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邓鸿
领域: 财税会计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13902475380中国消灭财务漏洞***人,切实解决实际财务问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5777
  • 博客访问:2924912

专家文章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揭秘:看评级至少需要打八折之一 2010-09-24

“我们的推荐往往基于技术面与明朗的基本面,很少能拿到一手资料。我们的奖金与顾客获取利润的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像是一群大忽悠,最终是涨还是跌,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我们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主动推荐大资金手里的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我们写文章荐股。”

  “我们能否成为金牌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关系到‘钱’途,作为分析师,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我们即使能发现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发现猫腻其实是记者的责任。”

  “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因为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就越害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

  “我们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个小时以上, 周末还要经常做讲座。”

  “听话”的分析师

  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8月12日,浙江医药(31.79,0.35,1.11%)(600216)、海正医药(600267)盘中突然上攻。据报道,那是因为申银万国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鶄向客户发布超级细菌利好。

  时间上推一个月,名不见经传的东兴证券分析师王玉泉因被曝抄袭一夜成名。随后,被卷入“抄袭门”的分析师越来越多。

  正如某位分析师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分析师行业乱象层出。”乱象后面,隐藏着分析师行业的潜规则。

  创造“潜规则”概念的吴思是这样定义潜规则的:所谓“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那么分析师行业正式规则之下的规矩又有哪些呢?理财一周报记者经过数周采访,试图告诉投资者那些隐藏在乱象后面的潜规则。

  潜规则一:与大资金的双向关系

  “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像是一群大忽悠,也许买入理由只有一个,但我们必须找出至少3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但最终是涨还是跌,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供职于北京一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吴新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

  如果仅仅是这样,对投资者还算是有帮助,至少还有一个真实的上涨理由。但真正的黑嘴其实不在于推荐的股票如何,而是他在推荐前根本就知道这个股票最终的结果,但不管结果好坏,他依然会鼓励投资者强烈关注。

  因为在这背后有着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

  从被称为“第一庄托”的赵笑云到号称“股神”的雷立军,一大批所谓的“黑嘴分析师”,都曾经拥有万千粉丝,他们曝光于各大电视、大小报纸、网络媒体等传媒场所。他们口若悬河、前算三千、后算八百。哪怕自己此前推荐的股票在上一秒刚跌停,仍可以面对镜头信心满满。用吴新的话讲:“这是职业形象,必需的。”

  但吴新也聊到,“黑嘴”与大资金等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吴新表示,虽然他也属于分析师,但更确切地讲,他属于营业部的投资顾问,他手中拥有一批大客户,通常他需要给这些大客户提供可靠的消息和准确的分析。

  他向理财一周报记者坦言:“说白了就是荐股,但我们的推荐很多时候是基于技术面与明朗的基本面,很少能拿到一手资料。我们的奖金与顾客获取利润的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因此,有不少分析师通过上电视、写文章等方式,强烈推荐其此前推荐给大客户的股票,以此达到股价上涨的目的。

  但事实上,能通过此方法顺利使得股价上涨的分析师很少,一般只有所谓的“金牌分析师”才能拥有如此大的能量。

  对此,在深圳工作的行业分析师陈宇在同理财一周报记者谈起这个话题时,微微一笑称:“这应该算是比较初级的,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她分析道,由于不少所谓的明星分析师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些大客户在持有某只股票后,也会通过关系找一些近期较有影响力的分析师为其手中股票“敲边鼓”。而分析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笔不少的稿酬。

  作为投资者而言,分析师的“金玉良言”,往往是他们投资股票的风向标。在证券市场已经摸爬滚打十余年的杨先生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刚炒股时确实会听一些这样的荐股,当初看得最多的是《大众证券报》的荐股栏目,在牛市中能赚到一点小钱,但在熊市中,这些分析师往往都是反向指标,所以你说的这些黑嘴,我也能基本理清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现在基本不看这类新闻,主要还是自己进行技术分析,同时结合政策面。但是他们之所以能继续走红,是因为不断有新股民涌现。”

  “所以股票市场牛熊轮回一次,就能造就一批股神分析师,也会使另一批分析师彻底消失。”陈宇如是表示。

  这不免让理财一周报记者想起2007年疯狂推荐银行股的一位刘姓分析师。2007年四季度,在南京证券举办的一次年度策略会上,刘姓分析师慷慨激昂地表示:“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提出砸锅卖铁买银行股,现在证明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这轮牛市还能走,银行股在未来依然是值得投资的好行业。”但话音刚落,市场在2007年的10月份急转直下,银行股也顺势而下,时至今日都未站起来。

  潜规则二:削尖脑袋傍基金经理

  “你能否成为一名金牌分析师,能不能成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是一榜成名的事,关系到‘钱’途命运,所以作为分析师,你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由于牵涉到利益关系,有时候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关系也比较微妙,如果大家平时看大量的研究报告的话,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报告给的投资评级都是推荐、买入、增持,中性评级比较少,减持、卖出的建议就更少了,这原因其实很简单,比如某家基金重仓某只股票,而你给出卖出评级,你想该机构会是什么态度?”曾在一家大型券商工作的黄祥这样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大证券(14.62,0.15,1.04%)(601788)、燕京啤酒(21.52,-0.28,-1.28%)(000729)、东阿阿胶(49.72,-0.18,-0.36%)(000423)等都是基金重仓股,其中光大证券在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其中经纪业务净利润同比下滑42%,证券投资业务出现2.97亿元的亏损。二级市场上,光大证券股价始终裹足不前。但巨灵咨询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依然有分析师给予该股“买入”评级,最差也仅仅是“中性”评级。

  券商分析师及研究员为何那么在乎基金经理脸色?吴新道明了其中的真相:“你能否成为一名金牌分析师,能不能成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是一榜成名的事,关系到‘钱’途命运,所以作为分析师,你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是目前国内券商分析师最渴望获得的荣誉,每年9-10月份,由基金经理们在每个行业中选出3名最信赖的券商分析师。只要登上《新财富》榜单,意味着薪水能实现数倍上涨。据吴新了解,不少分析师因上榜年薪突破百万元,甚至有人因评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而获得过300万元年终奖。这笔钱等于中等分析师近10年的年终奖。

  “我从不敢奢望能拿这个奖,能入围已经算是种鼓励了。为了这个目标,不少分析师削尖了脑袋想在基金经理那混个脸熟。”上海某营业部分析师夏光如是坦言。

  这一点在深圳分析师圈内非常明显。去年下半年,理财一周报记者随同数家机构前往一家上市公司调研。现任某基金经理的蔡雄,曾是某“国”字头券商的分析师。他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此前自己在券商当分析师时,需要不断做一些路演,把自己对资本市场的一些投资策略报告制成PPT,向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基金公司进行路演推销,一般一次路演需要跑二三十家基金公司。“痛苦的是,向不同的基金公司推销同一个东西,就像老师长年累月都教同一门课程,不断消磨着我的意志和精力,但又必须这么做,因为需要在基金经理面前混个脸熟。”

  数据显示,在牛市中,研究员及分析师一年的路演次数,平均能达到40次之多,此前路演最多的研究员一年路演次数可达9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月要到7家基金公司路演。

  如此高频率出现在基金经理面前,除了能混脸熟外,还能有些额外收益。蔡雄透露,他目前的这份工作正是因为此前与基金公司接触较多,能第一时间从基金公司获取招聘信息,并被顺利聘用。用他自己的话讲:“从薪酬方面而言,我个人认为甚至比被评上金牌分析师更实惠些。”

  此外,黄祥认为,券商分析师对基金公司的唯命是从,另一方面原因来自目前研究机构的收入模式,如交易分仓(基金公司不具备沪深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必须通过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进行交易。而目前开放式基金规模很大,动辄都在百亿元以上,需要通过多家券商的交易席位同时进行交易,也就是常说的分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析师的话语权。有数据显示,通常一年基金公司支付券商佣金额有数十亿元,即使在2008年的熊市也能达到42亿元,因此有些券商甚至是以分仓派点来评定你的工作成绩的。

  华泰证券(13.01,0.04,0.31%)南通地区某营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分仓收入的激励下,他们与基金公司之间普遍存在默契,基金公司销售新基金时,券商会花大力气推销,每个员工还要为其承担一部分销售任务。而在分析师层面,他们也会对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进行适当地推荐。

  因此,此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在一次金融论坛上明确批评当下的证券分析师“不讲实话”的现象,她指出,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分析师即使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在报告中却不对公众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潜规则三:上市公司得罪不起

  “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分析师不能得罪的,所以,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当理财一周报记者问及分析师为何不对上市公司存在问题进行真实客观披露时,无一例外的回答是:“这是记者的工作,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只推荐有价值的公司及投资策略。”

  但事实上,据吴新透露,很多时候是分析师不想得罪上市公司,甚至需要主动与上市公司联系。

  一家军工企业上市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向理财一周报记者表示,他们对股价涨跌没有言论权。他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企业经营,搞好主营业务。对我们而言,股价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体现。”

  但事实并非如此,江苏私募林晓称:“无论是分析师还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是上市公司座上宾,他们邀请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为融资、增发做准备,二是想减持希望机构拉股价。因为股价上涨才能使他们顺利融资,才能在高位顺利减持。但这样的情况并非每次都能成功,股价上涨分析师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私募及公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去年调研的一家公司本想增发,但最后鉴于缺乏题材及基本面的支持,我们没参与,最终也没达到预期效果。”

  不过吴新介绍,分析师要成为上市公司座上宾并非易事,只有大牌分析师才能打入上市公司内部。他坦言:“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因为他们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其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消息越准确,越能获得基金经理信任,基金的介入自然也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这一点看,他们怎么敢得罪上市公司?越大牌的分析师,越容易接近上市公司高层,就越害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

  今年上半年,分析师、基金经理、私募基金一群机构人员受邀前往江苏某酿酒行业上市公司调研,第一时间获得了该公司10送10的利好消息,此后该公司股价扶摇直上,成为数一数二的牛股。

  黄祥指出:“从各方面考虑,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分析师不能得罪的,所以,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鉴于此,黄祥认为,对于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要保持一份警惕,在每个评级上打个八折,或直接下降一个评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出现的姓名均为化名)

  “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周末还要做讲座”

  高负荷工作、“靠天吃饭”引发了分析师兼职乱象

  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他们,不是明星,却可以粉丝万千;他们,不是企业家,却可能拥有家财万贯;他们,不从事资本运作,却可能影响资本市场。他们是分析师。

  分析师是忙碌的。他们既可以开设讲座、上电视台,还能因工作关系,第一时间获取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他们与基金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虽然不与资本直接接触,他们却可以用手中一杆笔间接影响资本市场趋势。

  曾在申银万国工作的李成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自进入分析师行业来,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除了每天必须看的《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财经类报刊杂志外,还得浏览海外各大著名财经媒体及通讯社新闻,同时还要关注两大交易所公告。在仔细阅读、消化后作出分析,将自己对信息的领悟与理解传递给客户。“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个小时以上, 有时候周末都要出去做讲座。”

  满负荷工作量,致使其生活节奏比普通职员高出一倍,同时他们还要承受判断失误带来的压力和奖金损失。从分析师行业跳槽出来现做私募的王震向理财一周报记者表示:“分析师的压力与收入并非成正比,而与市场牛熊有着极强关系。市场好,一般分析师年薪也能拿到20万元以上,甚至更高,但不管怎样,都不如基金经理等收入高,而在熊市中,普通分析师大概也就只有10万元左右。因此不少分析师做兼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的分析师乱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乱象仅仅是这个行业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分析师基本都能对自己正确定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出现的姓名均为化名)

  分析师的那点事

  分析师行业的潜规则,正在被一层层地撕开。历数这些年来分析师行业曝光的一些“丑闻”,虽然原因不乏工作的压力、利益的诱惑,但我们不禁感叹分析师还剩下几分诚信。

  2010年8月12日,申银万国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鶄向机构发布超级细菌利好,该报告被认为是此后浙江医药、海正医药等医药股突然发力的导火索。

  2010年7月,东兴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员王玉泉被曝抄袭报告,对此王玉泉给予否认。

  2009年8月,海通证券(8.99,0.02,0.22%)首席机械行业分析师叶志刚女友举报叶志刚与私募合作,获利上千万元。此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2008年11月, 武汉新兰德董事长朱汉东因操作市场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五年内禁入市场。北京首放法人代表汪建中也因操纵市场被罚1.25亿元,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2004年9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文认定“雷立军为市场禁入者,五年内不得从事任何证券业务”。此前三年,雷立军设有自己的工作室,创办内部杂志《雷立军实战》。

  2000年,时任北京东方趋势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赵笑云向散户推荐青山纸业(3.96,0.01,0.25%),但却将众多股民死死套牢,曾被称为“中国荐股第一人”的赵笑云背负“中国第一庄托”骂名。

  大牛股背后的研究员

  不是每一个牛股背后都有一位很牛的分析师,但一只牛股却可能造就一个牛的分析师。

  最近市场谈论最多的可能是将“超级细菌”概念炒红的分析师们。最早推荐“超级细菌”概念的申银万国医药行业分析师罗鶄,虽在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但若不是因为最早引入“超级细菌”,罗鶄可能不会成为众所皆知的“最牛”分析师。

  同样是“超级细菌”,也捧红了另一位研究员——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钱晓宇。但有意思的是,钱晓宇的研究领域竟是与医药不沾边的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

  但不管怎样,钱晓宇和罗鶄红了。那么最牛的分析师又是如何相中最牛的股票?在牛股后面又有着哪些与分析师有关的故事?

  理财一周报记者/林奇

  华泰联合研究所剑走偏锋助推联环药业(20.96,-0.23,-1.09%)暴涨

  知情人士透露,华泰联合证券因推荐联环药业遭证监会调查

  联环药业(600513)在整个8月份的行情中表现极度疯狂,据统计,其8月份涨幅达94.79%。而进入9月份以后又是连续3个涨停板。

  这样一只疯牛,是否有研究员推荐?最早又是谁发现的?

推荐
13902475380中国消灭财务漏洞***人,切实解决实际财务问题。
类别:销售技巧 |   浏览数(5812)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