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李桥林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李桥林——中国***具影响力策略专家/
大师级水准,专家级收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09
  • 博客访问:819599

专家文章

李桥林三问细节吹牛大师汪中求 2007-07-13

标签:

李桥林好学,同时,也喜欢捣蛋!

先前为了给自己的博客增加一些人气,到处去名博(如叶茂中、陈绍华、王石、汪中求等)的地盘去发广告贴,就像大街上的牛皮癣一样,不单被管理员在不到一分钟之内统统删除了,更是被人喊打似的谩骂,所以只好有所收敛。

后来,捣蛋不行了,那就老实一点好好学习人家吧,偶尔也会有感而发的。

就在前些天,看到汪中求先生写的《别把梯子靠错了墙》(点击查看汪中求先生原博文)一文后,李桥林对一句话特欣赏:

文章来自李桥林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qiaolin

李桥林
2007-07-06 04:37:58
别把梯子靠错了墙  不是切割营销的提出者路长全的形象广告主题吗?
在销售与市场常常出现的。
这话说到位了。 我是经常看《销售与市场》杂志的(虽然有人说此杂志层次比较低,但学习不分高与低,最多说我的层次还不够嘛),而路先生高举切割营销大旗在杂志上刊出的几期广告就是以“很多营销就是顺着梯子爬墙,爬到顶端时才发现梯子靠错了墙”为主题的。不说别的,就冲着做咨询公司的,很少有几句说得特到位的词,路先生的这几句真是让我打心底里认同(还有两句“没有哪个企业强大到不能被挑战,没有哪个企业弱小到不能去竞争”、“不管你手中的牌多少糟糕,基于现实的解决方案一定存在”)。 但是没想到这位细节大师,却很注重细节,没先回答我的疑虑,却直接上李桥林我的博客上转了一圈,并且在我的博客的最底端发现了对汪大师的链接,只是链接的下面有一段小小的注明“最快出名的细节吹牛大师”,汪大师提出了三点不满:

汪中求
2007-07-08 13:26:12
文章来自李桥林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qiaolin


回复李桥林先生:
上了你的博客转了一圈,看到你链接了汪中求,并且同王石们并列,真是受宠若惊啊!然而,有两句话可说:
一、你把我跟其它人一起戏称为“大师”,很不好。中国目前并无大师,至少管理学界没有,培训界更没有。因为我们的管理、培训界起步很晚,不可能那么快有大师产生。其它行业也极少,这么浮躁的社会哪能呢?少有的几位大师,可惜都死了。
二、你说我快速走红有点不准,因为知名度的高低与本人的实力关系不大,书的畅销与其内涵、价值也并不成正比,所以分析走红没有意义。更何况,我在企业打拼20年,笔记达100万字,文章发过40多万字,于是写本书卖得好,跟企业家交流场数多比较受欢迎,即便算走红,也不能算快速。
三、至于你的“吹牛”之说,我想,如果你真正是营销专家,一定能从我系统的文字中重新得出结论,并修改定语。

明明是三点不满,汪大师却说有两句话可说?
不知道是汪大师,言而不尽,还是打心里不满,本来心里有条有理总结出两点:1、不能称大师;2、不能说快速走红。却忽略了第三点吹牛,或许其心里认同,但言之快速走红时,却想到了有一个词比这“快速走红”更刺眼,那么提一提,于是有3、不能说吹牛的不满了。
我想,倒是汪大师的不经意流露,让自己犯了一个小小的细节错误。
还有,对于我的认同此话,是否汪大师也该给出一个回应,这句话的出处,或是引用,或是路长全先生原创,还是……
因为,我在细节管理的倡导者汪先生这里留言,我在想你应该具备此方面的洞察力的。
然而,这也是让我看完你的回复之后非常失望的地方。

文章来自李桥林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qiaolin

同样,我有三个问题,在这里请教于你!当然不希望最后问出了四个问题来。

第一个问题:你觉得所谓的大师就一定得享誉天下,或是行业公认具有终身成就贡献的才算得上大师?请你举例说明一下。

李桥林视点:既然,你没有当自己为大师,显然表露出你是比较的谦虚嘛,或说是过于自谦了。

第二个问题:你说“知名度的高低与实力关系不大,书的畅销与其内涵、价值也并不成正比,分析走红没有意义”,为何又摆出你的管理经验笔记字数等等,难道你想通过此分析并佐证这就是走红的因果关系?

李桥林视点:既然,分析走红没有意义,你就不必要自我前后矛盾式的辩解了,辩解快速走红就是因为你在于别人对你的评价,尤其是快速走红的说法,令你反感,大家认为是不是啊?


第三个问题:反复强调某个细节点,并持续不断的强调,本身就是一种吹牛。因为事物本身就是系统性与矛盾的,细节只是管理中的一个点,但绝不会因为任何某一个细节而导致整个管理或是企业倒闭的。何况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不足,企业由成千上万个细节,等各方面做足了细节,却死掉了企业为代价。难道因为确实某个环节中的细节的重要性,就一定得反复强调细节问题?

李桥林视点:我不是真正的营销专家,也不知道哪里人或谁发明了“吹牛”一词,然东北有“忽悠”,北京有“侃大山”之说,我认为我读《细》书一百遍,也没可能将“吹牛”一词改掉的。

《细》一书是产品的话,你精准的定位了产品品类,选择了适合的目标消费群,然后倡导了一种让消费群体心潮澎湃的消费理念。这也是你迅速走红的重要原因,当然与你的自我营销分不开。
同时,进而分析之,细节管理就是让你以近20年的管理经验摸准了老板们的心态,为老板们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堂而皇之的台阶——细节,所以,你更多的是受到企业老板的欢迎与追捧,而老板是决定要不要听你讲课的最最重要的决策人(简单的说,就是你在制造一种假相蒙住了老板们的双眼),老板们的激动,感觉到公司为何做不好,是因为各种细节没做好,那就是员工的问题,却没有好好的像你一样从产品出发,再好好的分析消费群体,让消费群体心甘情愿的购买产品,为此在此情况下做好细节,感动消费者,这也是我所说的制造假相让消费者感动,这也是海尔的成功秘决(但是,可以想象在十年前,海尔各方面的细节除了在服务方面体验得很好之外,在内部管理等等方面绝对有很多很多的不足,那么,同时,企业初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去做足细节的)。

如果,有一天,你召开一次营销人的专场讨论会,我相信,不是我一个人,而可能是全场营销人针对你《细节》的片面性进行声讨。

信否?这绝不是吹牛!

文章来自李桥林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qiaolin

相关链接:李桥林:《制造假相蒙住消费者的双眼》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2699)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