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李任飞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地点: 四川 成都
签名: 李任飞先生主力方向:管子管理学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战应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58
  • 博客访问:835144

专家文章

《孙子兵法》中的三大重要战略原则(1):不战而胜 2008-07-22

标签:

      (二)形与势。《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为“形篇”,第五篇为“势篇”。在这两章中,孙子进行了这样的说明: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

     除此之外,孙子还在其他很多地方说明了形与势的含义、特点、以及怎样运用。例如: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在这里,如果摆脱了对孙子顶礼膜拜的盲从心理,我们也可以对他的描述进行更更广泛的讨论。按现代人对“形”“势”的理解,“形”既是形态,可以描述静止形态也可以描述运动形态,而孙子多用它来描述的是后者,是个动中求静的概念;而部队的规模、编制等等静态概念,一般用“数”来表示。“势”既是优势或者趋势,是一个静中有动的概念。

     物理学上有势能和动能的定义和相关定律。“势”应该是占据高位,应该是“千仞之山”上的“圆石”,它随时可以“转”下山来,它不“转”,就保持了势,它一转就会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势能就变得越小,而动能就是所说的“形”。所以,“数”是物体的质量(M)或重量(G),“势”是物体的高度与“数”的乘积,而“形”则是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数”的乘积,而两者是相等的,用公式表示为:GH=MV。很显然,造成对敌的威慑作用,主要靠“势”,其次靠“形”。“势”是静态的,是不战;而“形”是动态的,是或战或不战。当然,很多时候,“势”的大小,需要用“形”进行展示,而“形”的强弱,要以“势”为根本依据。所以,在战争中不断经营并保持自己的“势”,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策略,是由“形”到“势”的运动过程。


     毛泽东重兵围困北京,形成了“势”,这个时候傅作义和邓宝珊仍抱着侥幸心理,于是毛泽东用二十八个小时打下天津,让对手看看“形”。

     (三)谋与交。孙子在第三篇“谋攻篇”中,在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之后,紧接着给出了一种重要的实施方法。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里的“伐谋”和“伐交”是不战的重要手段。“谋”是总体战略,“交”“兵”都从属于“谋”;而“攻城”则从属于“伐兵”。

     因此,在任何战争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在任何竞争和对抗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谋”是最重要的行动。而对于“不战”为原则的策略,一定是先抓好“五事七计”,经营好自己的“势”,再采用包括“伐交”在内的各种谋略。任何懒惰思想和碰运气的心理,都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即使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也要“先胜而后求战”,而不是“先战而后求胜”。


     --------------------------------------------------------------------------------

     ① 本文所引用的《孙子兵法》原文出处为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的《孙子兵法新解》,著者:施芝华。
     《孙子兵法》①是我国古代一本著名的军事著作,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掘、不断扩展应用范围,其很多原则和原理已经在其他一些存在竞争和对抗的领域得到应用。所以,现代有些人将它与《道德经》和《论语》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宝库。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我经过反复阅读,虽说有不少心得,但远远不敢说系统地把握了它的思想和智慧。这里,我们从其中的几大战略原则出发,对相关的原则和原理进行归纳和引申,以求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军事问题都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问题相关联的,从以上背景来考察战争的并制定的战略,我们称之为大战略。而就战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制定的战略,就可以称为亚战略。本文所提及的三个战略原则,虽然跟大战略有很大的关联度,但在亚战略的层面上更容易理解,也更加实用。

     所以,我们这里是假设战争不可避免的状况下来讨论战略问题,这一点也是《孙子兵法》写作的根本前提。

     一.不战而胜

     孙子之所以成其为伟大的军事家,是因为他真正思考过军事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关心百姓生活,珍惜生命价值,所以从内心深处想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战而胜,正是孙子这一伟大品格的具体体现。这一点使得他有别于很多好战的军事家,也不同于被强权所御用的军人。反战和善战,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     在《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中,孙子这样写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很显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是指没有流血冲突。但这里的不战,决不是厌战、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对冲突形式进行把握,形成的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的对比,迫使敌对一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所以,不战的后面是积极的备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技巧。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和平解放北京,就是不战而胜的典型战例。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了分割包围以后,政治宣传上主张避免流血和平解放,在社会舆论上宣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军事上用打天津来展示战斗力威慑北京。以上种种彻底动摇了傅作义顽抗的决心,最后采用和平方式将北京交到了解放军手中。

     中外历史上不战而胜的战例很多,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不战而胜的条件和方法,而这些条件和方法,孙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做了阐述。     (一)五事七计。《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着重讲了五事七计。这里的“计”就是比较。


     所谓“五事”,是指五种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的原文中有关于这五件事的基本解释。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在这里,孙子只做了狭义的解释,而从广义上看,天、地、将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气候、所占资源、人才的类型数量和组织方式等等大的范畴。既天时、地利、人和。

     对以上五点,孙子做了如下七种对比。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为什么五件事却进行了七种比较呢?我们不难看出,前四“计”比较的是“五事”,是“七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后三“计”比较的项目与前四“计”密切相关,是前四“计”作用的结果。兵众强需要在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士卒练和赏罚明都需要在将有能和法令行的情况才能实现。孙子做这样论述,说明后三个问题上虽然从属于前面四个问题,但在战争中又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单独进行比较,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兵众孰强的比较使我们明白一个小国无法从兵众的角度与一个大国从规模上分庭抗礼;而士卒熟练,则使小国的精锐之师有可能战胜大国的乌合之众。同时孙子对七个条件的重要性做了排序,前面条件对战争的影响总是大于后面的条件,而且很多时候不一定七个条件都具备才能取胜,只要排在前面的绝大多数条件与敌方相比占优,就可以控制战争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的著名军事著作《论持久战》虽然没有完全套用“五事七计”的格式,但他从政治历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分析应该说是深得其中三味的。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13816)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