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鲍星烨
领域: 生产管理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
  • 博客访问:116159

专家文章

如何实现生产效益极限化 2008-06-13

标签:

      不管你有多么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管你有多么科学的管理系统,但使之发生效率的仍就是人……。管理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全员劳动生产力;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生产效益极限化。

      现在向你介绍中国第一名生产力专家鲍星烨老师的搞效生产力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随着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总要改进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因此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鲍星烨老师认为企业管理的所有行为就是要设法提高劳动生产力,按照企业管理的通俗理解,其生产力的公式为:

      劳动生产力=人员+生产技术+产品

      人=积极性+技能+组织

      生产技术=设备+技术+方式+方法

       产品=品质+成本+数量

      在劳动生产力中,人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最重要的是积极性,其他所有要素所产生的作用之高低,都有赖于人的积极性高低,因此,积极性就是生产力。

      鲍星烨老师的高效生产力模式的三要点为:

      高效生产力=全员劳动激励+高效率生产方式+低成本控制

      什么是高效生产力模式?

      高效生产力模式,是从最初的“超产激励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综合性的生产力开发模式;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把调动劳动积极性作为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它是鲍星烨老师在长期生产管理实践中不断推行、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以全员激励为主的激励性生产体系,同时结合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它完全符合生产力定义的要求。实践证明,高效生产力模式适合于任何一家生产企业。

高效生产力就是全员激励、目标一致、形成合力、责任到人、采取高效率生产方式,在确保品质稳定的前提下追求成本最低化、效率最大化。它以全员劳动激励制度为主体,结合一系列高效生产方式和组织手段,力求在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实现生产效益极限化。实行高效生产力模式后,其生产效益可提升30%以上,最高可达到50%。

如果说精益生产方式是当今制造业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的话,那么高效生产力模式就是当今制造业最有效的激励性生产体系。因此,如果结合精益生产的优点,便可实现生产效益极限化。

      高效生产力模式的完善历程

      1983年,浙江乡镇企业实行超产激励制度,打败了国营企业。并迫使国企改革。

      1989年底,鲍星烨老师将这一制度带到深圳,使第一家港资工艺品企业在一年半时间内从几十个人的小加工厂,一跃成为同类产品行业亚洲第一。港企随即纷纷效仿。

      1995年,鲍星烨老师将其完善成为全员劳动激励制度,使生产效率又提升到16%以上。

      2000年,全球微波炉第一制造商格兰仕实行全员劳动激励制度,进一步加速了实现了微波炉成本领先、全球销量第一的市场地位,并加快了进入其它家电产品的步伐。

      2002年,鲍星烨老师通过总结格兰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将全员劳动激励制度与高效率生产方式和成本控制相结合,完善成为高效生产力模式。并在深圳宇森木艺制品厂进行辅导实验获得空前成功,该企业在两年内业绩增长4.8倍。

      2006年起,高效生产力模式正式在全国制造业推广。

      高效生产力模式的预期成果

      与一般生产力模式相比,实行高效生产力模式后将获得以下最明显的进步:

      1. 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最高可达到50%;

      2. 人员总数可减少到2/3,其中非生产人员最低可减少到1/2;

      3. 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降低20%以上:

      4. 品质保持持续稳定,消除不良返工;

      5. 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单位能耗降低20%以上;

      6. 浪费现象得到控制,直至零浪费;

      7. 工序待料现象得到控制,实现满负荷生产;

      8. 员工收入和管理人员绩效收入大大增加;

      9. 人才结构被优化,人才利用最大化,低效人员将自动淘汰;

      10. 大大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员工士气高涨;人员流动率逐渐下降到3%以下;
 
      11. 企业从根本上实现管理转型,并获得持续改善的恒久动力;

      12. 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其整体效益仍可提升20%以上。

类别:现场管理 |   浏览数(8689)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