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王亚军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礼仪培训 
地点: 江苏 盐城
签名: 集天下人智慧,助天下人成功。 
聚天下之人气,交天下之朋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96
  • 博客访问:2267782

专家文章

农村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所存在的问题 2016-11-21

 农村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所存在的问题

      阜宁王老爹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王亚军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非农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以及农村城镇化、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地位等发展进入困境,而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各种保障制度以及金融服务欠缺等因素构成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基础落后,农民思想上还很守旧,小农经济与小市民意识仍然存在;饮水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农村道路、能源、住房建设等仍然滞后;人的居环境较差,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传统观念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很难吸引人才。绝大多数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的人才不愿离开城市到人才亟需的农村施展才能。甚至,就连家乡在农村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学成后也不愿回到农村,为农村服务。再就是市县级相关部门,虽然实行挂钩帮扶制度,但挂钩的单位,侧重于对贫困户的扶持和对基础设施的改善上投资,对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的帮扶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上不够。再就是国家落实的扶贫政策很多农民不是很了解,扶贫资金等到不了农民手中,即使到了农民手中一点差不多也是大家分,贫穷的还是贫穷。为了尽快帮助村农民脱贫致富,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相关政策成立了阜宁王老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准备对我们农村拟进行香草花果园项目进行开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随着气象条件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因素日益复杂,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可低估。简单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小农经济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是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比如我们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少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水稻、小麦、黄豆、玉米等。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中药材种植上、林木果业、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能实现。

随着长期的生产实践,村民的小农经济思维与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与科学技术管理格格不入,弊端不断呈现,主要表现在农民组织难,一些基础性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需要集体规划、集体组织农民建设,由于农户分散,思想不一致,私心作怪,组织农民难于上青天。由于分田到户,大田变小田,田里都是埂,沟渠全淤塞,田间无路走;行路难,田更难,机械实施更是难上加难,即使能有一些机械工作,也只是小型机械作业,作业效率难尽人意,大型机械只能望田兴叹”、“ 望路兴叹”;由于分田到户存在着一户有多田,一亩分多处,东南西北有,跑功胜做功”。一块大田分成无数块小田,机械难作业,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难以得到应用(如集中排灌、机械运输、集中防病虫等),农民各行其是,种植规模化、专业化几乎是天方夜潭,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规模效益得不到提升,劳动力成本偏高,单位粮食成本居高不下,便得农民收益不断下降,粮食的涨幅远远赶不上农业生产物资及其他产品的物资涨幅。

(二)农村劳动力减少和科技、管理人才缺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迅速向城镇转移,留乡务农人员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60%的新生代农民外出打工不愿意回乡务农,“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村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村名脑中“墨水”不多,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再加上种粮食成本过高,收益极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造成了现在农村成了“空心村”、“ 老人村”,青壮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更为严重的是,80年代出生的人几乎没有人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没有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长期以往,年青的后代们将失去农业劳动的技能,失去从事受农业生产的愿望,以至最后失去土地,不想再拥有土地,最后会造成农业生产劳动者的严重脱节,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短期利益驱动,农民由过去的精耕细作到单干的粗耕粗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免耕栽培,造成了农田、水源污染,田块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田抗旱防涝能力下降,水源问题亟待解决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遗憾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所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欠修,不能有效地满足农业的灌溉、防洪、排涝,服务农业生产的功能明显减弱。许多河流缺乏管理、维护,造成堵塞或不畅通,成为污水河或脏水河;许多排水沟渠被堵塞、填埋、废弃,致使良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许多水利设施在经济建设中受到人为破坏。像我们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水源问题更是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自分田到户以来,不但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了,相反,就是原本已建好的如水渠、涵闸、机耕道、围堤等也难以维修,年久月深,大部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毁坏,抗灾减灾能力低,对农田稳产、农业旱涝保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加上大部份主劳力的外出,有耕种条件的而不耕种,使耕种面积大幅减少,不少良田变成草滩甚至灌木丛,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河流污染、村民吃水也是个大问题,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改善自来水,解决吃水不安全、不卫生、不方便等问题。

(四)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有待于提高

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队、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很多领导、村组及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及村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查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二是一些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干部创新投入意识不强,投入渠道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 没有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投入其中,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的社会治安还存在诸多问题,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生活很单调,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缺少经济发展意识,没有长远规划。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 等,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亲睐”。更有一些在外打工的中青年好赌好玩成性,将辛辛苦苦在外打工积聚的钱挥霍掉,而不愿意将钱带回来发展经济。

(五)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农民增收面临着农业内部资源约束,生产成本过高而粮食价格偏低,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作用薄弱,农产品外销少,主要满足当地需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化肥农药的边际效益递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增加农产品产量难以为继。务农效益特别是种粮效益长期偏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仍然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群体性事件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市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国家补助的资金外,上级配套资金少,村级财政无力大量投入,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再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

一是上级部门间的壁垒形成项目壁垒,信息不互通,项目整合难。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财政公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分散,各职能部门的项目计划和资金都来自上级主管部门,且都有各自的工作目标,且片面强调专款专用,统管过死,形成项目壁垒,“资”出多门,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如一个较小的水渠建设,国土、农业、移民、农综办、扶贫等多个部门都有项目资金,导致多次投入,标准不统一,设施衔接不配套。还有在乡镇经办机构建设中,存在各部门“山头林立”现象,司法、邮政、农机、文化广播等部门各自下达建设资金,在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的前提下,单项建设往往因为资金短缺而严重影响项目质量甚至成为烂尾工程。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

二是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总量不大,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指导。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以来,农民已经形成“重单干,轻合作”、“重个体,轻集体”的习俗,再加上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乡镇、村干部偷工减料、变相贪污等行为。在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的情形下,必然导致不同的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同,因而,积极性不高。例如,在修建农村道路的过程中,农民所被占用的农田得不到有效补偿或者补偿很低,出现征地纠纷。再例如,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很少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耕地面积小的农民也不会费大力气和资金去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滞后,各种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乡村文化室形同虚设,要么没有活动场所,要么没有活动的器材、书刊资料等,要么没有活动内容,有的村建设了面积不小的文化大院,可一直闲置着;农村的幼儿园还很缺乏,且不规范,基本上都是农民在自己家里开办,受过教育的幼儿教师还很缺乏。农村的金融机构、邮政、快递、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农村科技服务站等社会化服务机构还很少,很多农民办理汇款、邮寄、快递等业务还需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十分不方便。

   (七)农村道路等级差、交通欠发达,用电保障难

尽管农村公路通达率较高,但村道公路等级差,水泥路面质量不高或泥石路,路面窄,路况差,排水设施落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不利因素。

农村道路建设质量不高,养护、管理跟不上,工程建设“指标”随意下调,“断头路”、“泥巴路”仍是农民心头之痛。目前,村里道路已经修建成水泥路,这种道路往往由农村建筑队来承包或者被层层发包,再加上出现个别基层干部与承包商一起私自下调工程指标、偷工减料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道路设计不合理、结构不合理、质量不太好的情况,这就给农民的出行、生产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农村道路养护机制还不健全或者空白,缺乏养护与管理,毁坏情形较为严重,尤其,在一些拉沙、拉土车辆长时期超载的碾压下,这些水泥路面很容易形成犬牙交错的裂缝。

绝大部分供电线路始建于80年代初,供电半径大、导线截面小、线路质量差、可靠性不高,再加之第一次农村电网改造经费紧张,部分村改造不彻底,导致农村用电矛盾越来越明显。如果用于新农村建设,势必要对部分供电线路改造并扩容。

(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优待于加强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医疗服务设施更是极度缺乏。农民群众还存在看病贵的问题,交通不便的圩区农民甚至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原有的农村三级医疗转诊体系被逐步打破。虽然农村卫生服务供给规模仍在增加,但效率低下。一方面,更多的患者集中到县及县以上医院,使得这些医疗机构人满为患,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机构病源下降,发展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强了患者去大医院就诊的倾向,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随着政府对农村发展以及对医疗卫生建设的重视,情况有所好转,但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而且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是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新情况的影响,例如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加,艾滋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等使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更为严重;进城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基本没有保障,一旦有病一般只能回到农村。再如交通、生产事故导致的意外伤亡的增加也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同时也对医疗卫生体系,尤其是急救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由于家庭空巢、文化生活缺乏等原因造成的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促进农民的精神健康,不仅是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和面临的挑战,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变等人口特征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时代,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更多是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比较多的老年人口。农村人口疾病模式变化的重要特点是55%~60%的死亡和疾病原因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向慢性病的模式转变。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在农村也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老龄人口和慢性病患者和重大疾病患者是农村最需要医疗保健服务的人群,这部分人口的增加会对农村医疗保障带来财务上的巨大挑战。

 

推荐
集天下人智慧,助天下人成功。  聚天下之人气,交天下之朋友。
类别:总裁解读 |   浏览数(8461)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