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李晨东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其它类别 
地点: 天津 河西
签名: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53
  • 博客访问:935516

专家文章

人际交往的核心:走出傲慢与偏见 2008-06-23

标签:

信息时代沟通的渠道和手段愈加丰富,但人际交流的融洽度却未因此而显著提升。造成阻碍的症结之一,就是痼存于我们头脑中的傲慢与偏见。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出身名门望族的男主角达西性格傲慢,却爱上了对豪门子弟存在偏见的伊丽莎白。故事的结局是达西的偏见逐渐消失,伊丽莎白也知道了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高,一段美满的姻缘最终成就。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达西与伊丽莎白这样一个喜剧结局。古往今来,傲慢与偏见总时不时地“偷袭”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数人生蹉跎。你有没有因为以貌取人而错失了一个好朋友?你有没有因为自己出身卑微而遭人轻视?当我们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可曾想过自己如何公正地对待他人?或许,减少傲慢与偏见应该成为我们提高沟通成功率,提升人际包容度的第一步。

傲慢与偏见

人人都在其中的无形之网

什么是偏见?偏见指的是对人或事的看法有失偏颇,不全面,不准确,与之相伴的行为是讨厌或拒绝对方。比如,根据某人来自某个地域来臆断其品行;用35岁这样的聘用“门槛”拒绝经验丰富的骨干人才;依据“无商不奸”的古旧谚语对所有商业从业人员产生警惕抗拒心理;因为自己过着普通的生活而把别墅香车当作自己的“仇富”对象……除此之外,还有学历偏见、性别偏见等等。问题在于,这些大都来自于人们的所见所闻或者个人经历的偏见,由于没有机会准确深刻地了解对方,虽然过于简单偏颇,却往往形成约定俗成的见解,甚至包含一定的统计学意义,使得偏见似乎真地就是那么回事。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事事洞烛玄机,完全从客观的角度来待人处事。每个人都无法完全避开世俗的影响,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价值体系、个人成功等等坐标网罗着我们,甚至由此产生的偏见本身也成为一种标准。有趣的是,对某些人群形成的偏见又被偏颇地使用在提高决策效率、降低风险程度、实现自我保护上面,结果就是那些似是而非或以偏概全却又根深蒂固的偏见,反过来更容易激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加深了人际鸿沟,使我们错失许多机遇。

傲慢与偏见

为什么我们会身陷其中

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师。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感情,希望雕像能够成活。上帝感其所诚,使象牙姑娘获得了生命,成了他梦寐以求的伴侣。后来,人们把因为自己的期望而导致事情向着期望方向发展的现象,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很多时候,偏见的产生其实也是我们内心不良期待的“心想事成”。

在无处不在的偏见面前,追求绝对完美公平的境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至少,我们可以不让傲慢与偏见成为我们生活的羁绊。

你总是只相信“自己人”吗?

当来到一个新地方、新团队,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同乡、同学或性情相投的人,并把那些能够找到“同类项”的人视作“自己人”,把别人当做“外人”。在专业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专长、角色和任务的胜任成为判断职业能力的通行标准时,“自己人”会获得额外的加分;而“外人”一旦出现问题,则会更加“客观”地获得负面评判。

这种“自己人”思维模式只能在局部有助于迅速拉近人际距离,让你更富有“人情味”、“亲和力”;但当它被错误地用作衡量和判断对错、善恶、是非的主导标准时,偏见就产生了。同样的一件事情出了问题,如果是自己人做的,我们往往会找出很多情境、压力等外部客观原因为他开脱,而如果是外人做的,我们往往会将其原因归咎为他们的个性、性格等内部主观原因,觉得他不可原谅。要知道,客观上“自己人”和“外人”并没有截然的区分,“自己人”也完全有可能蒙蔽你的双眼,不要让“自己人”的偏见成为你看清真相的障碍。

你贴的“标签”正确吗?

显然,经验性的认知不都是正面的。对不了解的人,简单化、一般化的图解,往往就是你脑子里对此人的概念和印象。虽然它可能是偏见,但却能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思考。经过这样比对以后的归类,他就被你贴上了“标签”。如果你的认识建立在基本准确的经验之上,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有助于简化处理复杂事情的步骤。但因为错误标签的蒙蔽,无视群体中的个体差异,那么客观的判断就会离你而去,不是过于理想,就是过于糟糕。比如:在改革开放以及反腐倡廉的社会主流意识下,听说某人“发财”了就觉得是“可疑”的;传统中,上海有对“江北人”的轻视,而北京也常见对“胡同串子”的讥讽,等等。

导致这种乱贴标签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本来没关系的两件事情扯在一起,错误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而当我们期待两件事有关联的时候,我们的错觉甚至使自己相信它们是相关的。

谁让他们动了我的奶酪?

在现代都市,浪漫安逸的田园生活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知道,经济福利、政治地位、工作岗位等社会资源都是在不同层面的博弈中进行分配的,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时自然矛盾重重。当人们处于挫折或不快乐的竞争状态中时,会倾向于攻击不被喜欢并且相对弱势的团体成员,把他们当作“替罪羊”。这是“匮乏心态”作怪的结果。

例如许多当地人对待“外来者”的态度。他们认为“外来者”的涌入导致了房价被抬升,工作机会被争夺,社会资源供应更紧张。然而,这些人只看到了分“奶酪”的人数增加,却忽视了“外来者”的加入也可以一起把“奶酪”做大,实现双赢。将“匮乏心态”转化成“富足心态”,才能互利共赢。

你还在用落伍的观念看世界吗?

一些腐朽或落伍意识对当代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这类偏见中最臭名昭著的例子之一是种族歧视。早在殖民主义时期,某些西欧国家奋不顾身地把自己的“文明”带到“处于野蛮状态”的非洲,这导致当时大多数西欧人都深以为自己的文化远远优于非洲文化,这甚至为后来的奴隶贸易奠定了社会的道德基础。时至今日,种族歧视这一老掉牙的幽灵仍然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滋生事端。

又比如传统观念中讲究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一观念依旧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影响,比如对“白领”和“蓝领”的划分。可是在信息时代,要想做好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只“劳心”或只“劳力”,“白领”和“蓝领”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只有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调整固有观念,破除违背历史潮流趋势的落后、落伍乃至腐朽的意识,才可以逐渐减少因观念滞后而导致的盲目偏见。      傲慢与偏见

      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我们身陷在傲慢与偏见这张大网中而不自察时,就已经在心中建起了一道心理的樊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难度和成本。简单地排斥和拒绝他人使得我们生活在自我局限的时空中,看不到更加美丽的世界。那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消除傲慢与偏见呢?除了根据偏见的不同成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之外,还有一些一般性的原则。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过去,我们“省”是否独善其身;今天,还需要“省”自己是否平等待人。你可以优越,但不要让优越感成为阻隔的篱笆。

      “齐视”:用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他人

      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马英九在“三·八”妇女节来临时提出:“只有性别‘齐视’,才有满腹的女人经”,意指只有抛弃性别偏见,才会制定出真正到位的女性政策。平等对话是顺畅沟通的前提。当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平等时,他们之间的接触就很容易采取俯视或仰视的姿态,抵触心态也随之而来。

      视角的俯、仰很多时候伴随着内心的无知或不安全感,常常对他人非议、贬低、歧视的人本质上往往是心虚和恐惧的。任何心理安全的人,通常会对他人的成功抱有诚意的欣赏和祝贺。知道了这一点,也就自然会懂得如何平等待人。 

      在生活中,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追求优越感。它可能是世袭的、血缘的,或者来自文化背景。它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视高人一等。事实上,优越感是一种心理的姿态和动作,是在自己内心以及大众面前刻意地进行自我强调。某种程度上,优越感是我们为自己构筑的生活假象。

      所以,所谓优越感的潜台词其实是自我封闭,拒绝吸收新的营养和获取新的机遇。让心态始终保持平和与平等,豁然开朗的人生际遇才会与你拥抱。

      接触:承认差别 求同存异

      我们常常说“理解万岁”,然而只有当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够真正了解他人行动的因由。就像达西和伊丽莎白在相互交往中认识到各自的问题并努力改进的时候,他们才摆脱了各自的傲慢和偏见。

      要想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真正体验到他人的不同境况,减少傲慢与偏见的困扰,就必须从心理上认知困顿的根源,纠正偏见的谬误,得出准确的判断。应该承认,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文化中得到认同和宽慰,而在相异的文化、环境中则有不安全感和潜在的排斥感。只要人类继续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差别,就会出现傲慢与偏见。正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偏见导致的这种现象,即个体或团体之间会拥有非常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而平等的接触和包容,可以使你积极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找到修补裂痕的方式,用观念上的均衡和行为上的弹性积极而不是偏颇地处理差异。

      放轻松: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以有效提升抗御偏见的能力。我们在建立自身价值坐标系时,不能完全以他人的态度做参照。今天,人们在更多地倡导公允,但毕竟偏见也是人性的一面。当我们遭遇到别人的偏见时,大可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每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终究会因为他自己的作为而获得最符合实际的评判。刘翔当年如果也屈从“亚洲人不适合短跑竞技”的偏见,中国就会失去一名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也一样可以跑得很快”的田径冠军。

      除了不理会偏见的眼光之外,我们也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证明和纠正偏见的谬误。慎独自律,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是推翻偏见谬误最好的武器。当然,如果偏见已经上升到了诽谤的地步,通过法律维权就成为必要了。放松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对傲慢与偏见最好的反击。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意识到偏见的存在,并善于转化其负面效用,就自然而然会用更公正、平等和豁达的态度来待人处事,从而拥有更开放的眼界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为你和他人的人生增加更多的机会。

类别:激励机制 |   浏览数(5705)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