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史贤龙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品牌管理 
地点: 上海 徐汇
签名: 创造价值,驱动增长——价值型公司***引擎www.chief-wisdom.com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905
  • 博客访问:4662993

专家文章

中国教育如何智造? 2011-11-25

标签: 中国教育   智造   产业链  

  延续上一篇的论点,我们这里的“中国教育”不是教育类的产品,而是中国教育这个宏大产品本身,即以基础及学历教育---中小学、大学---为核心的教育产业链。

  这样的产品从战略营销的角度,也可以用《产品炼金术》里的四种产品智造方法进行思考与设计。这四种智造产品的方法是:策略化产品、创新化产品、结构化产品、长寿化产品。四种智造方法层层递进,构成《产品炼金术》的核心方法论,任何组织包括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产品智造路径,打造属于自己的超级产品。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论,拍砖引玉,探讨一下“中国教育”这个宏大产品如何智造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树人。对树人的理解、即人的价值的理解决定着教育产品的设计与现实。

  产品要有用,教育也要有用。我们反对以市场、就业(含创业)作为教育产品有用的标准,反对的不是有用这个原则本身,而是对有用之内容的认识与定义。

  中国教育的有用是指什么?

  有用于学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公民、有用于传承进化中国文明、有用于在世界文明的基础上创新交融,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有用”。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在结束文革、百废待兴的形势下提出的,三个面向与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都是中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五四启蒙运动留给中国人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对延续2000年读经科考教育体制的反拨,可百年而不易。

  这是“道”层面的教育原则,用这个原则去衡量“2年就业率不足60%的专业取消或缩编”,就可以看到《通知》所制定的新政策,与三个面向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在教育产品“法”的层面提出“三个有用论”,可以更加具体地解释三个面向的内容:教育要有用、要市场化,是要将有用的内涵表述清楚,而不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能不去制定这种媚俗化的教育政策。

  三个有用论只是一个观点,无意攀比邓小平,而是与反思读书目的的“五四”先贤一样,为中国教育呐喊,因为我们是这个教育中的一员,我们的儿女也身在其中。

  三个有用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认为的中国教育产品的设计原则。本文不详细阐述这个观点(此处省略10万字)。

  中国教育如何智造?如何衡量教育产业链的成效?教育产品的价值链如何完善?教育产品的质量如何提高?教育这个产品究竟应由谁来设计?我们用四种产品智造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

  教育产品的策略化。

  所谓的产品策略化,就是让产品有市场、有买单者、能受到顾客(用户)的欢迎,教育产品也不例外。

  过去20年教育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破除各种禁忌对办学主体、办学内容、专业设置的大改革,面向市场、按经济规律调整专业科目及招生数量这个基本方向没有错误。

  这个改革的结果,是教育产品的百花齐放,教育机会的经济平等(以学费而不是身份决定受教育的机会),中国人可以接受更加丰富的教育产品。

  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在被过度的应试、就业引导,偏离教育的本质。偏离本质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很可能就是《闻香识女人》中所谓“灵魂残缺”的怪才。

  原因是教育失去了对有用的完整理解,教育产品及过程本身首先变成残废的灵魂或“没有灵魂的交易”。

  教育的有用是“以正致用”,绝非“为用取材”,即教育之有用体现在通过对教育产品的策略化、完整性的规划,培养出“智识结构”健全的公民,实现有用----教育有没有用,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知识完整、人格健全,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这个名词,智识结构。

  智识结构本身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按照今天地球村、世界公民的标准,智识结构必须是IQ(智商)、EO(情商)、FQ(财商)的三位一体。智识结构不是死知识的概念,还强调知识的应用、知识本身的演进方法。

  在智识结构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市场与专业的需求与特点,设计具体的教育产品,如就业/创业、基础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创新思维与实践、公民素养与沟通能力(包括管理/领导/价值观等)。

  通过这样教育培育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比整天围绕“眼前就业机会”而学习知识的学生,要更能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立足点。

  实际上,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就什么业不是最重要的,凭什么去就业(以及创业)才更重要,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到这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搭建起智识结构的框架,并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智识的进步与工作生活能够形成积极的互动。

  教育产品的创新化。

  很多时候,创新流于一种空洞的愿望与口号,不仅因为创新本身的艰难的、痛苦的、需要非同一般的付出,更大的原因是创新无由----没有正确的创新方向。

  以教育产品来说,如果散点式地随兴所至,看起来到处有新奇事物,但走近却发现实际没有创新,比如现在流行国学、宗教智慧等。

  如果建立了智识结构的框架,教育产品的创新其实无处不在,甚至可以变成集体智慧、协同创作的结晶。这不一定是那种千年一遇的天才创作,但完全可以成为有价值、有营养的精神资源。

  另一方面,创新还意味着鼓励教育勇敢向未知探索,这也是我们反对教育目标媚俗化的重要理由:教育不能将学生完全限制在已知的知识、现有的材料上,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要鼓励、培养学生“追求未知”的兴趣与能力。没有这种鼓励追求未知的氛围,创新也是一句空话。

  真正的创新往往是创新未知、未见、唯有的新事物,教育要培养学生对这种未知敢于追求并懂得用科学方法去验证的能力及习惯,这种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所以,某些看似不可理喻、不能理解、没有用处、或粗鄙简陋的事物、想法,要有一定程度的容忍。这种当时被视为无用之学,后来却变成新学科的起点的案例,不胜枚举。

  大部分商业机构(企业)不能对此投入过多资源(大企业都有此前瞻研发部门),学校特别是大学,必须保留对这种面向未知的探索的空间。

  以就业率删减专业及招生数量,这只能是一个大方向,不能是强制标准,此政策如果执行不当,会造出严重后果。

  教育产品的结构化。

  结构化是建立在策略化的基础之上。教育产品没有一般商品的排他竞争性,教育产品可以按照智识结构的框架,不断完善体系与细节,学习者只要从知识体系中选择、组合相应教育产品即可。

  教育产品的结构化,就是体系化、细节化、精致化的过程。不同的大学、教育机构,依然可以构建一个具有差异化的、有竞争性的独有的智识体系,即各大学、教育机构最终是要形成一个独有的知识系统,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产品也会因办学主体的不同形成具有差异性、竞争性的智识体系。

  教育产品的长寿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国民的素质,教育平等是还没有实现的伟大目标。长寿化的教育产品,就是那些不会随着环境、技术、政治、商业形态等变化而改变的教育产品,如历史、哲学、艺术、文学、工艺等,即担负人类文明的继承、延续、交流、融合的所有教育产品。

  在这个角度看,中国长寿化教育产品也是极其匮乏的,如,我们对于非汉族文明的研究与认知程度、采用数码技术将艺术变成更容易被传递的形式,及世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台北故宫《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3D数码显示图、数码图书馆等。

  这些都是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长寿化教育产品,是教育产品的创新展现方式,对于知识的普及化、教育平等贡献巨大。

  未来,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一台电脑、一个网线(或无线网络),与全世界的图书馆连接,都可以自由地在人类文明的宝库中遨游,这是多么伟大的前景!这样的知识岂不是可与人类同寿?

  中国教育的产业价值链与产品价值链都需要重新定位、重新规划,这个产品大厦何其巨大,怎么能在偏执狭隘的三俗化中误入歧途?

  让我们小结一下对中国教育的产品智造建议:

  从面向就业、面向考试转向面向智识结构:教育的本质是学习道理,明白方法,教育的途径是学习技能,培养兴趣,教育的目的是学习已知,追求未知。

  这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与三个有用论,反对教育产品的三俗化趋势,继续五四先辈(包括毛周邓等)的新启蒙旗帜,建设优质的中国教育新产品。

  企业需要多少产品,才能持续增长、基业长青?

  我们的答案是沿着四类产品的路线不断优化产品组合:企业从无到有,首先需要策略化产品,比较少的情况是靠创新化产品;从小到大,需要结构化产品;从大到强,一定需要创新化产品,因为要成为行业领袖必须具有产品创新能力;要基业长青,则必须打造出长寿化产品。

  从策略化产品到长寿化产品,既有线性长大的逻辑,也有复合共振的双向互馈机制,能持续增长的企业,必然是将四类产品的组合发挥到恰到好处的公司,这样的案例及产品智造奥秘,读者可以在《产品炼金术》中去寻找。

  附记:

  任小东在“《产品炼金术》外传:4、中国教育的三俗化趋势”一文后留言:中国教育要打造出一个这样的产品:我的中国梦!譬如现在的美国梦。

  我的观点是:美国梦已经是一个“成熟产品”,这个产品支撑了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世纪(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

  中国梦的提法,想法不错,但起点是错误的:正如我前面所说,要由大致强,绝不能靠山寨,必须靠创新。中国必须靠文化价值的创新,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这种创新首先必须在立场上摆脱已经形成的强势文化的话语逻辑。

  创新有三种路向:升级、颠覆、革命(《产品炼金术》中有界定)。

  升级就是将美国梦改造为中国梦,颠覆是向美国挑战,其结果必然是文化冲突甚至战争。中国文化必须革命,也就是先革自己的“命”,通过改造自己文化的产业价值链与产品价值链,树立一个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新世界。

  中国正站在从仰视西方到与平视西方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普世价值观系统,就像19世纪德国古典阶段,哲学、文学、音乐(艺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由地---不是从学院,更不是从政治,而是从民间---爆发。

  这是中国的使命,也是中国与世界真正平等共处的基点。每个有志于此的人,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认真地、持续地去做。

  是为复。与小东兄弟互勉。

推荐
创造价值,驱动增长——价值型公司***引擎www.chief-wisdom.com
类别:总裁观察 |   浏览数(5005)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