最有效的办法是人才升级、培训升级、就业升级。需要多管齐下,劳动力输出地/用工单位和院校共同努力,要培养手脑心并用型人才,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训练有素产业大军,使之成为民族工业的支柱,国家建设之脊梁。

    还有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变革和创新我们的教育培训模式,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最值得借鉴或者说拿来就能用的就是美国二战期间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有效良方--TWI训练体系,日本二战后重建工业时也面临着“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两难境地,他们直接引用了美国的TWI训练体系,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用工荒”和“就业难”,而且用此训练体系打造出了强大的日本现代制造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及各界有识之士关注研究那些经过历史实践证明的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 

 

推荐
刘一  TWI--首批中日双认证TWI高级讲师
类别:培训与开发 |   浏览数(4562)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