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段伟常
领域: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运营管理  仓储物流 
地点: 广东 广州
签名: 念去去千里烟波,叹滚滚英雄谁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19
  • 博客访问:671205

专家文章

供应链协同优势的层次结构及形成原理 2008-06-09

标签:

概 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机制实质为协同机制。本文基于系统观提出供应链协同优势的等级层次结构模型,并分析其内在形成机理,将企业战略与供应链战略较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可应用于实践中的供应链战略评估。

关键词:协同;涌现;战略整合;战略逻辑

一、基于系统观的供应链协同机制

供应链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体现为最终产品在质量、价格、交货速度、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更高的顾客价值,这正是供应链整体表现出来、而组分没有或大于组分之和的功能和特性。可见供应链竞争优势并非单纯地存在于某个环节,而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涌现性,这也是供应链竞争区别于企业竞争的基本特征之一。例如,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只能通过供应链整体才能体现出来;没有成员企业之间的整体协作,无论核心企业或其他任何单个成员皆不能实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依据系统涌现的产生机制,供应链竞争优势作为整体涌现性,其核心机制实质为协同机制。

协同机制包括整合机制。组分之间在企业文化、经营目标、战略决策、运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必须经过科学的整合与组织才能产生涌现性。可见整合机制不会自动产生,必须建立合理的供应链整合机制才能产生正面的涌现效应,即获得竞争优势;反之,将产生负面的涌现效应,供应链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导致经营失利。

整体涌现性具有等级层次结构。供应链竞争优势体现在最终产品市场而并非在其它中间环节,即供应链的整体层,而这种复杂的整体涌现性必须存在多层次性,低次层的涌现性形成更高一层,实现逐层整合、逐级涌现,在最终产品市场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二、协同优势的等级层次结构

供应链竞争优势作为整体涌现性,供应链战略和管理的价值则在于增加涌现效应。供应链成员企业在运营、战术、战略等多个层次进行协同,协同效应最终外化为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表现为在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中可以辨别出来的竞争优势,即协同优势结构中的最高层,而形成与支撑竞争优势的是存在于供应链内部的三个协同分层。可见,供应链是一个“k=4”的等级层次系统,四个层次可解释如下:

(1)第一分层基于流程的竞争优势,为最底层,是最基础的分层,体现为供应链高于竞争者的运作效率。协同的关键在于对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关键流程进行整合,“使能器”为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BPR)与信息技术。第一分层的协同优势具有实现难度较低、但竞争优势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2)第二分层基于战术协同的竞争优势。各职能战略的协同不是机械的,而是要以竞争者战略互动、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实行动态化协同,具有协同复杂度高、实现难度大的特点。

(3)第三分层基于共同远景的竞争优势。成员企业以共同远景为核心,在长远目标、发展方向等总体战略上进行协同;协同难度高,但竞争优势持续时间较长。

(4)第四分层基于最终产品的协同优势,为其他三个等级层次协同效应的最终体现,由于供应链竞争者之间的战略互动,使得基于最终产品的协同优势具有持续时间短、变化快的特点。

第二分层与第三分层涉及到成员企业之间的总体战略协同和战术协同,两个层次之间有机结合、互动互应,将对协同效应起决定性作用,是供应链战略和管理的核心及难点之所在,本文称之为供应链战略整合。同时,协同优势并非“无米之炊”,它建立在企业资源(包括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四个等级层次贯穿所有成员企业的战略与运作,四个等级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从而形成具有动态结构的战略共生体。协同优势的涌现机理由等级层次结构模型来表示,如图1所示。




图1协同优势的等级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图1所示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首先,第四分层是外化的、可识别的和可度量的,如质量、成本、交货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所以供应链竞争优势也可以理解为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从事供应链活动;虽然竞争优势是内部协同效应的外化,但受竞争对手的影响,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动态的,有时呈现时强时弱的特点。

(2)其次,除第四分层之外,其他三个分层的竞争优势是内化的,不容易被识别与度量,对竞争者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容易形成模仿障碍,一定程度上延长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具有企业战略与运营多个层面的知识、技术与技能,才能对整个协同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3)再次,各分层协同优势必须协调一致,不相互排斥或相互抵消,下一层的协同优势才能形成和支撑上一层的协同优势,才能在最终产品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超额利润。

三、供应链战略整合的机理分析

供应链战略整合既涉及多个成员企业(横向),又要在共同远景、最终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等多个对象间进行协同(纵向)。这种整合不是将各企业的战略要素进行简单的迭加即可获得竞争优势,而惟有在构建各战略要素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各战略要素间的有效协同,这种逻辑机制即为供应链战略逻辑。

“整合”理解为整理、调整、合并,将分散或内聚力不强的事物形成整体(或更有效率)。供应链战略整合必须遵守三个基本规则:①成员企业具有实现客户价值的优秀战略要素(资源);②战略要素间的协同效应;③明晰、连惯的战略主题。供应链战略整合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图2供应链战略整合的逻辑关系示意图

图2中,其过程为:供应链的决策者以“环境信息”为系统输入,以“共同远景”、“资源(能力)”为约束变量,通过决策者的“环境扫描与机会识别”(包括“主导逻辑”与“规则机制”),形成最终产品市场的“战略主题”,以此来制定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战略”,以竞争战略为导向形成“职能战略”的协同关系。以上各战略要素之间的推导过程必须存在合理的逻辑关系,只有合理的逻辑过程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不合理的逻辑过程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即供应链战略逻辑机制。从共同远景到顾客价值的逻辑合理性是影响供应链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下面进一步分析各个战略要素的内涵,并分析如何实现战略逻辑的合理性。      (1)环境扫描与机会识别

      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要求供应链战略适时而有效地转换。战略形成的前提是环境扫描,决策者收集、分析环境信息,以觉察正在出现的变化趋势并形成一套设想,其作用是确认那些将引发重新思考战略的环境趋势、问题、事件或信号。动态竞争环境的战略实践中,决策者对环境进行监控并进行机会识别主要依赖两个机制:主导逻辑与规则。主导逻辑对环境信息进行筛选,规则实现对具体业务的决策,两个机制实现对组织环境的动态适应。

      (2)主导逻辑机制

      主导逻辑是决策者经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学习而形成的内在知识系统,是决策者对外界信息的认知结构。主导逻辑作为信息过滤器,决策者不会被过量的环境信息所淹没,将认为无用的信息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认为有用的信息成为战略决策的“输入”。但当外部环境出现较大变化、而决策者的主导逻辑不发生变化时,决策者将继续用历史和传统的眼光去对待环境中出现的新信息,有可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3)规则机制

      决策者通过主导逻辑来监视环境,但同时也需要对环境信息实施快速决策,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实践中的一些成功企业所采取的机会识别模式往往通过几条简单的决策规则,例如GE总裁杰克.韦尔奇在业务选择上则认为,“需要每个业务在其产业中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否则退出”。规则机制是在环境信息、远景与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业务的取舍,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地评价和衡量环境中出现的机会与威胁,并指导企业作相应的反应。主导逻辑与规则的优点皆可为决策者省略试错的过程,从而节省大量的企业资源和决策时间;否则决策者在决策时反复推敲,可能因决策时间太长而错失时机。

      (4)战略主题

      竞争者不可能在所有的竞争要素上投入关键资源,达到在所有竞争要素上皆具有竞争优势的目标,而往往是在个别或少数几项竞争要素上具有竞争优势,这些少数的竞争要素称之为“战略主题”。Reter H.Fuchs(200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成功企业的的战略主题主要有十类:成本领先、创新领先、品质领先、大宗市场领先、顾客服务领先、形象领先、战略业务单元领先、价值链整合、市场渠道整合、地理整合。战略主题实质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顾客价值定位,可有效防止竞争战略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为制定差异化战略确定了总体方向。

      (5)竞争战略

      战略主题的制定必须先于竞争战略的制定,因为战略主题是竞争战略的核心与焦点。另外,竞争战略的制定受到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影响,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在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战略制定中依然有效,本文不作深入讨论。

      (6)职能战略
    竞争战略与职能战略协同,首先要求两者具有相同的战略目标,即竞争战略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优先的目标与职能战略以构建能力为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一致。依据竞争战略来设计和制定供应链计划,供应链计划包括对生产战略、供应战略、物流战略等职能战略的协同;反之,匹配不良的供应链将产生绩效风险,供应链难以获得协同优势。

      四、小结

      本文从系统观的角度视供应链竞争优势为整体涌现性,分析其形成的内在机制。通过剖析层次结构,将企业战略与供应链战略较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可应用于实践中的供应链战略评估。

参考文献:
.张秀萍.供应链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Barry J.Nalebuff, Adam N.Brandenburger.Co-opetition.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1996
.聂辰席.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Anderson D.Lee H.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the new Frontier.ASCET.1999.6(1)
.Manthou V.Vlachopoulou M.Folinas D.Virtuale-Chain:model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Int J.Production Economics,2004
.Reter H.Fuchs.Strategic Integration In The Age of Capabilitie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0.42(3)

类别:战略管理 |   浏览数(694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