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王越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资本运作  领导艺术 
地点: 天津 和平
签名: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658
  • 博客访问:852141

专家文章

卓越领导力纵横谈(二) 魏武挥鞭 2010-05-22

标签: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人是实践的艺术,要讲哲学,换言之,就是要讲领导者的人才观和知人善任。至于知人善任,很好理解,而领导者的人才观,实际就是领导者对人才和人才问题所持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可以说,有什麽样的人才观,就会有什麽样的用人方法。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主席的这首《浪淘沙》,气势恢宏,至今读来,仍令人有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感动。回溯汉末,诸侯纷争,而魏武帝曹操独能扬鞭策马,中原逐鹿,并于官渡之战,最终平定了北方疆土。对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有过精准的 评价:曹操比于袁绍,名微众寡,而操能克绍,以弱为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看来,“人谋”才是曹操霸业成就的关键。建安八年至廿二年间,曹操先后四颁求贤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可见,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人才观,才导致四方贤士的纷至沓来,并最终构筑了曹魏集团坚实的人力基础。不过,也有后人诟病曹操这种不论德行,名节,门第的用人标准,认为魏政权的异主在于内部人员鱼龙混杂,互相倾轧,从而留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其实,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魏颠覆的根本原因是曹操的后人背弃了他统一天下的政治纲领,仅图奢华享乐,而不思励精图治的结果,这与曹操的人才战略并无太大关系,相反,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人才战略,曹魏的军事集团获取了最终胜利,只不过领袖换成了司马氏。
 
再看三国同一时代的孙权,比之魏武帝曹操的用人路线,则是大相径庭。孙权面对北方强敌,战略上采取了守势,同时为了谋求江东的稳固,国政托付于吴郡四姓,即顾、陆、朱、张,结果就造成了国家各级官吏的任免基本 由四大家族及王宫贵戚所垄断。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标准,严重阻塞了人才的流动,制约了东吴人力资源的发展,并且由于各家族间的争权逐利使得国家于政治,经济,军事上长期不能进行有效的变革,国力日渐衰落,所以“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命运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时下的民营企业中,常常能听到关于人才问题的各种争论,我就接触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君(出于对当事者的尊重,隐去名讳)曾是我的供货商,他是典型的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依托着80年代初的短缺经济,迅速完成了原始的资金积累。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他渐渐发现,那种粗放型家族化管理模式不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为此,某君引入了职业经理人,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南辕北辙。企业经营并无太大改观,相反内部矛盾更加激烈。于是某君将之归于经理人 的能力不足,而后两年,三更人选,也皆无收效。最后某君得出结论,外人终究不能信任。不过,我也曾经与这些经理人有过接触,听到的情况却是另外一翻景象:家族成员皆居要职,企业规章如同虚设,而某君于经理人则又不能做到有效的放权,因此纵有千般手段,他们也无从施展。最不幸的事情发生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某君的企业出口定单大副减少,而那时银行又紧缩了信贷,大量的库存和人力成本摧垮了现金流,无奈之余某君辗转于地下钱庄,但终因高额利率形成的巨额债务无法偿还,企业随之倒闭,某君也从此隐遁了踪迹。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看来,还是人才观决定着领导者的用人行为,而这用人行为 又直接关系着组织事业的关键成败。所以,科学的人才观才是领导者第一审视的要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主要是界定人才的标准,正确用人的路线。这对于现代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就是选才应德才兼备,用人要任人唯贤。卓越的领导还要注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以及爱护人才和培养人才。至于那种“不论德行,唯才是举”,则是唯有杰出的领袖才能具有的最高境界。用曹操的语言解释就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如今,一曲《短歌行》已传颂千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毕竟,这是只有魏武帝曹操那样的文韬武略才能吟唱的壮丽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甫,天下归心”毕竟,这也是只有魏武帝曹操那样的宽广胸怀才能谱下的不朽篇章。
 

推荐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类别:卓越领导力 |   浏览数(344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