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方永飞
领域: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  领导艺术 
地点: 浙江 杭州
签名: 中层管理培训***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08
  • 博客访问:1283389

专家文章

需要“清醒”的中国经济 2009-08-12

标签:

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访谈录。

    不是“苏醒”,而是“清醒”

    《中外管理》: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复苏,您有什么基本看法?

    朱丽兰:复苏需要创新。而复苏中的创新,应该是重生,不是一般的复苏!复苏给人一种回到原来状态的感觉,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苏醒,而是“清醒”。

    有一些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现在回过头来一看,需要重新进行考虑。

    金融危机能带来的思考很多,这说明在很多根本的问题上产生了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资本主义也出问题了。其实我们说的开放,一定程度是向资本主义学习,但是中国的发展一定要超出原来对资本主义的学习,走出自己的道路。

    现在着急恢复、复苏,像人感冒了打退烧药,这可是治标不治本。退烧药要打,更重要的是抓病根。而且这个病,到现在大家的看法各异。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让我非常信服的分析,整体的、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觉得还是思考得不够。

    让自己清醒,然后找到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复苏的关键。

    《中外管理》要引领这方面的思考,结合具体实例,并且提升到一定高度。

    环保产业,需要政策扶持

    《中外管理》:目前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都是人们期望很高的科技创新领域,对这些领域您认为有什么需要重视的问题?

    朱丽兰:科技创新也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双刃剑,科技创新一定是要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

    对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考虑企业成本问题、盈利问题。对一些民营企业家创新的化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措施,国家要给与扶持,别一天到晚让人家买国外的环保设备。我觉得要从整个结构的调整、从面临的矛盾里面找出路。要有新的思考,这和过去的思考应是不一样的。

    新能源,要在“大循环”下发展

    《中外管理》: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方面,现在很多企业正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这属于环保又节能的技术,您如何看待这些技术的发展?

    朱丽兰:有些问题需要整体考虑。说汽油污染,所以搞电动汽车,但是你不从大的循环来看也不行。电动汽车本身好像是节约了能源、不污染环境,但是这些电池生产和处理本身,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也够厉害的。

    不平衡考虑,不整体考虑的话,科技创新的道路就不对了。

    按下这个瓢那个瓢起来了,总体来说还是不行啊。
    同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国家是否需要提供政策支持。比如:我们生产的节能灯,大都在出口,因为国内市场买不起它们。节能成了人家节能了,而污染、能源的消耗给我们了。这类产品单纯赚钱是不行的,节能灯在我们国家就得出来政策支持。

    发展新能源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我觉得政府要从大环境的创造方面来考虑政策。

    我看到一个消息说,风能的三分之一,只是发电而送不出去。所以这里有好多技术问题、价格问题需要综合解决。现在科技的发展,是个综合的问题。

    做让人坐下来思考的媒体

    《中外管理》:我们注意到,传媒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随着技术升级,媒体一再整合,您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朱丽兰:我觉得杂志、报纸绝对有自己价值,因为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体往往是信息传递速度快,但是不深、不专。信息需要提炼成知识,知识需要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行!要考虑一些让人坐下来思考的问题,还得看杂志、报纸。

    新媒体就像快餐,杂志、报纸、书这些“老字号”,绝对不会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消失,会进一步找到自己的定位。

    《中外管理》:说到媒体,《中外管理》杂志长期得到您的支持和厚爱,我们对您表示由衷地感谢!作为我们杂志多年的老领导,您对《中外管理》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什么?

    朱丽兰:很早我就看到《中外管理》,觉得杂志很有特色,所以杂志的活动也参加得比较多,十多年前就开始参加。

    要问有什么特色,杨沛霆总编的专业背景对杂志有很大的好处。看得出这个杂志是专家办的,不是简单地忽悠、炒作。

    现在杂志很多,但不明白其所以然的报道太多,那样的杂志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我认为不值得一看。但是《中外管理》,我觉得总能给我启发。

    为什么《中外管理》杂志能够吸引我?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中外管理》的确把中外古今、理性与感性、人与企业、理念与案例融会贯通了。例如:对国外的一些思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结合我们国内的一些情况,有针对地分析和评论,把“中外”这个关系处理得比较好。

    第二,我觉得你们谈问题、谈企业,有高度和深度,能够把事情放在大视野里面看,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高度;另外,不是就企业论企业,就事论事,而是探讨到文化和哲理层面,让人能够回味,这是深度。

    给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杨总的卷首语,虽然不长,但是非常精彩,很多问题能够画龙点睛。因为我有个习惯,就是把看见的好的内容在脑子里都“写”一遍,我把杂志里很多观点给记住了。

    对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败,能够说出所以然来,给人以规律性的启迪,我觉得这是你们的特点。

    我是搞科技的,为什么关注企业的发展?因为真正的技术进步靠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我是从企业怎样促进科技进步的视角来看,你们杂志我每期都看。

关键词:中国经济

此文章来源于:http://www.hztbc.com/content/news_4620.html

推荐
中层管理培训***人
类别:生产管理 |   浏览数(2709)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